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馅饼与摇滚乐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56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说个“中国馅饼变成披萨”的笑话:
  有一张中国馅饼,他要去姑姑家,走着走觉得肚子饿了,一想:“老子就是馅饼啊,反正都要被人吃掉,不如自己把自己干掉。”于是就边走边吃自己,等到了姑姑家,他姑姑一开门:“你是谁啊?我不认识披萨饼啊。”
  这是中国人编出来的笑话,就是为了取悦自己。这样的笑话如果让美利坚人听见了,一定会懵逼。
  据说美国洛杉矶的馅饼已经做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在形体上彻底颠覆了印象中的“饼”,越来越像蛋糕不说,还出现了杯状的馅饼,纯手工制作——这么来说,我觉得我们的包子、饺子、肉夹馍都可以加入馅饼大军了。
  在中国,几乎没有一种美食能代表整个国家。然而美国馅饼,就是美国的标志,人们常用它来表示典型或者纯粹的美国传统。有这么一句话:“当你有了一个内含17000棵苹果树的果园,你就一定要有一份好的苹果馅饼菜谱。”用现在流行的话来形容,这份苹果馅饼菜谱就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大IP。
  美国最初的馅饼可不是添加水果的,早期移民加入各种干果仁,甚至胡椒等。后来随着人们四散移居,一些各地的特产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馅料,有地方特色的水果馅饼也就应运而生。
  由于我从小酷爱吃各种带馅的食物,因此一直以来格外关注“馅饼”。
  以前不觉得“角子”(家乡人念ge zi)这种乡土美味也是馅饼一种,现在看来,它就是馅饼,一张圆形的面皮,涂上一半的馅料,对折,放入涂有纯味胡麻油的平底锅,如此半烙半煎出来的馅饼成为乡间庶民的最爱。对折后像一个扇形,出锅后再将扇形等分切之,便成为了带锐角的“角子”。在宁夏西海固,人们常吃的“角子”有土豆馅、韭菜馅、南瓜馅、麻麸馅等等。
  从渊源上讲,西海固人大多是从甘肃陇地一带迁移而来的,这似乎与美国南方相似,他们同样学会了就地取材,往面皮里添加各种馅料,唯独没有加水果。我们没有这样的传承。更没有将一棵苹果树繁衍生息成17000棵的勇气,我们的土壤里长不出那么大的一个IP。
  美国的美食传承源于那个无所不能的“祖母”,就像中国的外婆,或妈妈那样。
  我曾经读美国罗布·沃尔什的一本美食著作,书中多次出现了以祖母为符号的菜谱,比如“祖母的甘草菜卷”“祖母的罗塞尼亚蘑菇汤”等等。美国人培育馅饼IP,非常善于打祖母牌,事实上人家真有这样的传承——在南卡罗来纳州雅玛西,卡罗来纳苹果派公司将一座加油站改造成馅饼店,据说馅饼是当地一名妇女用她祖母的秘密配方制作而成。
  前几年我在网上坚持看一档介绍美食的节目:《宅男美食》。主讲主厨是一个地道的美国南卡州人,用的餐具都很棒,大多数中国人恐怕都没见过,普通话说得很麻溜,还有一个中文名叫马腾。有一次他介绍了自己家乡的夏季乡村甜点黄桃馅饼,让人直流口水。他说这种馅饼在南卡州叫COBBLER,北卡州却叫SONKER,做法差不多,只是北饼要比南饼厚,不过都是一种玩意儿。“一定要趁热吃哦,这样才够传统。”马腾说。
  后来看过美剧《纸牌屋》,我才知道南卡州的桃子非常有名。男主角和马腾是老乡。2015年6月1日,马腾做完夏季草莓色拉以后不再更新了,我就觉得蹊跷,后来网传他已于2014年8月在洛杉矶出车祸离世了。乌呼。
  馅饼是美国的文化标志,因此伟大的美国馅饼与美国摇滚的关系一直若即若离。
  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有一家摇滚歌手开的超美味馅饼店,甜点由格伦蒙特教皇乐队主唱罗德尼·亨利做的,将摇滚音乐与传统的美国馅饼相融合,品位自然是出众得不得了,而且夸张的创新之举令世界上任何一个厨子汗颜,这家店的招牌据说是一种叫“巴尔的摩炸弹”的馅饼,最大特点是,饼的顶端浇有厚厚一层巧克力酱。相信罗德尼·亨利围绕他的馅饼店,创作了大量的跟馅饼有关的歌曲。
