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主要探讨了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主张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力图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协作精神,提高协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理念合作学习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c)-0076-01
1 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含义与特征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协作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是与“个体学习”相对应的,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合作学习包含了合作、竞争和个人自学等内容,它不但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思维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等的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2 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互动观:合作学习视教学互动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这种互动与传统的教学观有所不同,它不只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扩展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目标观: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
师生观: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应当好“导演”,学生要当好“演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
形式观:在教学形式上,合作学习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实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情境观:合作学习的倡导者认为,在合作、竞争和个人自学三种情境中,合作学习是三种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种。同时,这种形式的学习本身实际上就包含了合作、竞争和个人自学三种学习方法。
评价观: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它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集体合作达标。
3 合作学习的优点
3.1 减少学习者的焦虑感,提高了学生的自信
合作学习中,每个学习者都是小组的一员,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感。因此,即使个人单独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问题,他代表的也不仅仅是他个人,他还代表他所在的整个小组。因而被评价的焦虑感降低。另外,合作学习中,学习者在向全班同学表达看法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并且有机会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看法,获得及时的反馈,并进行必要的更正,因此犯错误的机率降低,成功的可能性加大,焦虑感也随之降低,自信心增强。
3.2 合作学习使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向别人提问,向别人解释自己的看法,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可以促进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增加他们重新整合思想的机会,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增加思维的碰撞。这都不同程度加深他们的学习主体感。
3.3 合作学习能增进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感情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互相勉励、互相鼓励,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学会了如何关怀和帮助他人、评价他人,它使每一成员都融入集体中,增强了集体意识。
3.4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合作学习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学生为了能够教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分析。其它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
4 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4.1 合理分组是合作式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小组内各成员间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这样就使得全班各小组之间产生了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的组成应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
4.2 有效地开展活动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根据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 教师应多指导课前课后的小组合作活动,如:布置小组成员间课文朗读与背诵、检查书面作业、进行阅读、写作练习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且纵观全班各组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缺点,进行及时表扬、鼓励、指导与建议。
4.3 教师的角色意识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能力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意识应体现在以下几点。
协调意识。合作学习涉及多个要素,涉及多名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时,发挥着创设学习环境和气氛,维持学习秩序等作用。
激发意识。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要能起到激发学生产生合作欲望的作用。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言语审美需、言语交往需要、言语求知需要等。
参与和监控意识。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4.4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在小组评价时也要对个人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和独创性等作出恰当的评价,以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个别学生依赖别人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同时要注意正确处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评价体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式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协作能力。当然,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仍有赖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对这种形式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率,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理念合作学习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c)-0076-01
1 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含义与特征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协作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是与“个体学习”相对应的,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合作学习包含了合作、竞争和个人自学等内容,它不但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思维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等的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2 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互动观:合作学习视教学互动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这种互动与传统的教学观有所不同,它不只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扩展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目标观: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
师生观: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应当好“导演”,学生要当好“演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
形式观:在教学形式上,合作学习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实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情境观:合作学习的倡导者认为,在合作、竞争和个人自学三种情境中,合作学习是三种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种。同时,这种形式的学习本身实际上就包含了合作、竞争和个人自学三种学习方法。
评价观: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它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集体合作达标。
3 合作学习的优点
3.1 减少学习者的焦虑感,提高了学生的自信
合作学习中,每个学习者都是小组的一员,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感。因此,即使个人单独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问题,他代表的也不仅仅是他个人,他还代表他所在的整个小组。因而被评价的焦虑感降低。另外,合作学习中,学习者在向全班同学表达看法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并且有机会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看法,获得及时的反馈,并进行必要的更正,因此犯错误的机率降低,成功的可能性加大,焦虑感也随之降低,自信心增强。
3.2 合作学习使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向别人提问,向别人解释自己的看法,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可以促进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增加他们重新整合思想的机会,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增加思维的碰撞。这都不同程度加深他们的学习主体感。
3.3 合作学习能增进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感情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互相勉励、互相鼓励,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学会了如何关怀和帮助他人、评价他人,它使每一成员都融入集体中,增强了集体意识。
3.4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合作学习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学生为了能够教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分析。其它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
4 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4.1 合理分组是合作式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小组内各成员间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这样就使得全班各小组之间产生了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的组成应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
4.2 有效地开展活动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根据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 教师应多指导课前课后的小组合作活动,如:布置小组成员间课文朗读与背诵、检查书面作业、进行阅读、写作练习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且纵观全班各组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缺点,进行及时表扬、鼓励、指导与建议。
4.3 教师的角色意识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能力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意识应体现在以下几点。
协调意识。合作学习涉及多个要素,涉及多名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时,发挥着创设学习环境和气氛,维持学习秩序等作用。
激发意识。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要能起到激发学生产生合作欲望的作用。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言语审美需、言语交往需要、言语求知需要等。
参与和监控意识。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4.4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在小组评价时也要对个人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和独创性等作出恰当的评价,以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个别学生依赖别人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同时要注意正确处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评价体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式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协作能力。当然,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仍有赖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对这种形式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率,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