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考,广东卷,方向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21—0030—02
高考历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注重能力目标的考查。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是无法彻底摆脱教学大纲和教材对命题的束缚。实行新课程以后,高考试题逐渐变化,2008年的能力考查已经涉及“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这一动向应该引起教学的充分注意。本文仅就广东卷第4题谈谈这个问题。
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A 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 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 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 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该题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全面的,既有材料信息的释读、理解和提炼能力,也有结合信息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其中蕴含着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而这些能力都体现、承载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中。换言之,解答这道试题体现了学生对“过程与方法”的掌握程度。 在传统的试题中,要么考查知识目标,要么孤立地考查浅层次的能力目标。我们不妨按照传统的命题方式对此题进行这样的设计:
中国古代占传统地位的经济政策是什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什么影响?
——这属于直接考查“知识目标”。
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我们从中可以分析出管仲的经济思想是什么?
——这属于单一的理解“能力目标”。
这样的命题仅仅停留在表面上,都没有深入到“过程与方法”的层次上,无法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特别强调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明确地提出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问题,将“过程与方法”设置为课程目标。高考以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高考如何考查这一课程目标呢?该试题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典范。
该题设置了一个类似于史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从研究者的角度对他人的论断进行判断。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正确地解读史料,从中能够理解重农抑商的思想,然后还要对他人的“结论”进行准确理解,知道“结论”包含的维度,再将史料与“结论”进行逻辑思辨,从史论结合的角度,思考其论证的合理性。在这里,“过程”与“方法”是统一的。具体来说,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要从材料中认定“重农抑商”的思想,而且仅仅是重农抑商的思想。对某研究者据此得出的“结论”,首先要注意到“据此”二字,这是关键之一。因为材料和“结论”是假设的史论结合关系,或许能够成立,或许不能成立,要求你判断的问题正是二者的关系。然后要理解“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这一结论都需要什么证据,这又是考查思维过程。显然,精耕农业的产生条件是多方面的,既与国家的农业政策有关,也表现为一系列的技术因素、自然因素;仅就国家政策而言,也是多方面的。反过来再考虑材料,仅仅是重农抑商的思想,因此,材料与这个“结论”就是不合理的史论结合,逻辑论证有误。
此题暗含的史学研究方法是:结论一定要建立在材料充分的基础上,不能用单一材料得出大问题的结论。本题提供的材料对于“结论”是不充分的,材料不充分,以偏概全,“结论”就不合理。解答此题产生的错误往往也在于没有将材料与“结论”的关系,也就是史论结合的关系搞清楚。可能对材料理解正确,对“结论”也认为比较合理,将二者结合起来是否成立?如果能够思考这个关系,必然涉及重视证据的史学意识和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该题的亮点就在这里,不是简单地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水平,也不是简单地考查学生释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而是考查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法和水平。这正是新课程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提出了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理念都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良好思维素质。该试题考查“过程与方法”,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应该说是高考命题的新导向。这道试题不仅说明命题不再拘泥于各种版本的教材,不再或减少考查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而是重视新情境的创设。以往高考大都是“问题从教材出”,今年明显表现为“问题从情景材料出”,答案也不仅局限在教材中,而是要结合材料信息和问题情境。高考命题的这种导向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有利于改变中学的课堂教学。我们不能再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背书、掌握现成的结论,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引导,让他们学会学习;不能再将历史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要让他们在了解史实的过程中自然得出结论;还要彻底改变“接受式学习”的现状,实现“主动学习”,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过程与方法”是完全能够操作的课程目标,该试题从考试角度提示教学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尽管这是广东的试题,但我认为它代表了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王生,男,1967年生,黑龙江省望奎县人,江苏省镇江一中高级教师,历史学科教育硕士,镇江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论、高考命题改革等。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21—0030—02
高考历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注重能力目标的考查。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是无法彻底摆脱教学大纲和教材对命题的束缚。实行新课程以后,高考试题逐渐变化,2008年的能力考查已经涉及“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这一动向应该引起教学的充分注意。本文仅就广东卷第4题谈谈这个问题。
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A 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 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 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 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该题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全面的,既有材料信息的释读、理解和提炼能力,也有结合信息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其中蕴含着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而这些能力都体现、承载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中。换言之,解答这道试题体现了学生对“过程与方法”的掌握程度。 在传统的试题中,要么考查知识目标,要么孤立地考查浅层次的能力目标。我们不妨按照传统的命题方式对此题进行这样的设计:
中国古代占传统地位的经济政策是什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什么影响?
——这属于直接考查“知识目标”。
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我们从中可以分析出管仲的经济思想是什么?
——这属于单一的理解“能力目标”。
这样的命题仅仅停留在表面上,都没有深入到“过程与方法”的层次上,无法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特别强调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明确地提出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问题,将“过程与方法”设置为课程目标。高考以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高考如何考查这一课程目标呢?该试题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典范。
该题设置了一个类似于史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从研究者的角度对他人的论断进行判断。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正确地解读史料,从中能够理解重农抑商的思想,然后还要对他人的“结论”进行准确理解,知道“结论”包含的维度,再将史料与“结论”进行逻辑思辨,从史论结合的角度,思考其论证的合理性。在这里,“过程”与“方法”是统一的。具体来说,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要从材料中认定“重农抑商”的思想,而且仅仅是重农抑商的思想。对某研究者据此得出的“结论”,首先要注意到“据此”二字,这是关键之一。因为材料和“结论”是假设的史论结合关系,或许能够成立,或许不能成立,要求你判断的问题正是二者的关系。然后要理解“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这一结论都需要什么证据,这又是考查思维过程。显然,精耕农业的产生条件是多方面的,既与国家的农业政策有关,也表现为一系列的技术因素、自然因素;仅就国家政策而言,也是多方面的。反过来再考虑材料,仅仅是重农抑商的思想,因此,材料与这个“结论”就是不合理的史论结合,逻辑论证有误。
此题暗含的史学研究方法是:结论一定要建立在材料充分的基础上,不能用单一材料得出大问题的结论。本题提供的材料对于“结论”是不充分的,材料不充分,以偏概全,“结论”就不合理。解答此题产生的错误往往也在于没有将材料与“结论”的关系,也就是史论结合的关系搞清楚。可能对材料理解正确,对“结论”也认为比较合理,将二者结合起来是否成立?如果能够思考这个关系,必然涉及重视证据的史学意识和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该题的亮点就在这里,不是简单地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水平,也不是简单地考查学生释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而是考查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法和水平。这正是新课程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提出了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理念都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良好思维素质。该试题考查“过程与方法”,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应该说是高考命题的新导向。这道试题不仅说明命题不再拘泥于各种版本的教材,不再或减少考查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而是重视新情境的创设。以往高考大都是“问题从教材出”,今年明显表现为“问题从情景材料出”,答案也不仅局限在教材中,而是要结合材料信息和问题情境。高考命题的这种导向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有利于改变中学的课堂教学。我们不能再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背书、掌握现成的结论,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引导,让他们学会学习;不能再将历史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要让他们在了解史实的过程中自然得出结论;还要彻底改变“接受式学习”的现状,实现“主动学习”,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过程与方法”是完全能够操作的课程目标,该试题从考试角度提示教学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尽管这是广东的试题,但我认为它代表了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王生,男,1967年生,黑龙江省望奎县人,江苏省镇江一中高级教师,历史学科教育硕士,镇江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论、高考命题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