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清照词作中的梅花意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yueyu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文学史上,巾帼词人李清照的出现,为南渡词坛放出了奇异的光采,特别是她的咏梅词,生动地再现了她的生活历程和情感历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女性特有的情感画卷,细细品来,顿觉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一.把梅掩羞,情态毕现。
  
  少女时期的清照,天资聪慧,博闻强识,涉猎极广,不仅工诗善画,精通音律,更令人惊叹的是,此时她已成为一个早熟的作家,一位诗、词、散文创作的名媛圣手,很像一枝报春的寒梅。《点绛唇》是李清照十六岁的作品,此词借梅花的烘染,展现了少女天真活泼及初见未婚夫时的慌张、羞涩的情态,词是这样写的“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晨露未干的花园里,一位娇美纤弱的少女“蹴罢秋千”,“见有人来”,惶恐不安,慌乱中“倚门回首”,是好奇心的驱使使她想偷看一下“他”,但又怕“他”看透了自己的心思,于是一边倚门掩身,一边又有意无意地把玩着青梅,“却把青梅嗅”,此时,少女的情窦绽放了青梅的花蕾,青梅的芬芳迷醉了少女的脚步。这信手拈来的是青梅,而绝非什么粉桃艳李,就可以想见那时的清照对梅就有多么青睐;也不难想象这“不知酝籍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梅的意象又“蕴籍”着清照多少高雅的情操,包藏了多少深刻寓意!一个天真、娇羞,好奇对爱情生活大胆向往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使人身临其境。
  
  二.赏梅抒怀,风韵超群。
  
  李清照取梅之品格,抒己之志向,超凡脱俗,意境深幽。
  她在《渔家傲》中这样写道:“雪里已知春信少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词人一落笔便紧紧抓住了人们在久于寒冬之后渴盼春归的迫切心理,再从点缀于皑皑白雪之中的报春寒梅入手,尽情描摹了梅花的娇、艳、傲、洁。下片则换了一个镜头,以饱蘸浓情的画笔为我们描绘出了词人那种“花不醉人人自醉”的欣喜陶醉以及为“不与群花比”的“此花”推杯换盏“莫辞醉”明朗欢快的心境。早年幸福生活的甜美之情,也一如那酒中的浮蚁,从字里行间泛泛然欣欣然地漫溢了出来。“雪”对“寒信”,“寒”对“琼枝”,突出了梅花傲霜斗雪、坚韧高洁的精神。“香脸半开”“玉人浴出”写出了新蕾的娇艳妩媚。如此美丽高洁的梅花,天公又配以“明月映雪”的环境,此时赏梅怎能不多喝几杯?“莫辞醉”因为“此花不与群花比”。寥寥几笔既赞美了梅的高洁,又表达了作者傲视人间的品格。
  
  三.咏梅思夫,悲情难诉。
  
  赏梅是李清照夫妇的共同喜好,在丈夫去世之后,她在词中表现的哀愁,更是千回百转。看她的《纸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吴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此刻的梅成了美好生活的见证,一曲《梅花三弄》,惊起春意,想起夫君,可是“一枝折得”却“人间天上”再也找不到心爱的人可寄。梅花牵动着九曲回肠,对亡夫的思念之情催人泪下。
  
  四.探梅惜春,人生感叹。
  
  作者对梅花情有独钟,许多美好时光都有梅花相伴,所以,每到梅花开放,词人感时之情就会加深。在《殢人嬌》一词中她写道“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闲永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坐上客来,樽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需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词人借“玉瘦香浓,檀深雪散”写出了梅花盛开之状,接着以“探梅又晚”转入惜春的心情,春景虽好,但是转瞬即逝。所以人们当珍惜美好时节,不要等梅花凋落,羌管奏出《梅花落》时再来感叹。梅花易谢,美景易逝,珍惜此时当为首。由探梅而悟人生之道,其境界可谓远矣。
  
