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的教育,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忽视对学生的引导。以教师课堂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地学。新课改以来,大家都在尝试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这是没有错的,但是,总有个度。那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呢?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教与学 相辅相成
从2001年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了。我适逢新课改时期踏上了我的语文教学之路,刚开始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总认为一个称职的教师就是要将自己平时在学校所学习的东西毫无保留地教给我的学生。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越来越发现,我的观点与想法是片面的,为此做了许多的改变:努力尝试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来设计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等,这些名校要求教师讲得比较少,学生做得比较多,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在平时的听课中发现,有许多老师为了上公开课,有意设计许多的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齐读互读各种形式都派上用场,看似热闹,但是学生真正能从课堂上学到什么东西?这节课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真正能理解感悟吗?我认为,无论新课改怎么变化,老师都要有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要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正确处理好在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至关重要,不可忽视,虽说学生是主体,但这个主体的学习必须有一个懂得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老师来积极引导、配合。如果没有老师的参与、引导、启发,这样的语文课堂是不可想象的。相反,有了一个懂得语文教学规律的老师的积极参与,一定会让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迸射出思想的火花、智慧的火花。
前不久,我看了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其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
我的理解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不可少,但是不能走向极端,把这个课堂都交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不起到主导作用,会使整个课堂没有方向,学生想的、说的游离于课堂教学任务,没有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展开自主学习。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该放则放,该收则收,把握好分寸,要组织学生探求课文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品味文章最精彩的语段,在品读中感悟辞章的优美,思想的深邃。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首先让学生用普通话准确流畅有感情地反复读,在课前读,在课堂上读,在课后还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直让学生读到他们渐渐能感觉春天在作者笔下是多么美好,多么充满活力。然后,我引导学生找出在作者笔下的春之景有哪些?学生很容易找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早人勤图”,在教师的引导下概括文章的能力提高了,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的水平也相应得到锻炼。这时老师可以再次引导学生学生品味文章辞藻的优美,同学们你们觉得春这篇文章哪些段落比较优美,你能与大家谈谈吗?其实,课堂教学已经进入到比较关键的时候,这个环节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同学们对文章思想的深层次的理解,在这时,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目标“预设与生成”可以在师生双方平等的对话中得到实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生的阅读赏析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品析文章的精妙。对于有些学生还不能自主独立地品析文章的闪亮点,教师要教给他们品析文章的基本方法。比如,大家可以从词句所运用的修辞角度: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简单说说这些修辞的作用。运用比喻,会生动形象地表现所写事物的特征;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情感、动作等,使事物充满情感,形象逼真,风情万种,这样自然而然地将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在文章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这时的生活环境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荷塘月色”无疑是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显然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但不管这两个世界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是在《春》中流露出作者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理想的执著追求,永不放弃,表达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篇散文也有力地诠释了朱自清的人品和骨气,他又何尝不是在我们华夏优秀文化、深邃的思想的熏陶下形成的呢?这时教师的讲授无疑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有一个熏陶和洗礼,让他们通过朱自清的《春》看到另外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对文章的深度理解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正确处理好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该参与、引导、组织时一定要收回来,而该放手让学生学的时候就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与学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教育部,2012,11.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教与学 相辅相成
从2001年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了。我适逢新课改时期踏上了我的语文教学之路,刚开始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总认为一个称职的教师就是要将自己平时在学校所学习的东西毫无保留地教给我的学生。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越来越发现,我的观点与想法是片面的,为此做了许多的改变:努力尝试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来设计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等,这些名校要求教师讲得比较少,学生做得比较多,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在平时的听课中发现,有许多老师为了上公开课,有意设计许多的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齐读互读各种形式都派上用场,看似热闹,但是学生真正能从课堂上学到什么东西?这节课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真正能理解感悟吗?我认为,无论新课改怎么变化,老师都要有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要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正确处理好在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至关重要,不可忽视,虽说学生是主体,但这个主体的学习必须有一个懂得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老师来积极引导、配合。如果没有老师的参与、引导、启发,这样的语文课堂是不可想象的。相反,有了一个懂得语文教学规律的老师的积极参与,一定会让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迸射出思想的火花、智慧的火花。
前不久,我看了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其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
我的理解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不可少,但是不能走向极端,把这个课堂都交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不起到主导作用,会使整个课堂没有方向,学生想的、说的游离于课堂教学任务,没有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展开自主学习。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该放则放,该收则收,把握好分寸,要组织学生探求课文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品味文章最精彩的语段,在品读中感悟辞章的优美,思想的深邃。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首先让学生用普通话准确流畅有感情地反复读,在课前读,在课堂上读,在课后还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直让学生读到他们渐渐能感觉春天在作者笔下是多么美好,多么充满活力。然后,我引导学生找出在作者笔下的春之景有哪些?学生很容易找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早人勤图”,在教师的引导下概括文章的能力提高了,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的水平也相应得到锻炼。这时老师可以再次引导学生学生品味文章辞藻的优美,同学们你们觉得春这篇文章哪些段落比较优美,你能与大家谈谈吗?其实,课堂教学已经进入到比较关键的时候,这个环节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同学们对文章思想的深层次的理解,在这时,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目标“预设与生成”可以在师生双方平等的对话中得到实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生的阅读赏析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品析文章的精妙。对于有些学生还不能自主独立地品析文章的闪亮点,教师要教给他们品析文章的基本方法。比如,大家可以从词句所运用的修辞角度: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简单说说这些修辞的作用。运用比喻,会生动形象地表现所写事物的特征;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情感、动作等,使事物充满情感,形象逼真,风情万种,这样自然而然地将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在文章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这时的生活环境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荷塘月色”无疑是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显然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但不管这两个世界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是在《春》中流露出作者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理想的执著追求,永不放弃,表达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篇散文也有力地诠释了朱自清的人品和骨气,他又何尝不是在我们华夏优秀文化、深邃的思想的熏陶下形成的呢?这时教师的讲授无疑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有一个熏陶和洗礼,让他们通过朱自清的《春》看到另外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对文章的深度理解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正确处理好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该参与、引导、组织时一定要收回来,而该放手让学生学的时候就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与学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教育部,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