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古典诗词中人物形象的刻画
(一)塑造的是作者自己的形象
苏轼在《密州出猎》里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进而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对于这种诗词作品,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做到:对作者知人论世,了解背景。即要准确的了解并记忆作者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创作风格,具体的创作背景和代表作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体味诗词其中的意境。
(二)作者蓄意刻画的人物形象
1.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这个老渔翁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孤独而孤傲。诗句通过“鸟飞绝”“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而通过“独钓江雪” 勾画人物,突出了一位具有坚忍不拔、卓然独立、清高孤傲品格的人物形象——“蓑笠翁”。作者借助渔翁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他自己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2. 元稹的《行宫》
“寂寥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平实的语句,却有丰富的概括力和想象力。“古行宫”“宫花”“白头宫女”“闲坐”这些意象更是含蓄地表现出了宫女青春已去,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往事的宫女的哀怨形象。
对于以上人物形象,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层分析,整体把握。因为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的,言为心声,行动反映性格。所以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分析人物言行。同时也要从人物的外貌、神态、性格、情感、心理等入手。
此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诗词中人物形象描写与环境描写的关系,从而看出处在这种环境中的人物的思想情感内涵来。
另外,又要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图,即作者试图借助这一形象来表达他对人生、对世界怎样的一种思考。
总之,把握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是感受诗词意境的基本途径。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了解所鉴赏诗词的相关知识,才能对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做正确的理解,进而把握人物的身份特征,分析人物形象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和典型意义,从而对诗词进行真正的鉴赏。
二、古典诗词中景物的传神描写
环境反映出作者的处境,无论是当时的社会地位还是心理狀态都会用环境来衬托,毕竟直接抒发感情显得未免单调,所以大多数古诗词都是由物及人、通过环境描写中的关键词来表明当时的心情,借以抒发情怀。
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三种方法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意境。第一是美读法,朗读是学习诗词的一种重要方法,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在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范读,这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并随着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而进入诗词中的佳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我们也可以借助录音让学生听范读,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第二是结合意境讲解诗词。我们要引导学生把作者描绘的景象再现出来,引导他们身临其境的想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能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从而贴切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借助图画再现情景。借助图画,可以有效地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三、古典诗词中“字”的锤炼推敲
古人有云“诗要炼字,字者眼也”。炼字,即是对诗中所使用的每一个字进行精细地推敲和创造性地搭配,使其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有的名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是因为其中的某一两个字用的特别好。一句炼一字乃至数字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全句顿生异彩,游龙飞动。所以古人非常注意炼字,借用关键字词来创造意境。
众所周知,古人作诗最讲究的就是“秀”和“隐”两个字。文字要美,寓意要深,这就决定了诗词的语言必然是凝练的、含蓄的。他们往往“用意十分,下语三分”,特别讲究“经济性的原则”,力争在刹那间见终古,于微尘中显大千。
课堂中,我们可以从炼字切入教学古诗词,由“一个”(词语)辐射“一片”(词语);窥一斑(一个关键词语)而知全豹(通达诗词的意境),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学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通过炼字教学,学生在理解这一个词语的同事解读了整句乃至整篇,让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比之机械式的死记硬背要省事而且记忆犹新。
总之,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词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必修之课。我们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用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让学生真正成为古诗词教学中的主角,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让学生充分感知诗词句的优美意境,达到融理解、想象、表达、学习、创新于一体的最佳效果。
(一)塑造的是作者自己的形象
苏轼在《密州出猎》里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进而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对于这种诗词作品,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做到:对作者知人论世,了解背景。即要准确的了解并记忆作者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创作风格,具体的创作背景和代表作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体味诗词其中的意境。
(二)作者蓄意刻画的人物形象
1.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这个老渔翁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孤独而孤傲。诗句通过“鸟飞绝”“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而通过“独钓江雪” 勾画人物,突出了一位具有坚忍不拔、卓然独立、清高孤傲品格的人物形象——“蓑笠翁”。作者借助渔翁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他自己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2. 元稹的《行宫》
“寂寥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平实的语句,却有丰富的概括力和想象力。“古行宫”“宫花”“白头宫女”“闲坐”这些意象更是含蓄地表现出了宫女青春已去,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往事的宫女的哀怨形象。
对于以上人物形象,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层分析,整体把握。因为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的,言为心声,行动反映性格。所以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分析人物言行。同时也要从人物的外貌、神态、性格、情感、心理等入手。
此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诗词中人物形象描写与环境描写的关系,从而看出处在这种环境中的人物的思想情感内涵来。
另外,又要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图,即作者试图借助这一形象来表达他对人生、对世界怎样的一种思考。
总之,把握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是感受诗词意境的基本途径。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了解所鉴赏诗词的相关知识,才能对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做正确的理解,进而把握人物的身份特征,分析人物形象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和典型意义,从而对诗词进行真正的鉴赏。
二、古典诗词中景物的传神描写
环境反映出作者的处境,无论是当时的社会地位还是心理狀态都会用环境来衬托,毕竟直接抒发感情显得未免单调,所以大多数古诗词都是由物及人、通过环境描写中的关键词来表明当时的心情,借以抒发情怀。
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三种方法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意境。第一是美读法,朗读是学习诗词的一种重要方法,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在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范读,这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并随着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而进入诗词中的佳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我们也可以借助录音让学生听范读,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第二是结合意境讲解诗词。我们要引导学生把作者描绘的景象再现出来,引导他们身临其境的想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能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从而贴切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借助图画再现情景。借助图画,可以有效地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三、古典诗词中“字”的锤炼推敲
古人有云“诗要炼字,字者眼也”。炼字,即是对诗中所使用的每一个字进行精细地推敲和创造性地搭配,使其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有的名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是因为其中的某一两个字用的特别好。一句炼一字乃至数字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全句顿生异彩,游龙飞动。所以古人非常注意炼字,借用关键字词来创造意境。
众所周知,古人作诗最讲究的就是“秀”和“隐”两个字。文字要美,寓意要深,这就决定了诗词的语言必然是凝练的、含蓄的。他们往往“用意十分,下语三分”,特别讲究“经济性的原则”,力争在刹那间见终古,于微尘中显大千。
课堂中,我们可以从炼字切入教学古诗词,由“一个”(词语)辐射“一片”(词语);窥一斑(一个关键词语)而知全豹(通达诗词的意境),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学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通过炼字教学,学生在理解这一个词语的同事解读了整句乃至整篇,让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比之机械式的死记硬背要省事而且记忆犹新。
总之,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词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必修之课。我们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用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让学生真正成为古诗词教学中的主角,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让学生充分感知诗词句的优美意境,达到融理解、想象、表达、学习、创新于一体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