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是,如果总是抱着一种较为传统或者一成不变的教法去应对今天不断在变的学生,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新课改的需要。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而新课改提出切实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本校所倡导的“先学后教,合作学习”的教学全过程都是在让学生思、让学生演、让学生实践,师生实现了科学互动,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系列关于教与学的关系的思想。
一、把握“先学”
学生的“先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下的学,决不能肤浅、片面,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方法,需要足够的自学时间。通过课前独立学习、尝试练习,解决好自身现有发展区的问题,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一是要有计划地“先学”,每节课都要提出预习的内容,适当超前预习,每个班级的每个学科,有一个统一的预习进度,统一的预习练习,便于统一组织教学。二是有指导地“先学”,根据要求不同可分为常规性“先学”,即重点放在阅读和双基的学习上,对所学内容有个初步了解,这是我们过去常做的。突破性“先学”针对教材的目标、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提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作业前移”作业是检验学生自学效果的最好的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学生在自学阶段,必须做出书面的预习作业,老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先学”来确定如何“后教”。四是“先学”中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①时间保证,没有充足的时间,“先学”必然变味,不会有效果,要努力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先学”②是“作业前移”中学生做作业的真实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如果作业缺乏真实性,学生“先学”中存在的问题被掩盖,在“后教”中没有得到体现,就会造成学生学习中的盲点和知识缺漏,必然影响学习效果,不容忽视。
落实“先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问题形成、提出,产生困惑、碰撞,逼近发展区,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和老师点拨,让课堂变成解决问题,消除困惑的场所,学生也更有兴趣。
二、策应“后教”
有的人认为学生已经“先学”原来充满悬念的课堂引入没有了,只能开门见山平铺直叙。原来课本上的例题更难讲解了,会的学生不愿听,不会的学生由于一知半解听课中也有可能走神。课堂教学更困难了,更难组织了。其实不然,既然学生已经“先学”了,我们就可以在更高的平台上开展教学,学生的收获不是更大吗?“先学”是基础,“后教”是关键,教得好可以点石成金,把学生不成熟的点状思维串联成线,上升到新的高度;教不好可能就是炒冷饭,学生听了索然无味。要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以学定教。决不能再象过去那样按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讲下去,而应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维的障碍,重新确定教学内容。要更有针对性,新颖性,更能吸引学生。二是以教促学。这里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教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学的情况的检查、检验,更清楚地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特别是个体的差异。其次,课堂的教是学生课外所学内容的延伸,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达到学习的更高层次。
三、倡导“合作”
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那么如何踏实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而不让新教法流于形式?觉得以下两方面是不容忽视的:
一是让学生如何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小组的确定、小组成员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和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都是颇有讲究的。只有明确了合作的内容,在小组内的合作学习才会使人人都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
二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究竟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很多时候,教师站在讲台上,让下面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在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实质上学生有没有开展有效性的学习活动,上面讲台上的老师是不知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参与,是合作学习有成效的关键。
总之,倡导“先学后教,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重要手段,让教师在教中谋求探索,不断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让学生在学中探索,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为自身的终身发展做准备。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得以顺利实施,是基础教育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本校所倡导的“先学后教,合作学习”的教学全过程都是在让学生思、让学生演、让学生实践,师生实现了科学互动,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系列关于教与学的关系的思想。
一、把握“先学”
学生的“先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下的学,决不能肤浅、片面,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方法,需要足够的自学时间。通过课前独立学习、尝试练习,解决好自身现有发展区的问题,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一是要有计划地“先学”,每节课都要提出预习的内容,适当超前预习,每个班级的每个学科,有一个统一的预习进度,统一的预习练习,便于统一组织教学。二是有指导地“先学”,根据要求不同可分为常规性“先学”,即重点放在阅读和双基的学习上,对所学内容有个初步了解,这是我们过去常做的。突破性“先学”针对教材的目标、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提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作业前移”作业是检验学生自学效果的最好的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学生在自学阶段,必须做出书面的预习作业,老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先学”来确定如何“后教”。四是“先学”中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①时间保证,没有充足的时间,“先学”必然变味,不会有效果,要努力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先学”②是“作业前移”中学生做作业的真实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如果作业缺乏真实性,学生“先学”中存在的问题被掩盖,在“后教”中没有得到体现,就会造成学生学习中的盲点和知识缺漏,必然影响学习效果,不容忽视。
落实“先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问题形成、提出,产生困惑、碰撞,逼近发展区,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和老师点拨,让课堂变成解决问题,消除困惑的场所,学生也更有兴趣。
二、策应“后教”
有的人认为学生已经“先学”原来充满悬念的课堂引入没有了,只能开门见山平铺直叙。原来课本上的例题更难讲解了,会的学生不愿听,不会的学生由于一知半解听课中也有可能走神。课堂教学更困难了,更难组织了。其实不然,既然学生已经“先学”了,我们就可以在更高的平台上开展教学,学生的收获不是更大吗?“先学”是基础,“后教”是关键,教得好可以点石成金,把学生不成熟的点状思维串联成线,上升到新的高度;教不好可能就是炒冷饭,学生听了索然无味。要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以学定教。决不能再象过去那样按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讲下去,而应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维的障碍,重新确定教学内容。要更有针对性,新颖性,更能吸引学生。二是以教促学。这里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教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学的情况的检查、检验,更清楚地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特别是个体的差异。其次,课堂的教是学生课外所学内容的延伸,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达到学习的更高层次。
三、倡导“合作”
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那么如何踏实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而不让新教法流于形式?觉得以下两方面是不容忽视的:
一是让学生如何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小组的确定、小组成员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和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都是颇有讲究的。只有明确了合作的内容,在小组内的合作学习才会使人人都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
二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究竟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很多时候,教师站在讲台上,让下面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在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实质上学生有没有开展有效性的学习活动,上面讲台上的老师是不知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参与,是合作学习有成效的关键。
总之,倡导“先学后教,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重要手段,让教师在教中谋求探索,不断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让学生在学中探索,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为自身的终身发展做准备。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得以顺利实施,是基础教育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