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镜鉴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fHo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那么,晚清军事变革的失败就是一面雪亮而又无情的镜子。
  虽然晚清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大约70年时间,但甲午战争是其中具有“涟漪效应”的标志性、转折性事件。对曾历经甲午战争失败历史之痛国家的军人来说,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视角,透视晚清军事变革的失败,从中探寻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历史启迪,对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强军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涵。
  迟到而又半途而废的变革—抓住并用好战略机遇期,才能勇立时代变革的潮头
  1793年9月,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率领庞大“祝寿”使团,从万里之遥来到北京,给乾隆皇帝送上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仪器和兵器,包括铜炮、毛瑟枪、开花弹以及装载110门大炮的战舰模型等“贡品”,但想不到却被清廷大臣视为“淫巧奇技”,摆放在圆明园里当作玩器赏弄,对其新式火器操演也岸然相拒:“谅无稀罕”,“看亦可,不看亦可”。
  19世纪是世界军事迅速发生变革的时代。蒸汽机的隆隆引擎,不仅推动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增长,而且直接导致了战舰、火炮等武器装备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以海权为代表的现代海军和以路权为代表的现代陆军。
  倘若清廷大臣对送上门的“洋玩意”进行一番研磨,发觉其科技工业含义及巨大军事价值,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就有可能重写。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正是由于清朝统治者思想僵化,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看不到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丧失了尽早进入军事近代化历程的绝好机会。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巨大民族创痛,并没有真正触动大清王朝。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陷京师老窝,咸丰皇帝仓皇出逃,才使清政府深感“社稷民生之困,时势艰危之亟”,“天时人事,无可再缓”,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艰难开启了“求自强以御外侮”的晚清军事变革历程。
  1861年,李鸿章在安徽创建安庆军械所,拉开了以军事自强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的序幕。
  1875年,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四艘炮船,开始了清朝海军向国外购买军舰的历史。
  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从此近代中国拥有了一支当时堪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海军舰队。
  从总体上看,洋务运动顺应了世界军事变革的潮流。然而,晚清军事变革一开始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应激之举”。在相对和平与稳定的环境下,清政府自认为海上门户“已有深固不摇之势”,再次消弭了军事变革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北洋海军成军至甲午年间,6年多时间未置一舰,未添一弹。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历史上,有多少国家和军队抓住战略契机而走向强盛,又有多少国家和军队因错失良机而滑向衰亡。
  如今,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深化国防和军事改革,扬起鼓荡的时代变革之帆。
  人们注意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世界新军事变革”改为“世界新军事革命”,虽一字之改,但意义重大。军事革命是军事变革进入质变期的标志。一场新军事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影响和决定着各国军队建设与现代战争。
  识天听风,临流观澜。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牢牢把握“时间窗口”,紧紧抓住战略契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以蹄疾步稳的务实作风,跟上世界军事变革的步伐,勇立时代发展的潮头。
  改“器”而不改“制”的变革—突破体制性障碍的“瓶颈”,才能把军事变革真正引向深入
  早在工业革命时期,马克思就说过:“随着新作战工具即射击火器的发明,军队的整个内部组织就必须改变了,各个人借以组成军队并能作为军队行动的那些关系就改变了,各个军队相互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反观晚清军事变革,尽管清军手里拿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装备,军队按照德国的军事操练训练出来,但徒具形式而已,军队的体制和官兵的“魂”还停留在封建时代。
