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之败,由于官邪”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f0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官僚职位的升迁,一般说来都是凭资格而不凭能力的。从唐宋以后就已确定了所谓“磨勘制度”,人们一入仕途,就有了绝对的保障,只要循规蹈矩地做下去,过一定期限就可以升一级官。这种升迁的制度和科举选官制度一样,是看起来最公平的办法,但事实上只能养成无能的官僚。
  假如不满足于这种按部就班的升迁,怎样呢?那就多半要靠私人请托、行使贿赂以至种种暗地进行的方法了。
  在这情形下,自然就造成了只有权奸小人能够当政的现象。专制政治下的权奸小人,无非就是那种善于伺候皇帝,取得皇帝信任,而在实际上只顾个人私利的人。在上面当政的是这样的人,在下面从政的全部官僚都得到了极大方便,更可以称心如意地向人民诈索,更可以毫无顾忌地通过不合法的方法来取得高官。人们都骂唐代的李林甫、宋代的蔡京、明代的严嵩、清代的和珅,这些都是所谓奸臣,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权奸专政之所以代不绝书,正是因为这是在君主专制的官僚政治下的必然产物。由此也就可以懂得汉、唐、明各代宦官政权的由来了。假如以为这少数无知无识的宦官真能够蒙上蔽下,因而取得实际政权,那就错了,因为宦官之得势完全由于在上有皇帝的信托,在下有官僚集团的拥护。那时候,所有的自命为“读圣贤书”的官僚士大夫纷纷拜倒在宦官前面,无非是利用这种宦宫的无知无识,利用在宦官统治下的政治,使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地取得自己所要得到的利益。
  于是贪污就成为历代官僚的一个必然属性。升官发财向来被视为互相联系的,而在法定的官俸以外,用任何手段来增加财富,自然都统属于贪污的范围。
  历代的皇家,不仅通过官僚机构来向人民征收赋税,而且要由各地官僚进奉额外的钱财。地方官僚之所以要尽力进奉,自然是因为这样做了,官位才可靠,才更可以为所欲为,可以更快地升官。中枢官员因为有权管理地方上的用人行政,考核地方政绩,所以地方官员也就非报效不可。《水浒传》上写晁盖等七人智取生辰纲,所取的就是地方官僚送到京城去孝敬中央大员的财礼。历史上有一些当权大臣后来失势被皇帝抄了家,从至今保存下来的抄家时的登记清单中,使我们可以具体知道这些人的财富实在是大得惊人,譬如明代的严嵩的家产,光是黄金就有三万多两,银子二百多万两。但据说这还只是他的实际财产的十分之三四。明代当权的太监,财富更是巨大,如朱宁、江彬都有黄金十万多两,银子五百万两左右,而刘瑾甚至有黄金二百五十万两,白银五千万两。清朝和珅有金四万两,银三百多万两。由他们的巨大财富,也就可以想见当时整个官僚集团中的贪污情形了。
  明清两代,由于商业资本的发达,使官僚的贪欲更甚,由此官僚贪污的情形也到了空前的情况。中央大员既然一心一意,凭借地位,聚敛财产,地方官员当然更是要拼命赚钱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正是绝好的写照。《儒林外史》写一个知府新上任,向前任打听的一件事便是:“地方人情可还有甚么出产?词讼里可也略有些甚么通融?”这话正是问怎样可以贪赃枉法。《明史》中有《循吏传》,载循吏一共有一百二十五人。但其中属于明代前半期的有一百二十人,后半期的只有五人。所以历来人们都认为明代前半期官吏的风气较好,而到了嘉靖朝以后就贪污公行了。但实际上并不然,不过是在明朝前半期,一般官僚从事非法的贪污,还遮遮掩掩,不敢公开,后半期却明目张胆,在官场上公开送钱,不以为讳,所以几乎连一个清白的官也找不到了。
  有人以为,明清两代官僚之所以贪污最盛,是因为这两代官俸最薄之故。这固然是一个原因,但并不足以说明贪污现象之由来,因为唐宋的官僚的待遇非常优厚,但贪污情形却也同样存在。原来有粪坑就必然有蛆虫,有古代官僚制度就必然有贪污。
  固然在官僚制度下,并非绝对没有个别的清白的人,但是当做全体看,古代官僚制度是只能产生贪污的。而且在当时,对于清官的定义和我们今日所了解的真正廉洁并不相同。原来历代对官僚的待遇虽然有厚有薄,但是中央政府对于地方上的行政费用是并不负担的。各地方的官僚除了收足中央额定的赋税缴上去以外,更得设法筹措自己的行政费用。这就是说,各地本是有权向民众求取非法的额外收入的,同时中央官员则乘机向地方官员分肥一部分。所以历代专制政府虽然以整肃官常为口号,但实际上,官吏的一定限度的贪污却是被默认的。清朝康熙皇帝就曾坦白地说过:“所谓廉吏,并不就是一文不取的意思。若是一丝一毫没有什么收入,那么居常日用和家人胥役何以为生呢?如州县官止以一分火耗,此外不取便算是好官了。”所谓火耗是明清两代赋税制中的术语。州县官向民间征收钱粮,除了国定的税额外,另加的额收归于私囊的部分,便是火耗。康熙皇帝以为在一两正税上揩油一分的(百分之一)便算好官,但实际上当时的火耗都在一钱二钱(十分之一二)以上。既然无法绝对禁止贪污,那么要加以某种程度的限制是不可能的。
  贪污的结果是很显著的。人民在官僚剥削下的负担无限度地增加,国家的收入在官僚的侵占下日益感到不足,而官僚机构本身由于贪污的流行,群趋于如何赚钱的打算,政事便更加败坏了。
  所以历来有句话道:“国家之败,由于官邪。”这是说,专制政权的败坏是由于官僚的贪污腐败。
  (选自《二千年间》,中华书局,标题为编者所拟。作者为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
其他文献
