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分析文本 立体化解读人物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y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单元的学习和讲解一直是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较困惑的部分。小说篇幅长、人物多、情节复杂,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还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笔者在小说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把分析人物形象作为学习重点,把引导学生立体式、多元化地认识、理解人物作为难点。在此以《祝福》中的鲁四为例,谈一下自己是如何进行教学的:
  鲁四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是祥林嫂悲剧的直接见证者。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人物、理解人物性格,我没有以参考书的总结为本,程序化地交代人物,而是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抓住文中关键信息,反复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鲁四。
  
  一、初识鲁四
  
  首先,我布置学生从文中找出在祥林嫂大半生遭遇中,鲁四的所作所为:
  1. 祥林嫂初来鲁镇,“四叔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个寡妇”。
  2. 祥林嫂被逼再嫁,二次丧夫,儿子夭折,再来鲁镇求生,鲁四老爷告诫四婶“这种人……是败坏风俗的……”。
  3. 当祥林嫂用两年的血汗钱捐门槛,自以为脱胎换骨,祭祀时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把她推向死亡,精神彻底崩溃。
  4. 当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鲁四的门前、在一片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的时候,鲁四恶狠狠地咒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通过阅读,鲁四在祥林嫂悲剧中的言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总结鲁四对祥林嫂的态度,然后再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讨论,多数学生认为:鲁四对祥林嫂的态度是蔑视、厌恶、仇恨的,鲁四是一个冷酷、自私、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人。当课堂教学分析到这儿的时候,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我认为,这种认识还是肤浅的。学生只了解了鲁四是怎样的一个人,却并没有了解他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也没有真正理解这个人物典型的社会意义。
  
  二、再识鲁四
  
  安排学生再次读课文,列出以下思考提纲:
  1. 鲁四对祥林嫂的态度是出于个人恩怨吗?
  2. 他冷酷自私的性格是天生的吗?
  通过我的引导,学生的视线集中到鲁四的书房:“……极分明地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墙上的对联写着“事理通达心平气和”,桌上“一堆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书房的陈设表现了书房主人的爱好和崇尚。墙上挂的、案头摆的无一不在说明鲁四崇尚的是封建思想,信奉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女子应“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信条。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根深蒂固,所以在鲁四看来,祥林嫂不堪婆家驱使离家出走是大逆不道,寡妇再嫁是伤风败俗,再次克夫又死儿子是丧门之星,又偏偏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当然会遭到他的厌恶、仇视。
  通过读书——理解——再读书——再理解,学生对鲁四这个人物有了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把握住了他的心理活动与心理变化,体会到了人物性格的塑造与环境描写的关系。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小说的教学更应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读书、再读书,以文为本,深刻剖析,准确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解读人物。
其他文献
如何充分发挥数学课堂的实效性?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为依据,其要点是: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内在的潜能,也能够自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根据数学教学的规律和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校大力倡导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可初步构建“探究式学习法”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断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品质和实践能力,探索改革数学课堂的新路子。  “探究式学习法”就是要通过活
期刊
所谓数学活动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按这种解释,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那么,要想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哪几个问题呢?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
期刊
版式新颖、图文并茂的数学新教材终于走进了课堂。新教材在带来新理念、新思维的同时,也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广大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富于创造性的教师最懂得怎样把学生引入创造的宫殿,使学生发挥创造才能。如何领会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达
期刊
两千多年前孟子讲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老夫子的这一名句之所以千古传诵,就是因为它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经受过大的挫折磨难的人才会有大的作为。抗挫折能力在现代竞争社会中的作用仍不可忽视,从某种意义上讲,抗挫折能力是现代人生存发展的基本素质。但现在许多青少年出现了不堪一击的脆弱心理。据中国心理学会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结果显示,约13
期刊
体验,在德文中是“Erlebnis”,从解释学上说,我们只有经过“体验”才能达到理解,狄尔泰把体验看作全部认识论的基石,是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最直接的体现。用他的话来说,“体验乃是历史世界的基本细胞”,他强调“从生命本身去认识生命”,“体验不是作为一个对象站立于认识者的对面,对我来说,体验的此在与体验中所含的内容是没有差别的”。所以说,人生活在体验中,并且通过体验而生活。人类的情感、精神、智慧,只有
期刊
高考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已经有好多年了,考生中“套话作文”越来越多。近两年来,全国卷和部分省市卷在题干中已明确地要求“不要套作”。2007年浙江省作文阅卷组特地对“套话作文”作了相关说明,说明这样描述这类“套话作文”:  “套话作文”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文学)名人;第二,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文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结尾;第
期刊
1963年的教学大纲是建国后比较成熟的一部语文教学大纲,它强调“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之后颁布的几次大纲,虽然逐步强调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但一直把语文的工具性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2002年7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
期刊
现在很多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一代不如一代,如今的孩子大多贪玩、好动、不爱学习。其实,这些评价有些偏激,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改革原有的评价制度。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    一、建立具有激励、评价、学习及教育功能的“学生成长记录袋”    为使学生成长记录袋有针对性、实用性,我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
期刊
谈起班主任工作,相信每位班主任乃至每一位热爱自己事业的教师都憧憬着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师生彼此信赖,真诚相待;犹如亲密的朋友,无话不说,无事不谈;携手共进,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创建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只要拥有了“六心”,一切皆有可能。    一、贴心——班主任是学生的朋友    班主任热爱、关心、理解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出色地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比如当课下与学生相遇时,班主任不
期刊
板书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王松泉先生曾说过,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展示作品场面的屏幕;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学生学习中掌握真谛的显微镜;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是每堂课的眼睛,读写结合的桥梁……”这句话生动地揭示了语文板书的深刻价值。板书能通过多样的形式变化而达到新颖别致、新鲜活泼的艺术高度,给学生以视觉美感和新奇感,使学生保持对语文课的兴趣,且能提纲挈领地把握住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