  晚清军事变革是洋务运动在军事上的反映,洋务运动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正是在这样指导思想之下,晚清军事变革仅改其“器”,不改其“制”;仅改其“表”,不改其“里”。“徒守湘淮成规,间有改习洋操,大抵袭其皮毛,未得其奥妙”,对深层次的体制变革鲜有涉及,军队结构、指挥体制也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就使得北洋水师这支生长在封建落后、封闭保守体制机制和一穷二白工业科技基础上的舰队先天畸形,存在严重“水土不服”。
  更为重要的是,军事现代化不可能摆脱社会整体转型“单骑突进”,而晚清社会催生不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政治军事制度。
  探寻晚清军事变革失败的根本原因不难发现,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需要靠制度的变革和变革后的制度来保障。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不克服,军队改革与发展就难有大的作为。
  今天,人们常说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攻坚,就是攻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之“坚”;涉深水,就需要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在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求突破,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唯亲”而不用“贤”的变革—把握好选人用人导向,才能为推进军队改革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吏治腐败,用人不当—晚清军事变革失败的一大症结。
  李鸿章为北洋海军选择将领时,将有海军经验、学堂毕业和国外留学出身的专业人才排除在外,而把出身陆军、不懂海战的丁汝昌选为海军提督,究其原因,不外乎淮军旧部,与李同乡,对其唯命是从而已。就连舰上洋员都讥讽丁汝昌“不谙海航事务,实为傀儡提督”。
  “当今做官,须得内有门马,外有交游,又须钱钞应酬,广通声气,兄则三者无一焉,何怪仕宦之不达乎?”这是严复在给堂弟信中的一段话。20多岁回国被待以国士,到40岁还考不上举人的严复发此牢骚,揭示了清朝吏治腐败的实情,也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实情。   美国学者鲍威尔认为,“中国军队在1900年,像在1894-1895年时一样,最大的弱点是缺乏够格的官佐。”缺乏具有现代知识和现代战争素养的军官,无法培养符合现代战争要求的军事人才,始终是晚清军事教育最大的不足之处。那种以弓刀石和默写武经为主要内容的武举考试,已大大落后于时代潮流,却仍被清廷视为“成法”而坚持不改。
  “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
  军事变革,唯在得人。军事变革的行为主体是人,人是军事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推进军队现代化,从制定政策、推行决策的最高统帅部的组成人员,专职施行机构的人员,到创新武器装备、军事思想、作战方式、编制体制、训练方式、管理教育等方面的指挥员及战斗员,需要组成一个杰出的人才群体。其选拔是否恰当,能力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军事变革的成败。
  不全面又不“中用”的变革—把提高战斗力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赢得战争和历史的检验
  恩格斯曾经说过:“衡量一次军事改革是否成功,标准可能有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一条是看经过这种改革的军队能否经受住战争的考验。如果说军队改革有一个核心的话,那么这个核心就是从根本上提高战斗力。”
  军事战略乃战斗力提升之本。战略决定成败。中日军队战略差异决定甲午战局。晚清军事变革自始至终缺乏明确的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目标。在日益严重的战争危机面前,李鸿章一味采取消极防御、“避战求和”的战略指导方针。战前迷信所谓“万国公例”,寄希望于外国调停,“以夷治夷”;战中一再退守,避战保船,“累累错失战机”,最终打败了一场国运攸关的战争。
  军事理论创新乃提升战斗力的先导。先进的军事理论是军事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军事改革的航标灯。缺乏先进军事理论的指导,使晚清军事变革成为“没有方向的行军”,也是甲午海战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军事理论特别是作战理论的创新,任何军事改革都必然是盲目无序的,带来的结局必然是战场上的被动挨打。
  文化力乃战斗力提升之源。文以化人,文以铸兵。军事变革“变”到深处是文化。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面对西方列强叩关,他们“脱亚入欧”,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维新和军事革命。而晚清死抱封建传统文化的“辫子”不放,以“祖宗成法”和“弓马平天下”的理念打近代海上战争,焉有不败之理?甲午战败引发的尚武精神、国民意识、耻感文化、散漫习气、苟且世故等的文化反思,至今仍是一堂并没有上完的课。
  小结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晚清军事变革已化作历史的烟云,而“前车”的“辙印”经过岁月的淘刷更加清晰。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人民军队昂首前进的步伐!正是:
  昙花一现自强梦,变革垂败叹晚清。
  痛定思痛铭国耻,强军兴军箭在弓!
