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单元的学习和讲解一直是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较困惑的部分。小说篇幅长、人物多、情节复杂,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还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笔者在小说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把分析人物形象作为学习重点,把引导学生立体式、多元化地认识、理解人物作为难点。在此以《祝福》中的鲁四为例,谈一下自己是如何进行教学的:
鲁四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是祥林嫂悲剧的直接见证者。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人物、理解人物性格,我没有以参考书的总结为本,程序化地交代人物,而是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抓住文中关键信息,反复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鲁四。
一、初识鲁四
首先,我布置学生从文中找出在祥林嫂大半生遭遇中,鲁四的所作所为:
1. 祥林嫂初来鲁镇,“四叔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个寡妇”。
2. 祥林嫂被逼再嫁,二次丧夫,儿子夭折,再来鲁镇求生,鲁四老爷告诫四婶“这种人……是败坏风俗的……”。
3. 当祥林嫂用两年的血汗钱捐门槛,自以为脱胎换骨,祭祀时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把她推向死亡,精神彻底崩溃。
4. 当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鲁四的门前、在一片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的时候,鲁四恶狠狠地咒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通过阅读,鲁四在祥林嫂悲剧中的言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总结鲁四对祥林嫂的态度,然后再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讨论,多数学生认为:鲁四对祥林嫂的态度是蔑视、厌恶、仇恨的,鲁四是一个冷酷、自私、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人。当课堂教学分析到这儿的时候,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我认为,这种认识还是肤浅的。学生只了解了鲁四是怎样的一个人,却并没有了解他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也没有真正理解这个人物典型的社会意义。
二、再识鲁四
安排学生再次读课文,列出以下思考提纲:
1. 鲁四对祥林嫂的态度是出于个人恩怨吗?
2. 他冷酷自私的性格是天生的吗?
通过我的引导,学生的视线集中到鲁四的书房:“……极分明地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墙上的对联写着“事理通达心平气和”,桌上“一堆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书房的陈设表现了书房主人的爱好和崇尚。墙上挂的、案头摆的无一不在说明鲁四崇尚的是封建思想,信奉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女子应“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信条。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根深蒂固,所以在鲁四看来,祥林嫂不堪婆家驱使离家出走是大逆不道,寡妇再嫁是伤风败俗,再次克夫又死儿子是丧门之星,又偏偏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当然会遭到他的厌恶、仇视。
通过读书——理解——再读书——再理解,学生对鲁四这个人物有了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把握住了他的心理活动与心理变化,体会到了人物性格的塑造与环境描写的关系。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小说的教学更应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读书、再读书,以文为本,深刻剖析,准确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解读人物。
鲁四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是祥林嫂悲剧的直接见证者。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人物、理解人物性格,我没有以参考书的总结为本,程序化地交代人物,而是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抓住文中关键信息,反复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鲁四。
一、初识鲁四
首先,我布置学生从文中找出在祥林嫂大半生遭遇中,鲁四的所作所为:
1. 祥林嫂初来鲁镇,“四叔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个寡妇”。
2. 祥林嫂被逼再嫁,二次丧夫,儿子夭折,再来鲁镇求生,鲁四老爷告诫四婶“这种人……是败坏风俗的……”。
3. 当祥林嫂用两年的血汗钱捐门槛,自以为脱胎换骨,祭祀时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把她推向死亡,精神彻底崩溃。
4. 当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鲁四的门前、在一片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的时候,鲁四恶狠狠地咒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通过阅读,鲁四在祥林嫂悲剧中的言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总结鲁四对祥林嫂的态度,然后再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讨论,多数学生认为:鲁四对祥林嫂的态度是蔑视、厌恶、仇恨的,鲁四是一个冷酷、自私、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人。当课堂教学分析到这儿的时候,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我认为,这种认识还是肤浅的。学生只了解了鲁四是怎样的一个人,却并没有了解他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也没有真正理解这个人物典型的社会意义。
二、再识鲁四
安排学生再次读课文,列出以下思考提纲:
1. 鲁四对祥林嫂的态度是出于个人恩怨吗?
2. 他冷酷自私的性格是天生的吗?
通过我的引导,学生的视线集中到鲁四的书房:“……极分明地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墙上的对联写着“事理通达心平气和”,桌上“一堆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书房的陈设表现了书房主人的爱好和崇尚。墙上挂的、案头摆的无一不在说明鲁四崇尚的是封建思想,信奉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女子应“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信条。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根深蒂固,所以在鲁四看来,祥林嫂不堪婆家驱使离家出走是大逆不道,寡妇再嫁是伤风败俗,再次克夫又死儿子是丧门之星,又偏偏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当然会遭到他的厌恶、仇视。
通过读书——理解——再读书——再理解,学生对鲁四这个人物有了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把握住了他的心理活动与心理变化,体会到了人物性格的塑造与环境描写的关系。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小说的教学更应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读书、再读书,以文为本,深刻剖析,准确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解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