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中我们要用不同形式的教学美来感染学生,让课堂美一点,使学生在美的世界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文本自身的美学因素,促使学生动情、入情,在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愉悦美 节奏美 形象美 意境美 创造美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美,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文本自身的美学因素,促使学生动情、入情,在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一、导出愉悦美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重导语的设计,因为他们知道一堂课的开头特别重要。导语的设计可以根据每篇课文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体裁来设计。它可以让学生听音乐,可以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看一幅色彩鲜艳的画,可以让学生猜谜语,也可以讲述日常的小见闻。看似漫不经心的导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板书课题后让学生齐读课题,由于学生对桂林比较陌生,更不要说对桂林的山水会了解了,因此朗读平平淡淡。教师不动生色,课件演示了一段展示桂林山水风光的录像,把学生带入的美的境界,有的学生看着录像,情不自禁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这时,教师请学生再次朗读课题,由于这时学生脑海中已有的桂林山水的美好印象,朗读自然充满赞美之情。“同学们,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再去细细欣赏一下桂林的美景吗?”“愿意。”之后,教师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的教学中。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进入下一步的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后面的学习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读出节奏美
读是每一节语文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饱含深情的读能把人带入一种美的境界,会跟着书中的人乐而乐,也会因书中人的悲而泣然泪下,不管是悲是喜,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只有读者真正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与之心灵相通,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从诵读的语调看,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或高兴可担心或优美等,从诵读的方式看,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读,也可以是同桌互读,或自读自悟,更可以是配乐感悟读。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比如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就完全可以根椐诗的意境,让学生通过吟诵来领略诗歌的音韵美,从而达到以读代讲,理解诗意的目的。例如我听邓燕萍老师教《枫桥夜泊》一课中,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既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又教给学生吟诵的方法与技巧。她在范读,引读等各种读之中引导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同时她又教给学生吟诵的方法与技巧,如对于这首七言诗诗可采用“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的节奏,还可根椐平仄找出重读字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同时掌握了吟诵的方法和技巧,经过反复多读,形成语感,很快就领悟到了诗歌的意境美,收到的以读助学的效果。
三、看出形象美
车耳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里占有统治地位。”形象,是美的存在依据和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把文章中的形象生动地再现学生面前,使学生如临其境。例如教学《林海》这课时,这课作者主要从大兴安岭的岭的温柔、林像大海、花的种类多这三方面来进行描绘。在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播放大兴安岭的相关课件,并配以舒缓,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从画面上直观形象地再次领略大兴安岭的风光,真真切切感觉到了亲切,舒服的感觉。在美的享受中,学生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四、想出意境美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想象情境,激起学生的想象需求,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创造性的才智为作者留下的一些“空白”添上亮丽的色彩。如《闻军官收河南河北》一诗,诗中描写了诗人杜甫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在学生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从人物的语言,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发挥,再现的诗人欣喜若狂的情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字词及其所表达的“物象”在与主体心灵的互动中站立起来,成为学生心灵中丰富、生动的“内心视象”,同时写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五、悟出创造美
美的本质在于创造。在课堂活动中,每一名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等参与活动。教师要为他们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平等的对话的活动情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满足他们的创造欲望,让他们在每一节课中都体会到创造美。如在《第一场雪》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待学生学完“雪大”“雪美”“人欢”等内容,充分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后,围绕“赞雪”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再次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富有创造性的表达出来。有的学生唱起了“雪绒花,雪绒花,每天清晨欢迎我”,有的读起了对联“四海皆庆庆瑞雪,九州同乐乐无穷”,有的学生自己做起了诗“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白了,雪花落在树上,树白了,雪花落在”也有的学生拿起画笔,画出了印在自己脑海中的美景。此时,学生的内心充满着想象的激情,蓄积着创造的欲望,经历着丰富的体验,口中自然会淌出虽有此稚嫩却是美丽的语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创造了美的形象,也从中得到了学习的乐趣。
