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霉素与8种抗菌药物联合对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作用研究

来源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yanj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磷霉素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抗菌效果。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杭州市中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和嘉兴市第二医院非重复分离的233株CRE,琼脂稀释法测定磷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多黏菌素B、替加环素13种抗菌药物的MIC,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定磷霉素与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替加环素8种抗菌药物联合对30株CRE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33株CRE菌株对磷霉素总的耐药率为45.1%(105/233),其中克雷伯菌属对磷霉素的耐药率最高(61.9%,73/118),肠杆菌属次之(50%,15/30),黏质沙雷菌耐药率为25%(7/28),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达8.2%(4/49);磷霉素与替加环素联合对抗CRE菌株效果最好,76.7%(23/30)的菌株呈现协同作用,磷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联合,53.3%(16/30)~70%(21/30)的菌株呈现协同作用,磷霉素与环丙沙星联合仅对30%(9/30)的菌株呈协同作用,而磷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对0~3.3%(1/30)的菌株呈协同作用;尚未发现磷霉素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存在拮抗作用。

结论

磷霉素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有一定的体外抗菌活性,磷霉素与替加环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均呈现较好效果,可为临床治疗由CRE菌株引起的严重感染提供新思路。(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 39:629-632)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治疗单侧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4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治疗的35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35~70岁,病程1~36个月,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3.2个月)。依据肌肉萎缩最严重部位,将患者分为近侧型组(23例)和远侧型组(12例)。采用徒手肌力试验方法评估患者术
目的调研医院POCT血糖仪在使用、规范及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分析解决办法,为提高院内POCT检测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3年5至7月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开展3次调查问卷,了解院内POCT血糖仪的数量、品牌及使用情况;将各种血糖仪参加卫计委临检中心室间质评,所得检测结果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比对分析。结果院内POCT血糖仪共5个品牌,有些临床科室血糖仪的数量和种类常发生变化。参与室间质评的4个品
目的通过分析不合格标本拒收的原因,找出减少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对策,提高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确保检验质量的持续改进。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检验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参加美国病理家学会(CAP)质量管理工具-质量追踪(Q-TRACKS QT3)结果,统计分析该时间段内各类不合格标本数量及所占比例,并将我科拒收比例与CAP所有参加实验室拒收比例进行比较。结果2013年10月至
目的了解性病门诊就诊男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及其基因型分布,为防治HPV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015年1至8月就诊于北京友谊医院性病门诊患者1 074例,采集患者疣体或皮损处分泌物拭子,应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尖锐湿疣(CA)和可疑CA患者HPV阳性率及型别,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感染情况和基因型分布。结果CA患者疣体皮损处HPV阳性率为72.6%(3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近年来在临床检验领域发展迅速,现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药物浓度监控、激素检测等多个项目中。与传统免疫法相比,该技术表现出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可实现多组分同时分析,显著提高了单次检测的通量。可以预见在逐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检测方法标准化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将成为日常临床检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 39
目的探讨VCA-IgA与Rta-IgG联合检测对鼻咽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在海口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3 913名健康体检者(组);男2 367名、女1 546名。于耳鼻喉科就诊后,经病理活组织检查确诊为鼻咽癌的169例鼻咽癌患者(组);男118例、女51例。两组血清标本分别进行EB病毒Rta-IgG、VCA-IgA(ELISA法)检测。组间差异比较用卡方检验,采用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肿瘤细胞间信号转导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与肿瘤生长及转移密切相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信号转导体系是一种有潜能的有丝分裂原,广泛存在于人体的组织器官和血液中,研究发现IGFs蛋白在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肺癌、胰腺癌等多种肿瘤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有望成为新的判断肿瘤发生及转移的诊疗指标。(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 39:575-577)
目的评价血清铁蛋白(FER)、甲胎蛋白(AFP)及甲胎蛋白异质体-L3(AFP-L3)3项肿瘤标志物单一及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4年1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PHC患者212例(其中Ⅰ期45例,Ⅱ期78例,Ⅲ期81例,Ⅳ期8例),肝硬化患者127例,慢性肝炎患者101例及健康体检者98名作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清中FER、AFP、A
期刊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脑脊液中的表达。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就诊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40例、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SCNSL)11例、脑转移瘤(BM)2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NSI)20例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ONSD)16例的血清和脑脊液,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