  不是所有的摇滚歌手都像亨利那样拥有一个超美味的馅饼IP,比如唐·麦克莱,美国四十年前流行的一首长达8分34秒的民谣歌曲《美国馅饼》,就是他的杰作。“音乐在那一天死去。再见了,美国派小姐。 我开着我的雪弗莱来到河堤, 但河水已经干枯。 人们喝着威士忌和麦酒, 唱着:就在这一天我将死去, 就在这一天我将死去…… ”可惜整首歌只字未字美国馅饼,因为,这里道别的不是馅饼,而是歌者借用馅饼向美国特色的纯真文化说再见。这首歌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成当美国流行乐中一个最具争议而又最有文化感的歌曲。就连麦当娜也站在美国国旗前扭来扭去地唱这首歌。
  2015年4月,本已在创作上影响力微薄的唐·麦克莱突然头顶砸下一只美国大馅饼——他的《美国馅饼》歌词手稿以120万美元的高价成功拍卖,成为最贵的“美国馅饼”。这是一个相当于诺贝尔奖奖金的数据,若论单首歌曲的价值,远远大于鲍勃·迪伦的任何一首。
  无独有偶,鲍勃·迪伦也创作过一首《美国馅饼》的歌曲,从歌词来看,这位诺奖新贵是个喜食馅饼的家伙,他用破锣嗓子,发出让世界震惊的馅菜般的声音。迪伦爱的就是美国乡下的馅饼,最爱什么馅?他在歌中唱道:“覆盆子,草莓,柠檬和酸橙蓝莓,苹果,樱桃,南瓜和李子”,爱到什么程度呢?不管他在做什么事,他叮嘱“家人”,“吃晚餐时叫下我,宝贝,我将会到来”,他还说,“把我摇上那棵老桃树,小杰克霍勒从我身上什么也没得到”,因为他爱的就是“乡下的馅饼”。迪伦自视是个农民,正如“他”在其传记电影《我不在那儿》中所言:“我只是个农民,知道农民的宿命……”
  迪伦不是一个狭隘的饮食主义者,他还喜欢一种法国馅饼——可丽饼。在专辑《席卷而归》中他这样唱道:“我进了饭馆,找厨师……服务生是个帅小伙,他披着粉蓝色的斗篷,我点了些可丽饼,说‘请你做成橙香火焰形’,就在此时,整个厨房爆炸了,爆炸来自沸腾的肥油……”
  可丽饼是一道法国经典菜,橙香火焰可丽饼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烹制的时候往面团中添加橙汁,然后入锅煎出薄饼,上桌前洒柑橘酒点火,火焰呈蓝色,有一种奇异之美。在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可丽饼通常是用荞麦面粉所做,饼中可以添加任何你想象得到馅料,比如各色水果、奶油或甜食等。
  如果在中国北方,将荞麦面做成火焰,就成为了元宵的荞面灯,这样的习俗作为一种人神的召唤,至今在宁夏西海固一带流传。六盘山西麓的隆德县,荞面灯已经成为当地汉族人元宵节必吃的特色面点。一根缠上新棉花的麦秆插在中间,一勺清油顺灯芯灌下,顷刻整个世界都亮了,似乎向地球上的任何一個角落昭示着一种生命的信念。
  法国人习惯以柔软细腻的小麦面粉来制作甜可丽饼,唯独布列塔尼是个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国西北部的这个半岛就是宁夏版的“隆德县”。有人将可丽饼与中国山东的杂粮煎饼做对比,除了馅料不同,一个小清新,一个大糙汉,呈现的格调也不同,相同的一点是,它们都是饼。
  迪伦常喝的饮品是咖啡、酒,作为一个伟大的歌者,这是不容置疑的。从他的诗歌中还看得出来老家伙喜欢中国的tea。从待客之道来看,迪伦青睐博若莱。1964年,23岁的迪伦在纽约梅费尔酒店酒店用博若莱葡萄酒款待过权威音乐杂志《MELODY MAKER》的资深记者Max Jones,“他们聊了聊他的演唱和创作、戏剧、图书以及英国的民谣界,聊到了成功、民谣的正宗性、纽约对他的思维拓展的冲击,以及他无法取悦所有人的问题。”
  如今,迪伦获得了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且不说他的歌如何,他的诗如何,他的画如何,就他喜食的美国馅饼,以及博若莱等,是不是会成为全球饮食投资的下一个风口呢?
