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正处于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后面简称“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时期,对全面普及和深化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分析国内信息平台建设历程、特点及存在问题,结合现状展望信息平台可能的发展趋势,为信息平台建设和不动产登记数据应用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不动产登记;平台建设;现状;趋势
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权益,自2015年3月1日《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正式实施并同步颁发第一本不动产权证书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建设工作,信息平台陆续上线,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所有市县基本已完成颁发新证、停发旧证工作。信息平台建设从分散到统一,信息从“信息孤岛”到“互联共通”,经历了什么?有什么特点?未来将如何发展?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总结信息平台演变历程,分析当前信息平台特点,展望未来信息平台发展趋势,对国内信息平台建设发展趋势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1、雏形:各自分离的信息平台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前,国内不动产登记实行的是分别登记、各自管理的模式,系统相应采用分别建设的模式。这种建设模式由于登记系统由各部门自主建设,登记过程由各部门独立办理,仅考虑到本部门登记和管理需求,宗地(宗海)与其上定着物(如房屋、林木、草地等)没有建立关联关系,导致权属范围存在重叠或冲突,权利性质、用途等存在争议;同时,群众申请登记需要去多个部门办理,耗時费力,降低了政府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2、进阶:徐州模式
2015年3月1日在徐州等地颁发全国首批不动产权证书后,各地系统建设和工作模式都学习借鉴了徐州经验,可统称为“徐州模式”。“徐州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三个系统、三套数据库并联运行,即原有的土地登记系统、房产登记系统和新开发的不动产登记系统同时运行。土地、房产、不动产登记系统平行审核,同时在土地、房产登记系统上构建数据交互,当土地、房产登记系统的数据流转至指定节点时通过接口将数据流转至不动产登记系统,最终由不动产登记系统统一完成登簿缮证工作。这种模式的优势是保留了与交易、契税等的已有业务衔接,在实施初期能实现不动产登记工作的快速开展和系统的快速上线;但是,三套系统的并联运行需要较多人员配合、存在较多系统衔接,加大了人员工作量,适合过渡期间使用。
3、完善:浙江模式
为了解决“徐州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浙江省内,由浙江臻善公司开发了一套统一登记平台,形成一个平台一套库的应用模式,这一模式在浙江全省推广和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称之为“浙江模式”。“浙江模式”前期先对原有土地、房产登记数据等存量数据按照国家要求进行标准化转换,满足不动产登记系统运行要求,业务办理和数据流转都在不动产统一登记系统中进行,真正实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应用这种模式,一方面从“源头”即权籍调查阶段实现对地、房、农、林、海等调查数据的统一管理,实现客体统一、权利统一,完成不动产单元配号;另一方面节省人力成本、降低窗口工作量,提高政府服务工作效率。但是,这一模式对准备工作要求比较高,第一,建设期间需要投入较多的技术力量和较长的周期完成对存量登记数据的标准化分析、转换、迁移和建库;第二,为了保证已有工作不中断、已有服务不降低,需要在先期开发各类接口,如与银行、契税等的接口,满足原地、房、农、林、海等已有的共享交互要求;第三,需要加大对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
4、提升:“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模式
由于不动产登记信息涉及公民个人私有财产及隐私,为保护权利人隐私,不动产登记系统均运行于国土资源业务内网,与互联网物理隔离。随着互联网应用蓬勃发展,各种新思路不断冲击着政府传统式工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信息化技术已成为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和创新的驱动力。各地都在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努力达到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的理念,不动产登记全面推进自身改革和系统改造,优化流程,实现了房屋交易、税收申报和不动产登记的统一受理、部门联办、数据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以政务服务网、公众号为载体,提供不动产登记的网上预约、网上预申请、网上查询等服务,辅以上门服务、网上支付和快递送达等外延服务,逐步迈向“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的新模式。
5、展望:不动产“一卡通”
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成熟发展和普遍应用,新技术、新领域为不动产登记的未来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更多思考和探索空间。
当前,国内多地正在建立电子证照库,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线下服务结合的方式实现对身份证、纳税证明、营业执照等各种证照的一站式管理和服务。未来可考虑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与之进行共享衔接,通过接口实现各种证照数据实时互通,简化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为群众带来更多便捷,让群众只带身份证即可完成不动产登记申请和业务办理成为可能。
随着信息共享的深入和移动互联的普及,“一卡通”、手机已成为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如市民卡等“一卡通”,一张卡存储个人信息,支持个人查询,实现交易、社保、交通、医疗、旅游等不同功能的智能管理。本文认为,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不动产登记未来可考虑向信息集成应用方向发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将不动产登记信息与个人信用信息等结合,让百姓通过APP或市民卡完成不动产登记预约、申请、办理及证书管理,实现不动产“一卡通”。
