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9494233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大部分院校仅从单个专业角度论述信息技术的建设,本文是以改变以往单一课程为目标建立教学资源的方式,从专业群技术技能教育体系的角度来设定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技术技能教育体系的教学融合。在研究过程中本着以大专业群教学理念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以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点、知识点和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118-02
  将信息技术与专业群体教学的融合,是新一代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超越不同课程体系,以关注共同知识、能力要素的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开发研究和设定。信息技术与大专业群体学科体系的教学融合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真正实现专业目标,达到专业能力有效提高,促进学生专业的横向发展。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的信息获取能力、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目前国内现状
  多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发展互联网,为各院校的网络信息工程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院校为了适应各地信息化大赛的要求,为了参加精品课的评选,微课的评选,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大多在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与应用进行的比较多。或从单个专业角度论述信息技术的建设。现在,通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就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站在学科群体体系、专业群体能力、专业群体目标的角度,引入“大专业”的概念,将信息技术与土建类教学融合的研究,就是为了有针对性的实现专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提供良好的视觉情景,感知专业知识,实现专业技能的引导、训练、技能的积累过程。拓展专业知识能力,拓展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投入效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方法
  通过对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改变以往单一课程为目标建立教学资源的方式,从土建专业群的角度来设定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专业技能教育体系的教学融合。以土建类相关专业群为研究对象,主要涵盖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等专业。以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点、知识点和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以土建类为例,探求在“大专业"的概念下,研究如何以专业群为研究对象,根据各专业的知识点、能力点的分析对比,提炼出对知识、能力信息要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与土建类核心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发挥更好的效益。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收集分析土建类各相关专业的申报资料及高职高专教育土建 将信息技术与专业群体教学的融合,是新一代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超越不同课程体系,以关注共同知识、能力要素的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开发研究和设定。信息技术与大专业群体学科体系的教学融合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真正实现专业目标,达到专业能力有效提高,促进学生专业的横向发展。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的信息获取能力、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目前国内现状
  多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发展互联网,为各院校的网络信息工程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院校为了适应各地信息化大赛的要求,为了参加精品课的评选,微课的评选,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大多在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与应用进行的比较多。或从单个专业角度论述信息技术的建设。现在,通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就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站在学科群体体系、专业群体能力、专业群体目标的角度,引入“大专业”的概念,将信息技术与土建类教学融合的研究,就是为了有针对性的实现专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提供良好的视觉情景,感知专业知识,实现专业技能的引导、训练、技能的积累过程。拓展专业知识能力,拓展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投入效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方法
  通过对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改变以往单一课程为目标建立教学资源的方式,从土建专业群的角度来设定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专业技能教育体系的教学融合。以土建类相关专业群为研究对象,主要涵盖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等专业。以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点、知识点和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以土建类为例,探求在“大专业"的概念下,研究如何以专业群为研究对象,根据各专业的知识点、能力点的分析对比,提炼出对知识、能力信息要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与土建类核心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发挥更好的效益。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收集分析土建类各相关专业的申报资料及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等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以及对本院校实施各专业教育教学方案总结,获得以下信息:
  1.对各专业的知识点、能力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土建类各专业的共同知识点、能力点如下:①要熟练掌握画法几何、建筑制图、建筑结构等表现建筑物实体的知识。具有会看、读懂建筑工程各类图纸的能力,具有将建筑平面转换为立体形象的建筑实体的能力。②要熟练掌握建筑工程主要材料的性能、特点、用途、使用方法的知识。具有选用和识别建筑材料的能力。③要熟练掌握建筑工程基本的施工技术方法、施工方案的确定和审查知识。具有选用和识别施工技术方法和编制施工方案的能力。④要熟练掌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知识。具有进行现场管理、协调、控制的能力。⑤要熟练掌握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的知识。具有进行工程计量和确定造价,进行工程结算,设计方案比较的能力。⑥要熟练掌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知识,具有进行参与招投标文件编制、收集工程信息、参与合同谈判的能力。   2.根据共性的知识点、能力点的要求,确定采用适用的信息技术和表现方式。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的“2020年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要求,结合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应采用适用的信息技术和表现方式:一是应开放多年来国家教育部组织建立评定出的精品课程网站、微课网站进行分析归类和引用,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发挥国家投资效益;二是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立足本院校完善和规划“大专业”综合信息资源平台和数字化技能教室、仿真实训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场所。①针对画法几何、建筑制图、建筑结构等表现建筑物实体的知识。应用课件、典型建筑物视频演示、BIM技术应用、建筑模型展示、建立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施工图库、网上精品课程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感知建筑物结构特性。②针对建筑工程主要材料的性能、特点、用途、使用方法的知识。应用课件、主要材料应用视频、网上精品课程、建筑工法展示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建筑材料特性的理解。③针对建筑工程基本的施工技术方法、施工方案的确定和审查知识。应用课件、施工工艺视频演示、BIM技术应用、施工方案资料库、施工现场直播课堂、施工仿真实训室、网上精品课程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的理解。④针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知识。应用课件、施工管理视频演示、BIM技术在施工质量、进度控制应用、施工现场直播课堂、施工仿真实训室、网上精品课程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的理解。⑤针对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的知识。应用课件、施工工艺视频演示、BIM造价控制技术应用、网上精品课程、、工程造价软件实训室、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手算实训系统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编制、审查和应用能力。⑥针对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知识。应用课件、直播课堂、施工仿真实训室、网上精品课程、模拟课堂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理解。提高对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编制、建筑设计、工程管理中进行参与招投标文件编制、收集工程信息、参与合同谈判的能力。通过以上对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方式,加强与行业协会、大型施工企业联合,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利用直播课堂的方式及社会资源与专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3.确定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方法。在建设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提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式实施教学工作,要采用恰当的方式,要在学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认识实训、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信息资源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方式:一是编制一份图文并茂的利用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使用指南,使学生有学习兴趣、感知知识想法和欲望;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自觉性,鼓励教师参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编制、收集和利用工作,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准确利用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并鼓励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拓展学习和训练。三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专业知识的考核和能力评价工作。
