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让研究性学习走入课堂。 本文从语文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师生角色的转换、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如何提高探究性学习实效及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等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在新一轮课改中占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 研究性学习及特征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地学习,创造性研究。
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的态势,代表未来学会学习的方向。研究性学习突破原有學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重视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能力,重视含知识在内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 语文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换
2.1 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会使你更清晰地审视你的学生和
工作。 不断地丰富自己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增强研究能力,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巧。教师应从宏观上把握课题,把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学生们初涉研究领域,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而他们一遇到问题便会习惯性地向老师询问,所以教师要注意做到巧妙引导。教师应对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多承认、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2.2 语文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角色的转换
学生在语文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角色应是多方位的,他们既是“学生”,又是演员记者、编辑等。新教材中收集了许多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如:《将相和》、《井阳冈》等,可以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学习。在成果展示中,学生们自行布置了合理的场景,制作了精美的道具,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形象。表演中,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知识,更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同时,亦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针对学生作文兴趣浓的现象,我指导学生创办了《晨露》报,让他们以编辑的方式学习。由学生自己选出编委负责编辑,每周出版一张。编导们成立小组轮流出报,每一期都是一丝不苟地出好。在编辑中,学生不仅提高了习作能力,且习作鉴赏水平等也都得到了提升。
3 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必须依据以下原则:
3.1 探究的内容应是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教材的重点、难点,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价值。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使学生在寻求“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过程中,获得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的创造能力。
3.2 探究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所拥有的时间、资料数量等基础上,帮助学生安排探究性学习合适的数量,确定学生所选择探究对象的难度。探究性学习重要的是实践和体验,通过探索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探究性学习内容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喜好的情绪和心理指向。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没有兴趣,就不会激发探究的热情和干劲,就不可能不避艰难追寻到底,探索究竟。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选择他们饶有兴趣而又疑惑不解的问题去探究。
4 如何提高探究性学习实效及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效呢?
4.1 变革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教育改革从本质上说首先是观念的变革,思想的更新,教师的教只是手段,学生的学才是目的。所谓学习理论,就是人们对学习所持有的理性态度和执着信念。虽然学习本身具有理性特征,但这不等于人们已正确地认识了学习理论,对学习采取了理性的态度,并进而树立了一种正确而执着的理性态度。面向未来学习如何学习应该优先于学习什么。我们应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主动地有选择地获取知识。
4.2 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收集、分析、筛选信息,在真实的任务情景中进行学习实践活动,解决问题;
4.3 要让学生拥有探究的自主权,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研究角度的选择、方法的运用、表达结果的方式等方面,都应让学生自主选择。 研究性学习中自始自终都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正如陶行知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首先要树立学生都有创造潜能的观点。我们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要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4 营造宽松的竞争气氛,在成果的展示与交流中升华研究精神。
学生在取得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就会有初步的成功感,这时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竞争气氛,让学生尽快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但这种竞争的氛围应是宽松,而不是残酷的。同时教师要组织专门的成果发布会,让同学们互相交流,从而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作用,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学到了研究方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每位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天地里,得到全面而迅速的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极大的挑战,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培养了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在新一轮课改中占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 研究性学习及特征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地学习,创造性研究。
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的态势,代表未来学会学习的方向。研究性学习突破原有學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重视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能力,重视含知识在内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 语文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换
2.1 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会使你更清晰地审视你的学生和
工作。 不断地丰富自己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增强研究能力,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巧。教师应从宏观上把握课题,把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学生们初涉研究领域,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而他们一遇到问题便会习惯性地向老师询问,所以教师要注意做到巧妙引导。教师应对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多承认、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2.2 语文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角色的转换
学生在语文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角色应是多方位的,他们既是“学生”,又是演员记者、编辑等。新教材中收集了许多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如:《将相和》、《井阳冈》等,可以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学习。在成果展示中,学生们自行布置了合理的场景,制作了精美的道具,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形象。表演中,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知识,更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同时,亦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针对学生作文兴趣浓的现象,我指导学生创办了《晨露》报,让他们以编辑的方式学习。由学生自己选出编委负责编辑,每周出版一张。编导们成立小组轮流出报,每一期都是一丝不苟地出好。在编辑中,学生不仅提高了习作能力,且习作鉴赏水平等也都得到了提升。
3 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必须依据以下原则:
3.1 探究的内容应是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教材的重点、难点,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价值。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使学生在寻求“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过程中,获得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的创造能力。
3.2 探究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所拥有的时间、资料数量等基础上,帮助学生安排探究性学习合适的数量,确定学生所选择探究对象的难度。探究性学习重要的是实践和体验,通过探索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探究性学习内容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喜好的情绪和心理指向。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没有兴趣,就不会激发探究的热情和干劲,就不可能不避艰难追寻到底,探索究竟。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选择他们饶有兴趣而又疑惑不解的问题去探究。
4 如何提高探究性学习实效及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效呢?
4.1 变革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教育改革从本质上说首先是观念的变革,思想的更新,教师的教只是手段,学生的学才是目的。所谓学习理论,就是人们对学习所持有的理性态度和执着信念。虽然学习本身具有理性特征,但这不等于人们已正确地认识了学习理论,对学习采取了理性的态度,并进而树立了一种正确而执着的理性态度。面向未来学习如何学习应该优先于学习什么。我们应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主动地有选择地获取知识。
4.2 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收集、分析、筛选信息,在真实的任务情景中进行学习实践活动,解决问题;
4.3 要让学生拥有探究的自主权,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研究角度的选择、方法的运用、表达结果的方式等方面,都应让学生自主选择。 研究性学习中自始自终都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正如陶行知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首先要树立学生都有创造潜能的观点。我们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要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4 营造宽松的竞争气氛,在成果的展示与交流中升华研究精神。
学生在取得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就会有初步的成功感,这时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竞争气氛,让学生尽快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但这种竞争的氛围应是宽松,而不是残酷的。同时教师要组织专门的成果发布会,让同学们互相交流,从而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作用,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学到了研究方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每位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天地里,得到全面而迅速的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极大的挑战,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培养了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