其他文献
1  如果十年是一段距离  如果我们在十年间  偷空去了一趟火星  它就不算是一段距离  那我们能算什么?  一群呆立的鹳鸟  一丛思想着的芦苇  还是一堆东倒西歪  晃荡在大地上的酒瓶——  2  我们在黄河边走着  我们在黄河边走着  我们在黄河边走着  如果一直走  会不会走入大海?  ——只能掉进黄河  3  再次吹过浮桥的风  同样隔了十年的距离  当它吹过,十年前的乌云  再次从水底涌
期刊
笔墨辞  活在书架上的人  他快步走近你的方式,是到枕边  舌尖上,眼眸里  直至我们的笔端  淌出他们富含营养的蜜汁  活在扉页里的人  隔着封面的衣服,他们宽和相融  又乐得享用这独处的慢时光  直到,静默的旷野灌满回声  春秋辞  春秋那里甩出的一岭鞭子  大河唇边的一丘朱砂痣  他们活给谁看  长进楹联,长进碑帖里的人  用声音和表情,于荒寒和断崖之处  把大时代的扳手和风向标  默默递给
期刊
又看见了马车  在黄河滩涂深处  又看见了马车  因为迎着阳光  你有些晕眩  摞满高高的苇子  割苇人躺在上面睡着了  马自己回家  把苇子送到苇垛  旁邊睡着一个孩子  靠着二舅的鼾声  这些受尽风雨的苇子  甜蜜地挤着  再慢一些安静的家园  苇絮在银亮的飞走  慢一些吧暗红的夕阳  你有些晕眩  星辰其实是一些歌唱的音符  星辰  其实是一些星光  是一些唱歌的  音符  星空上  是一些
期刊
1  啊……啊……啊……  马梁尖叫着忽的一下从睡梦中坐了起来。  尖叫着坐起来的马梁,转动着脑袋观察周围,很吃惊。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此时身处殡仪馆灵堂。活着时为人凶狠强悍的那位本家大娘,正躺在有冷气的冰冷的水晶棺里,一言不发。而他,正与远房的本家兄弟马宝,结伴为他们的本家大娘陪灵守夜。  马宝也是一大把年纪的人了,对于陪夜守灵这种事见怪不怪,不算害怕。但当他发现堂兄马梁狠命地扼住喉咙翻着白眼,几
期刊
八行:给河豚  爱上你,是不可救药的事  你的鲜美是我最深的毒  我的爱是水底的青草,疯长却不能自拔  爱上你,是竹篮打水  我的爱和我的肉体一起在水中拥抱燃烧  爱上你,是我今生最大的错  可我,宁愿一错再错,像一只瞎了眼的船  为了驶向你,而驶向水底的暗礁  雨中的天宁寺  寂静。在辽阔的虚空里。  看不见烟云缭绕。  此刻,你不知道——  有多少虔诚滴答在细雨中。  点一支香烛。火光明灭。 
期刊
最开始了解民乐是在2005年,当时我正在做黑河文化的一个课题研究,了解了很多关于民乐历史文化及考古挖掘方面的知识。  对于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因为缺少文字的记载,对于民乐对张掖的影响,以及民乐对于张掖到底存在什么样的意义,一直都没有一个总结性的话语表述。但从今天的张掖来看,民乐的存在,给张掖的历史带来无尽光彩。那是因为在民乐发掘出了张掖迄今为止时间最早的东灰山文化遗址。这一遗址的发现,不但在张掖,
期刊
1  王解放拿起床头的闹钟,把响铃调到12:00。  早市买回来的排骨有新鲜的肉气,虽然裹着两层塑料袋,依旧霸道地冲破枷锁挥发了出来。打着火烧上水,不多时,沸水里便开出朵朵翻滚的白花。买排骨的时候,王解放特意让肉贩把排骨剁得小小的,一来烧制的过程中容易入味,二来吴月娥的嘴巴小小的,可以一口一块,不大不小,刚刚好。  排骨扔进沸水里,殷红的血水转眼之间变成灰白的泡沫,膨胀着,叫嚣着,沿着锅沿向外奋力
期刊
二十年  二十年,是  七千三百天  十七万五千二百小时  一千〇五十一万二千分  六亿三千〇七十二万秒  我不是在做一道数学题  這二十年,我就是这样一秒一秒想你的  一个用门框夹核桃的女人  她倚在门口  把坚硬的核桃用手托着  然后转动那扇遮风避雨、防贼御盗的门  让丰满的、带着女人体温与芳香的核桃肉  成为他嘴里沁人的芬芳  她不停地、笨拙地、用心地夹着这与生俱 来的坚硬  他望着她、很平
期刊
异乡  早上,天阴了下来,我感到与大地的模样并无二致。  快出院子大门的时候,有两个新疆男人遇到了一起,一个高个子,一个矮个子,脸面黑黑的,胡子一片。矮个子男人左手拽着一个小男孩,那男孩穿着一件蓝白竖条相间的T恤,那是阿根廷球星梅西的球衣,胸前的“10”号处污了一坨油。那男孩张着嘴打了个呵欠,身子向后赖着,有些不太情愿去上学。  两个男人相遇后,他们先是握了握手,互道了问候。接着,高个子男人伸出手
期刊
王西平,2012年获第二十届柔刚诗歌奖。2013年8月参加第四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2015年获诗刊社主办的中国桃花潭国际诗歌艺术节“中国新锐诗人奖”。诗歌曾被译成英、日文刊发海外。著有诗集《弗罗斯特的鲍镇》《赤裸起步》《西野二拍》(合著),散文诗集《十日或七愁》,美食随笔集《野味难寻》等。现居银川。  饮食写作寓言化,为饮食本身蒙上一层后现代主义色彩,在这方面,布劳提根堪称鼻祖,他声称人们的一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