总之,语文教学美是多方面美学因素有机的统一。在教学中我们要用不同形式的教学美来感染学生,让课堂美一点,使学生在美的世界学语文,用语文。
【关键词】愉悦美 节奏美 形象美 意境美 创造美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美,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文本自身的美学因素,促使学生动情、入情,在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一、导出愉悦美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重导语的设计,因为他们知道一堂课的开头特别重要。导语的设计可以根据每篇课文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体裁来设计。它可以让学生听音乐,可以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看一幅色彩鲜艳的画,可以让学生猜谜语,也可以讲述日常的小见闻。看似漫不经心的导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板书课题后让学生齐读课题,由于学生对桂林比较陌生,更不要说对桂林的山水会了解了,因此朗读平平淡淡。教师不动生色,课件演示了一段展示桂林山水风光的录像,把学生带入的美的境界,有的学生看着录像,情不自禁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这时,教师请学生再次朗读课题,由于这时学生脑海中已有的桂林山水的美好印象,朗读自然充满赞美之情。“同学们,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再去细细欣赏一下桂林的美景吗?”“愿意。”之后,教师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的教学中。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进入下一步的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后面的学习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读出节奏美
读是每一节语文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饱含深情的读能把人带入一种美的境界,会跟着书中的人乐而乐,也会因书中人的悲而泣然泪下,不管是悲是喜,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只有读者真正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与之心灵相通,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从诵读的语调看,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或高兴可担心或优美等,从诵读的方式看,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读,也可以是同桌互读,或自读自悟,更可以是配乐感悟读。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比如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就完全可以根椐诗的意境,让学生通过吟诵来领略诗歌的音韵美,从而达到以读代讲,理解诗意的目的。例如我听邓燕萍老师教《枫桥夜泊》一课中,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既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又教给学生吟诵的方法与技巧。她在范读,引读等各种读之中引导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同时她又教给学生吟诵的方法与技巧,如对于这首七言诗诗可采用“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的节奏,还可根椐平仄找出重读字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同时掌握了吟诵的方法和技巧,经过反复多读,形成语感,很快就领悟到了诗歌的意境美,收到的以读助学的效果。
三、看出形象美
车耳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里占有统治地位。”形象,是美的存在依据和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把文章中的形象生动地再现学生面前,使学生如临其境。例如教学《林海》这课时,这课作者主要从大兴安岭的岭的温柔、林像大海、花的种类多这三方面来进行描绘。在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播放大兴安岭的相关课件,并配以舒缓,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从画面上直观形象地再次领略大兴安岭的风光,真真切切感觉到了亲切,舒服的感觉。在美的享受中,学生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四、想出意境美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想象情境,激起学生的想象需求,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创造性的才智为作者留下的一些“空白”添上亮丽的色彩。如《闻军官收河南河北》一诗,诗中描写了诗人杜甫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在学生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从人物的语言,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发挥,再现的诗人欣喜若狂的情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字词及其所表达的“物象”在与主体心灵的互动中站立起来,成为学生心灵中丰富、生动的“内心视象”,同时写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五、悟出创造美
美的本质在于创造。在课堂活动中,每一名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等参与活动。教师要为他们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平等的对话的活动情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满足他们的创造欲望,让他们在每一节课中都体会到创造美。如在《第一场雪》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待学生学完“雪大”“雪美”“人欢”等内容,充分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后,围绕“赞雪”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再次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富有创造性的表达出来。有的学生唱起了“雪绒花,雪绒花,每天清晨欢迎我”,有的读起了对联“四海皆庆庆瑞雪,九州同乐乐无穷”,有的学生自己做起了诗“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白了,雪花落在树上,树白了,雪花落在”也有的学生拿起画笔,画出了印在自己脑海中的美景。此时,学生的内心充满着想象的激情,蓄积着创造的欲望,经历着丰富的体验,口中自然会淌出虽有此稚嫩却是美丽的语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创造了美的形象,也从中得到了学习的乐趣。
总之,语文教学美是多方面美学因素有机的统一。在教学中我们要用不同形式的教学美来感染学生,让课堂美一点,使学生在美的世界学语文,用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