智慧高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养分,保持自己的纯真。智慧低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毒素,使自己的内心跟面貌越变越丑。  “成熟”的含义,是常常被误解的。  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待人越来越刻薄”,“对人越来越怀疑”,“心胸越来越狭窄”,“行为越来越自私”,“态度越来越虚假”,“脾气越来越暴躁”,“热情越来越冷却”,全部当作“成熟”来看待。我认为这种成熟是很“丑”的。  “成熟”应该是青草更青,绿叶
期刊
历史往往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有三位领导者,分属三个不同的时期,却“不约而同”地做了同一件事情—“烧信”,并且都在此后不久奠定了一个王朝的基业。  第一把火 时间:公元24年 人物:刘秀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又是汉室的中兴之君,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唯一荣膺“定鼎帝王”和“中兴之君”两顶桂冠的皇帝。《后汉书·光武帝纪》称赞他:“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
期刊
明清时代,北京会馆很多。会馆者,外省赶考举子的寓京招待所也。由举子的在京的家乡人中有头脸、有资财者所办,以接待滞留于京城的同乡。  宣武门外大街就有一处安徽歙县会馆,这个会馆里曾长期居住过一位被马克思赞誉过的清朝财政官员—王茂荫。  王茂荫是清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元老,但除了晚年在同治年受到过器重却未及发挥才能便谢世外,其余时间均受到压抑打击,郁郁不快。  王茂荫是位关心国民经济、潜心研究“古来圜
期刊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其中比较流行的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划龙舟  所谓龙舟,就是龙形的船,是一种以龙为标志的竞赛船只。划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其起源很早,在春秋时的铜钺上已有划龙舟的形象,在战国的铜鼓上也有龙舟竞渡的画面,说明划龙舟远在屈原之前就出现了。  龙舟的特征表现在龙头龙尾上,此外还有各种装饰,如舟上有神楼
期刊
文字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有的字词其本义往往会发生转义的变化,即所谓“引申”。引申,是将某字某词原本的意义扩展其范围,升华其内涵,最常见的是,原属名词的转为动词使用,原为动词的而用作名词,甚至转义成另一种比其原意更为抽象的概念。如“关”与“关键”,便是典型的例子。  “关”与“关键”初时作为实物名称,古代都是指门闩。只不过,“关”是简单的闩,“关键”是复合的闩,完全与当今所运用的意义不同。  先说“
期刊
莫高窟:沙漠的艺术馆  从敦煌向东南行驶,公路两旁是不见人烟的戈壁滩,约半小时至鸣沙山,只见山之东麓陡崖上,布满了层层密如蜂窝的洞窟。南北长一千七百米,高约四楼层,最高的自山脚到山顶达四十米,这是一座自然与人工结合构筑长之又长的石窟艺术馆,在平野辽阔的沙漠戈壁上,是一道过目难忘的风景线。这不是哪一个建筑师的杰作,是历代无数艺匠的集体创造。传说前秦建元二年(366)一位叫乐僔的僧人,从东方云游至鸣沙
期刊
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  〔唐〕李白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  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  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唐〕杜甫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韦侍
期刊
世界上有两种人,他们的健康、财富以及生活上的各种享受大致相同,结果,一种人是幸福的,另一种却得不到幸福。他们对物、对人和对事的观点不同,那些观点对于他们心灵上的影响因此也不同,苦乐的分野主要的也就在此。  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地位,遭遇总是有顺利有不顺利;无论在什么交际场合,所接触到的人物和谈吐,总有讨人欢喜的和不讨人欢喜的;无论在什么地方的餐桌上,酒肉的味道总是有可口的也有不可口的,菜肴也是煮得有
期刊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钱之为言泉也,百姓日用,其源不匮。无远不住,无幽不至。京邑衣冠,疲劳讲肄,厌闻清谈,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佑,吉无不利。何必读书,然后富贵?  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期刊
不知何时开始,打开电视机,会发现随时都有少则一二档,多则十数档养生节目在播放。主讲者要么为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中医”,要么是品貌正派的中年“专家”。打开微信朋友圈,养生文章也是很多人转发分享的重要内容,诸如“癌症开始前两年就有症状”之类的文章不断出现在朋友圈。老年人就更不用说了,张口闭口都是穴位、经络,吃什么、补什么。  虽然近些年,不少“养生专家”“治病良方”被证明是受利益驱动的冒牌货,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