  4.进行土建专业信息技术与相关学科教学融合的讲座。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远程网络技术和直播课堂开展建筑工程新技术的讲座,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和发展状况;新规范的调整和变化;BIM技术在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控制、施工进度控制、工程设计审定等方面的应用等等。通过讲座使学生和教师了解最新的土建类专业的最新的前沿知识,指出学习的方向和途径。
  5.通过学生社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实施。学生专业社团在课堂学习之外给学生提供更加充分的实践机会及延伸学习的平台。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学生专业社团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一定的措施鼓励与重点扶持专业社团的建设,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社团的关注。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比如可在专业社团中考评机制,对参加社团的学生在奖学金的评定、优秀学生评选,社会实践的安排与推荐中优先考虑,使专业社团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伸。从而通过学生社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实施。
  总之,建立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体系,建设满足学生相关专业自主学习需要,能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和服务的内容丰富、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信息教育教学平台。鼓励教师应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努力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利用能力、知识学习能力、技能实践能力,激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兴趣特长,提高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于颖,解月光.从英国ICT课程变革反观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内容建设——基于知识、人本与社会三维融合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4,(07).
  [2]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2,(5-6).
  [3]曹智.高职实践教学中基于网络平台的系统培养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8).
  [4]陈冰鸣.信息技术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鞍山学院学报,2010,(4).
  [5]陈克香.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轻纺2013年12月第12期.
  [6]孟小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效益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3).
  [7]张舒予.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之宏观机制的建构与完善》(批准号DYB010824)[Z].
  [8]罗昱开.高职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03)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利用移动互联网络的泛在学习成为人们学习的一种趋势。本文旨在选取义乌市场经营户及外贸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开展“泛在学习”视阈下成人外贸英语多模态学习研究,在分析了义乌市场经营户及外贸从业人员英语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及建议,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  关键词:泛在学习;义乌市场经营户及外贸从业人员;成人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
摘要:在遵循国内外航空院校工商管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规律的基础上,凝练和强化行业特色,打造基于管理学科特点和航空运输经济特性的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是改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二是改革形成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特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三是特色实践体系以突出学生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四是改革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以保障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航空运输管
摘要:文章分析了独立学院师范类专业面临的现状和挑战,从独立院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内部改革和独立院校师范类专业与基础教育的合作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打破了师范类专业“学术型”与“师范型”的矛盾,明确了独立院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92-02  在教师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形式发生变化,对建筑师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建筑学本科专业学习中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在建筑师业务这门课程的教授中我们开始做一些改变,做出一些相关的探索,改革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模块进行,以应对新的就业形势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要求。  关键词:新形势;教学方法;模块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94-02  
摘要:实验教学对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科研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暴露出不理解实验目的和方法,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索的意识等问题。通过在实验教学中结合实际,突出实验的目的性及意义,激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意识等手段,能够营造自主、创新的实验氛围,有助于培养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激发科研精神,显著提高了本科生的科研素质。  关键词:材料学科;实验教学;科研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
摘要:目前,我国正大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而现代医学的发展也由单一线性发展模式向结构式的网格发展,因此本科生的科研梯度团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本科生科研团队管理经验欠缺,团队制度松散,往往出现团队存在时间短、任务完成质量差、人员流失情况严重等情况。本文以湖南中医药大学“科研小组师生读书会”为例,从管理模式、管理办法、人员选拔等方面探讨中医药院校科研团队的管理经验。  关键词:师生读书会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精神动力,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近年来,云南师范大学团委依托“一心双环”的格局,以“文艺、体育、学术”为平台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全新的活力,形成和谐的育人环境。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云南师范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
摘要:本文以专业第二课堂的创建实践作为分析材料,对风景园林专业在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的教学上与城建系学生工作、学生创业指导、党建工作的对接、整合方面进行探讨,积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上延伸专业课堂教学,进行专业文化建设,活跃专业教育气氛,积极推进专业建设的一体化,扩宽专业培养面,显著改善学生专业学习的学风。  关键词:第二课堂;平台构建;专业学习;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摘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方向。文章分析了当前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提出应用能力体系及组成要素,将专业应用能力定位为核心导向来探索教学模式,并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构建“递进式课程、螺旋式实践”的教学体系。最后对专业应用能力导向教学模式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专业应用能力;教学导向;工程管理;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
摘要:本文从农业生态学教学实践出发,初步提出应当采取改革教学方法,树立以人为本、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参与到农业生产实践中,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要紧跟与学科有关的国家大政方针,开展积极讨论等措施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旨在探讨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进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三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