  五.吹梅携怨,国家危亡。
  
  李清照的咏梅伤时之作,到了北宋灭亡,随君南渡,深感山河破碎时,便有了更深的思想意义。她的《永遇乐》中就有这样的词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饱经忧患的词人,在看到别人欢度佳节的时候,更引起了对国破家亡的哀思。初春的杨柳仿佛被浓重的暮霭染浓似的,梅花残了,笛中吹出的《梅花落》也似乎带着哀怨,这时节“春意知几许”?正像她在《偶成》诗中所写的“今看花月混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而河山故国之思,盛衰今昔之感不正是词人思想的光辉写照吗?
  梅,凌霜傲雪,俏不争春,是正直坚强、纯洁高尚的象征。清照其人正如寒梅,独立寒时,香水晕冰。清照的梅花情结在我国词史上可谓别具一格,历久弥香。
  
  王福民,教师,现居吉林通化。
其他文献
自古以来,在语文学习方面,大多数学生最怕作文。除了不知“怎么写”以外,就是不知“写什么”。这就是  老生常谈的写作素材积累的问题。笔者就三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经过专家的精选精编,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以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载体,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如教朱自
日记、周记、作文均是写作的范畴,它们是由简到繁,由浅到深,从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成长的写作过程,掌握其规律,对我们写作很有帮助。  日记是简单的入门写作,对于一般人都实用,认真长期坚持下去,不但可以寻觅到我们成长的足迹,而且还会“吾日三省吾身”,正确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更能培养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写日记贵在勤奋,贵在坚持,贵在执着的追求,久而久之回报你的就是素材的积累、基本功的训练和思想观念的更新
先给大家说个例子。有一次,我翻高考满分作文,碰到一名考生用到阿里巴巴老总马云的材料,在其他作文中并未多见,就在课堂上,这么告诉学生,“大家用这些古代人物事例用烦了吧,我在翻高考作文时无意中翻到了个宝,大家一定喜欢他。”学生被提起兴趣,我接着告诉他们,“让我们每天受惠的阿里巴巴、淘宝的老总—马云。”学生对淘宝并不陌生,因此较为感兴趣,接着我把那篇满分中写到马云的片段给学生读了,接着就有学生说,“老师
一个人的阅历是非常有限的,但通过读书,就能让我们真正有感于外面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生命涵义的丰富。我是一名教师,一名平凡而又普通的语文教师。我知道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专心读书的人,因此每次外出我唯一不会少的收获是书柜中又多了两本新书,每晚睡前固定的夜宵是品味案头那几本书,那每天半小时的品读时间对我来说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所以我想借此文与大家一起分享读书的
让学生主动编演课本剧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更大的空间。因此,编演课本剧的实践活动,适应现代教育培养有个性和创造精神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未来人的需要,成为新时代的教育呼声。  一.编演课本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
《美国语文》在选文前后的阅读材料和学习活动设计一般在2000字以上,课文《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约900字)选文前后的文字约有2500字,比选文还长,而苏教版教材在选文前没有导读材料,在选文后设置几道思考题,少则几十字多则四五百字,比如,《象山那样思考》课后只有不到100字的问题设计;显然,《美国语文》的设计更加细致,内容更加丰富,而苏教版教材设计要简单粗疏得多。  与以往教材相比,苏教版高中语文
近来,有三个问题对我的困扰越来越大。  一.语文等于文学吗?  之所以有这样的困扰,是因为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几乎是纯文学教材。  高中语文的五本必修教材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三个部分组成,共594页,其中316页的“阅读鉴赏”,全部为纯文学鉴赏;剩下的278页中,写作训练全部是议论文、记叙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文体及与之相应的描写、议论、抒情、记叙等表达艺术的训练。梳理探究所涉及的内容全
市井乡野,窗外桌前,话语声声,应答连连,天天如此,处处亦然。是的,无论社会自怎么进化、发展,“说”与“听”,仍是人们交往最便捷的方式,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达意传情频率很高的一种人文现象。视角转向校园,说听场景,更为壮观。一提到教师,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教师的“说”: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不乏溢美之辞。议及教师的业务功力。是否善于言辞?语言艺术如何?是一个永恒的议题,至于“听”
新课程教学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课堂带来了教学的新气象,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热闹起来了,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根据初中学生的语文教学实际,本人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了“四位一体”的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通过开展有效的语文活动。营造语文学习氛围,优化语文学习的外部环境,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能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过:“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学生准确的把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意,从而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没有很好的语感,如何把握文学作品?既然不能把握又谈什么理解,当然也就更不用说欣赏了。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学生通过阅读,学习阅读也许正是培养语感的不二法门,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