  (选自2014年3月21日《解放军报》,有删节。作者为《解放军报》理论部主任)
其他文献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钱之为言泉也,百姓日用,其源不匮。无远不住,无幽不至。京邑衣冠,疲劳讲肄,厌闻清谈,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佑,吉无不利。何必读书,然后富贵?  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期刊
不知何时开始,打开电视机,会发现随时都有少则一二档,多则十数档养生节目在播放。主讲者要么为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中医”,要么是品貌正派的中年“专家”。打开微信朋友圈,养生文章也是很多人转发分享的重要内容,诸如“癌症开始前两年就有症状”之类的文章不断出现在朋友圈。老年人就更不用说了,张口闭口都是穴位、经络,吃什么、补什么。  虽然近些年,不少“养生专家”“治病良方”被证明是受利益驱动的冒牌货,但“
期刊
中国古代官僚职位的升迁,一般说来都是凭资格而不凭能力的。从唐宋以后就已确定了所谓“磨勘制度”,人们一入仕途,就有了绝对的保障,只要循规蹈矩地做下去,过一定期限就可以升一级官。这种升迁的制度和科举选官制度一样,是看起来最公平的办法,但事实上只能养成无能的官僚。  假如不满足于这种按部就班的升迁,怎样呢?那就多半要靠私人请托、行使贿赂以至种种暗地进行的方法了。  在这情形下,自然就造成了只有权奸小人能
期刊
相传诸葛亮作《便宜十六策》,其中《察疑篇》提到:“物有异类,形有同色。白石如玉,愚者宝之;鱼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栝蒌似瓜,愚者食之。”这段话意思是说,许多东西非常相似,愚笨的人分不清真假,必然受骗上当。  但是,真假一时难辨,决不意味着永不可辨,否则,就要陷入“不可知论”和“无是非论”。白居易有两句诗:“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成团岂是珠。”萤非火,露非珠,真假终究可辨别。问题是要不
期刊
清代才子郑燮(板桥)的一联四字幅“难得糊涂”,如今已是形迹满天下。拓本被镶在镜框里,手迹被刻在匾牌上,字样被制成小徽章,厅室墙上,傲岸胸前,都是常见的地方。这还只是硬件。一句“难得糊涂”,又不知被多少非志士仁人印在心里,挂在嘴上,成为家喻户晓的口头禅。可这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人会说这还不清楚,就是社会太凶险,所以别犯较真儿,别认死理儿,看透一点,圆通一点。一句话,就是别太明白。原来竟是教人滑
期刊
豪宅需配以美德  唐高宗时期,有一位名叫李义琰的高官,把西汉宣帝时大臣疏广的名言作为座右铭:“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祸。”被《旧唐书》赞为“不营第舍,可谓有俭德矣”。李义琰的住宅没有正厅,他的弟弟李义琎为他买了上等木材,劝他把房子改造一下。李义琰却说:“国家多难,我身为朝廷大臣,对国家没有大的贡献,国家却给了我丰厚的俸禄,这使我已经很不安了。现在你还要我营造华美的住房,这岂不是加速祸
期刊
陆贽是中唐名相,为人刚直激切,任相期间指陈时弊、整顿吏治、革故鼎新,“事有可否必言之”,在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极富见地的主张。曾有人劝他不妨圆融一些,陆贽回答:“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此外还有什么需要考虑呢?”但终因小人进谗,被贬为忠州别驾,直至去世。  陆贽的才识与品行在后世都留下深刻影响。《新唐书·陆贽传》惋叹唐德宗对其建言“所用才十一,唐祚不竞,惜哉”,苏轼曾说“使
期刊
中国与西欧交流史一瞥  东方的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西方的欧洲也有自己的古老文化财富。  几千年来,人类繁衍,物换星移;随着时光的流走,历史的不断演进,世界各个地区在运动中发展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它们之间的沟通,成为历史的必然。  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交通,由于地理的距离,山川阻隔,是需要一定的物质文明的条件的。所以直到15世纪末航海术有了发展,东西之交才有了较大的开展;葡萄牙人到中国来的
期刊
绵延不绝的丝绸之路,给后人留下了种种关于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的宝贵财富。  对于中国来说,丝绸之路的开通,加深了关于西域的接触与了解。汉代以来,特别是汉、唐两代精心经营,将西域纳入中华版图,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如果说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对西域诸国的管理还带有保护性质,即在保留国号、提供保护的同时,向西域诸国国王颁发印绶,并享有征调军队以及立废召囚之权,到了唐代,则除部
期刊
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各国商队,满载着来自波罗的海的琥珀,罗马的玻璃、珊瑚、亚麻布、黄金,东南亚的香料,当然,必不可少的是中国的丝绸。丝绸不是唯一但却是最重要的货物,这也是这条线路被后人命名为“丝绸之路”的原因。  丝绸是古代中国向世界文明作出的一大贡献。早在远古时代,中国就有伏羲化蚕、神农耕桑的传说,黄帝元妃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被尊祀为“先蚕”(蚕神)。甲骨文中已有桑、蚕、丝、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