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既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全新亮点.本文阐述了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高效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效率;生活实际;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创设高效课堂上,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打破陈规旧俗,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让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目的.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先导,也是新课教学的前奏,它如同一出戏的“序幕”,起着酝酿小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疑导入就是依据数学文本事实提出疑问的导入方法.疑是小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师创设疑问情境,引导小学生在脑海中多画几个问号,刺激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小学生积极思维,诱导小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时,教师出示:在雅安地震中,某村有灾民183人,如果按每6人发一顶帐篷,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顶帐篷?学生很快列式:183÷6.教师提问:“你们能算出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顶帐篷吗?”雅安地震区的灾民多么希望帐篷早点运到啊,快帮他们算一算吧.此时从生活中激发了三年级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心系雅安灾区,情绪高涨,产生悬念,跃跃欲试.教师及时导入,我们现在就去研究吧,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由疑问产生了好奇,由好奇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他们体会到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学习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能够促进他们头脑中系统数学知识的构建,为后续教学环节做了铺垫.
2.运用游戏,乐学不倦
数学和游戏是紧密相连的,数学游戏给数学带来了无穷的魅力.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三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数学游戏这种教学手段,在游戏中学习,不但能增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著名教育家席勒曾说过:“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游戏是帮助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能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感知问题就比较敏锐,记忆特别牢固,想象力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心理品质.利用数学游戏,可使小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其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张扬和提升,在玩中学,学生乐此不疲.如:教学可能性时,上课伊始,教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摸球游戏,比一比谁最会玩,看看谁能从中发现的数学知识多?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个盒子,盒子中有14个球,8个白球、4个黄球、2个红球.小组中有序地轮流摸球游戏,每人摸4次,要先猜后摸,共摸20次,摸出一个球,组长记录一次颜色,然后把球放回盒子中再摸,记录时,白球用“”表示,红球用“0”表示,黄球用“”表示.猜一猜:摸到( )球的次数多,摸到( )球的次数少.游戏结束时,教师问:“跟你们猜测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从游戏中,学生明白了虽然事情的发生是不能确定的,但是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小.学生在不自觉中就接受了数学知识的学习,做到了寓教于乐,减轻了学生的身心疲劳,在欢声笑语中结束数学课的学习,小学生意犹未尽,乐学不倦.
二、践行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课堂
1.自主探究,焕发活力
自主探究是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也是学习能力形成的标志.自主探究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寻找到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把创新的精神贯穿在课堂教学始终,发掘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潜能,课堂上要以小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的“学”,从而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和鼓励.”新课标指出“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研究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最近,老师换了一个新办公桌,桌子长是14分米,宽是8分米,我要给这张办公桌配一块玻璃板,需要买多大的玻璃呢?请大家帮忙解决问题啊.学生在自主计算中明白了学习长方形面积的用途,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积极思维的这根“弦”就让教师给拨动了,变讲为导.充分调动了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了新知,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白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的思绪自由地翱翔于数学知识的殿堂.
2.合作交流,张扬个性
小学数学的生活化,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更多地引入生活实例,创设“拟生活”的情境,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增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要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充分张扬小学生的个性.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运用教师自身的魅力和情感充分感染学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联系生活实际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把课堂教学灵活地向纵向延伸,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效率;生活实际;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创设高效课堂上,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打破陈规旧俗,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让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目的.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先导,也是新课教学的前奏,它如同一出戏的“序幕”,起着酝酿小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疑导入就是依据数学文本事实提出疑问的导入方法.疑是小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师创设疑问情境,引导小学生在脑海中多画几个问号,刺激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小学生积极思维,诱导小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时,教师出示:在雅安地震中,某村有灾民183人,如果按每6人发一顶帐篷,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顶帐篷?学生很快列式:183÷6.教师提问:“你们能算出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顶帐篷吗?”雅安地震区的灾民多么希望帐篷早点运到啊,快帮他们算一算吧.此时从生活中激发了三年级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心系雅安灾区,情绪高涨,产生悬念,跃跃欲试.教师及时导入,我们现在就去研究吧,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由疑问产生了好奇,由好奇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他们体会到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学习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能够促进他们头脑中系统数学知识的构建,为后续教学环节做了铺垫.
2.运用游戏,乐学不倦
数学和游戏是紧密相连的,数学游戏给数学带来了无穷的魅力.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三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数学游戏这种教学手段,在游戏中学习,不但能增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著名教育家席勒曾说过:“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游戏是帮助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能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感知问题就比较敏锐,记忆特别牢固,想象力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心理品质.利用数学游戏,可使小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其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张扬和提升,在玩中学,学生乐此不疲.如:教学可能性时,上课伊始,教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摸球游戏,比一比谁最会玩,看看谁能从中发现的数学知识多?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个盒子,盒子中有14个球,8个白球、4个黄球、2个红球.小组中有序地轮流摸球游戏,每人摸4次,要先猜后摸,共摸20次,摸出一个球,组长记录一次颜色,然后把球放回盒子中再摸,记录时,白球用“”表示,红球用“0”表示,黄球用“”表示.猜一猜:摸到( )球的次数多,摸到( )球的次数少.游戏结束时,教师问:“跟你们猜测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从游戏中,学生明白了虽然事情的发生是不能确定的,但是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小.学生在不自觉中就接受了数学知识的学习,做到了寓教于乐,减轻了学生的身心疲劳,在欢声笑语中结束数学课的学习,小学生意犹未尽,乐学不倦.
二、践行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课堂
1.自主探究,焕发活力
自主探究是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也是学习能力形成的标志.自主探究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寻找到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把创新的精神贯穿在课堂教学始终,发掘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潜能,课堂上要以小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的“学”,从而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和鼓励.”新课标指出“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研究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最近,老师换了一个新办公桌,桌子长是14分米,宽是8分米,我要给这张办公桌配一块玻璃板,需要买多大的玻璃呢?请大家帮忙解决问题啊.学生在自主计算中明白了学习长方形面积的用途,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积极思维的这根“弦”就让教师给拨动了,变讲为导.充分调动了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了新知,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白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的思绪自由地翱翔于数学知识的殿堂.
2.合作交流,张扬个性
小学数学的生活化,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更多地引入生活实例,创设“拟生活”的情境,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增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要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充分张扬小学生的个性.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运用教师自身的魅力和情感充分感染学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联系生活实际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把课堂教学灵活地向纵向延伸,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