目前,全国已实现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从“无”到“有”,正在向着平台功能从“有”到“全”,政务管理从“局部应用”到“全面规范”,信息共享从“纸质”到“内外网”迈进。不动产登记可以以全国不动产登记数据库为基础,以不动产统一登记平台和互联网为依托,提供一系列移动互联服务,辅以生物识别技术等身份鉴定技术保障公民隐私和数据安全,朝着智能化、便捷化、安全化、集成化等方向持续发展。
【关键词】不动产登记;平台建设;现状;趋势
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权益,自2015年3月1日《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正式实施并同步颁发第一本不动产权证书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建设工作,信息平台陆续上线,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所有市县基本已完成颁发新证、停发旧证工作。信息平台建设从分散到统一,信息从“信息孤岛”到“互联共通”,经历了什么?有什么特点?未来将如何发展?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总结信息平台演变历程,分析当前信息平台特点,展望未来信息平台发展趋势,对国内信息平台建设发展趋势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1、雏形:各自分离的信息平台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前,国内不动产登记实行的是分别登记、各自管理的模式,系统相应采用分别建设的模式。这种建设模式由于登记系统由各部门自主建设,登记过程由各部门独立办理,仅考虑到本部门登记和管理需求,宗地(宗海)与其上定着物(如房屋、林木、草地等)没有建立关联关系,导致权属范围存在重叠或冲突,权利性质、用途等存在争议;同时,群众申请登记需要去多个部门办理,耗時费力,降低了政府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2、进阶:徐州模式
2015年3月1日在徐州等地颁发全国首批不动产权证书后,各地系统建设和工作模式都学习借鉴了徐州经验,可统称为“徐州模式”。“徐州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三个系统、三套数据库并联运行,即原有的土地登记系统、房产登记系统和新开发的不动产登记系统同时运行。土地、房产、不动产登记系统平行审核,同时在土地、房产登记系统上构建数据交互,当土地、房产登记系统的数据流转至指定节点时通过接口将数据流转至不动产登记系统,最终由不动产登记系统统一完成登簿缮证工作。这种模式的优势是保留了与交易、契税等的已有业务衔接,在实施初期能实现不动产登记工作的快速开展和系统的快速上线;但是,三套系统的并联运行需要较多人员配合、存在较多系统衔接,加大了人员工作量,适合过渡期间使用。
3、完善:浙江模式
为了解决“徐州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浙江省内,由浙江臻善公司开发了一套统一登记平台,形成一个平台一套库的应用模式,这一模式在浙江全省推广和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称之为“浙江模式”。“浙江模式”前期先对原有土地、房产登记数据等存量数据按照国家要求进行标准化转换,满足不动产登记系统运行要求,业务办理和数据流转都在不动产统一登记系统中进行,真正实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应用这种模式,一方面从“源头”即权籍调查阶段实现对地、房、农、林、海等调查数据的统一管理,实现客体统一、权利统一,完成不动产单元配号;另一方面节省人力成本、降低窗口工作量,提高政府服务工作效率。但是,这一模式对准备工作要求比较高,第一,建设期间需要投入较多的技术力量和较长的周期完成对存量登记数据的标准化分析、转换、迁移和建库;第二,为了保证已有工作不中断、已有服务不降低,需要在先期开发各类接口,如与银行、契税等的接口,满足原地、房、农、林、海等已有的共享交互要求;第三,需要加大对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
4、提升:“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模式
由于不动产登记信息涉及公民个人私有财产及隐私,为保护权利人隐私,不动产登记系统均运行于国土资源业务内网,与互联网物理隔离。随着互联网应用蓬勃发展,各种新思路不断冲击着政府传统式工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信息化技术已成为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和创新的驱动力。各地都在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努力达到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的理念,不动产登记全面推进自身改革和系统改造,优化流程,实现了房屋交易、税收申报和不动产登记的统一受理、部门联办、数据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以政务服务网、公众号为载体,提供不动产登记的网上预约、网上预申请、网上查询等服务,辅以上门服务、网上支付和快递送达等外延服务,逐步迈向“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的新模式。
5、展望:不动产“一卡通”
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成熟发展和普遍应用,新技术、新领域为不动产登记的未来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更多思考和探索空间。
当前,国内多地正在建立电子证照库,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线下服务结合的方式实现对身份证、纳税证明、营业执照等各种证照的一站式管理和服务。未来可考虑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与之进行共享衔接,通过接口实现各种证照数据实时互通,简化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为群众带来更多便捷,让群众只带身份证即可完成不动产登记申请和业务办理成为可能。
随着信息共享的深入和移动互联的普及,“一卡通”、手机已成为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如市民卡等“一卡通”,一张卡存储个人信息,支持个人查询,实现交易、社保、交通、医疗、旅游等不同功能的智能管理。本文认为,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不动产登记未来可考虑向信息集成应用方向发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将不动产登记信息与个人信用信息等结合,让百姓通过APP或市民卡完成不动产登记预约、申请、办理及证书管理,实现不动产“一卡通”。
目前,全国已实现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从“无”到“有”,正在向着平台功能从“有”到“全”,政务管理从“局部应用”到“全面规范”,信息共享从“纸质”到“内外网”迈进。不动产登记可以以全国不动产登记数据库为基础,以不动产统一登记平台和互联网为依托,提供一系列移动互联服务,辅以生物识别技术等身份鉴定技术保障公民隐私和数据安全,朝着智能化、便捷化、安全化、集成化等方向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