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垛田景观格局下的“水-田-村”布局模式

来源 :风景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iedp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兴化地区位于里下河平原腹部的低洼地带,为万水交汇之地,其极具浓郁地域色彩的圩-垛田景观近年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区域尺度下,从水文环境变迁和人居环境建设两方面,归纳兴化地区圩-垛田景观发展的演变动力;在市域尺度下,分析兴化地区水利系统、农业开垦及聚落布局的地带特征.从形态学角度,研究兴化地区由东至西,自然地势不断降低、水网逐渐稠密、土地肌理愈发破碎,农田形态发育与聚落形态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圩-垛田景观格局下,兴化地区独有的“水-田-村”布局模式.圩-垛田景观的形成是千百年来水与土地不断分解与整合后的结果,圩-垛田景观格局的发展和演变展示了兴化地区传统人居环境营建与自然系统之间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过程,显示了劳动人民治水、农耕和营居的古老智慧.
其他文献
为儿童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已成为当下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必要部分,设计有益于儿童成长与发展的游戏空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游戏价值的概念,以游戏性、功能性和安全性为框架建立评价模型,对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共60个公园的儿童游戏空间场地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安全性被过于看重,而对“提供可自由移动的游戏部件”“可观察/接触小动物”等4项因子的重视较少;“游戏沙坑/沙池设置”“适宜的水体设置”“足够的座椅”等8项因子在设计中的重视度均需提高;“标识系统设置”虽然得到了重视,但在设计上还需要提升.本研究旨在为未
除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外,社区公园的社会效益能推动人们迈向更高质量的邻里生活,一直以来都是国外发达国家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领域关注的重要议题.通过解读国外社区公园的发展历程和功能演绎,提出当前社区公园社会效益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对邻里福祉的社会影响.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21世纪后社区公园与邻里福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结果显示,其社会影响主要集中在邻里安全的威胁、邻里分异的排斥、睦邻关系的凝聚及邻里健康的促进4个方面.结合近20年国外发达国家社区公园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以社区公园为
可供性理论从功能的角度描述儿童环境感知的心理本质及其对特定环境的行为反应,体现出强烈的人本主义关怀.通过文献回顾,首先厘清了可供性理论因能够直接描述儿童的环境-行为关系而成为儿童环境感知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借助可供性的不同维度、层级及特性能够详细描述开放空间为儿童提供的多种活动机会.可供性作为联系环境与人类感知、行为的媒介概念,描述了行为发生的一系列条件,详细地解释物理、社会文化、个体因素是如何对儿童可供性实现甚至儿童发展造成影响的.对可供性的测度和分析构成了当前基于可供性理论的儿童友好型开放空间研究的基
城市绿化建设是保护和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绿化树种多样性的均质化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维持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以中国36个主要城市的城市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按树种起源分为乡土树种、省外树种、国外树种和栽培树种4类,分别探究其在全国尺度和气候带尺度下的均质化特征,以明晰中国城市绿化树种均质化特征在不同地理尺度下的差异,并揭示在不同地理尺度下中国城市绿化树种均质化现象的主导树种类型.结果发现:全国尺度下,城市绿化树种均质化现象具地理尺度效应,主要由栽培树种和国外树种主导;气候带尺度下,以北亚热带城市绿化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