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学校体育课程、学生、教师、社会等因素,进一步探讨我国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提出合理地研究学生身体发育的过程,充分利用体育的价值原则和体育因素加强体育课程的教育等。分析了体育课程如何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更好内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其各种运动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对终身体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校体育;终身体育;改革
1前言
回顾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原有的学校体育教育是在苏联学校体育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本满足了当时社会发展与建设的需要,但就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来说还需提高。随着我国教育与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原有的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对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学术竞争力不强,科研队伍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着体育教育质量,领导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对经费的投入与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和需要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严重影响着我国体育教育、体育事业的发展。
2 研究目的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我们从教育学角度,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兴趣,学生的体育能力,树立终身体育观,把体育教学放在实践水准上加以探讨,旨在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路和观念,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提供参考。
2.2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考察法、访问法、分析归纳法。
3 结果与分析
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际,更要求学校体育教育把培养人才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力等内化到体育教育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之中,课程体系、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等都应作出相应的变革。
3.1 明确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路和观念
体育教育思想、体育教育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改革实践的方向与成败。要使中国学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必须从转变思想和观念做起,从时代特征和我国国情出发,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而且还必须遵循学校体育教育的规律。当前,一场以建立终身体育观念等为重点的体育教育思想,在体育教育界已形成一个共识,它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是学校体育改革向深层次探索体育教育内涵的重要标志和体现。当前学校体育中存在着“身体素质+专项课(选项课)+理论讲座”的状况,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学校体育教育应该具有的知识、理论水平和内容及相应的课程体系是急需认真研究的课题。
3.2构建现代体育新课程体系
面向21世纪的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应该覆盖体质、生理、心理、道德、营养、人口、生物、哲学、健康等所有学科。构建现代体育新课程体系应从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体育课程的设计的结构化、体育课程的形式去改进。
3.3 新世纪的体育教学现代化技术要求
教学手段是传授体育技术知识的媒介与导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自80年代以来,各种新型材料的出现,工艺水平的科学化,现代精致高级的体育器材设备不断问世,给体育教学的手段带来了变化。随着新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控制论、生物工程、人体生命学的广泛应用,将使体育教学用光、声、像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
3.4培养新型的体育教师队伍
有关新型体育教师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1)改变“保守”的体育教育行为,积极投入到时代的改革中去。(2)教师应具有终身教育和促进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能不断反思和认识自己,以及塑造自我的能力。(3)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自觉进行科研的意识和能力。(4)新型体育教师素养的形成,关键要有教师本人的自觉投入。(5)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
3.5 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的作用
体育应伴随人的一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施以科学的体育方法,就能促进他们在身体朝正常的方向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其次,在学校期间又是人的一生接受系统身体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此外,学校体育还为培养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提高了实践环境,并让他们认识到学校体育不是人的体育实践与身体教育过程的终结,而只是人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一环,使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层次上得到提高,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3.6 更新体育教育,保障体育课时和“两操一活动”
首先体育教育的更新,教师应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意识,努力更新知识,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由过去的侧重传授运动技术转变为加强现代化体育科学理论与方法的传授,由“技术型”向“智能型”转变,由传习运动技艺向终身受益的体育教学转变,成为学生进行体育实践的组织者,学生科学锻炼的咨询者。应保障正常的体育课时数,两操一活动,配备较好的体育设施。当然现在许多高校己认真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保证了体育教学和竞赛需要,配备了较先进的计算机电脑系统和体育设施,有效地保证了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的需要,使之更好地为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作出贡献。
4结论
要确定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战略和改革思路,就必须对21世纪学校体育的课程体系、现代化体育教学技术、新世纪的新型体育教师队伍。并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体育运动不单是生长发育期作为人的发展手段而应贯穿终身体育。从而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思想和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提出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则珊.终身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
[2]凌明德.健康快乐体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3]周晓明,邱孝君.学校体育整体改革[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
[4]曲宗湖,杨问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5]沈建华.论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三位一体实施素质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
[6]黄旭.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之实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简报,2005(2)
[7]林诗娟.论终身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
关键词:学校体育;终身体育;改革
1前言
回顾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原有的学校体育教育是在苏联学校体育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本满足了当时社会发展与建设的需要,但就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来说还需提高。随着我国教育与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原有的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对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学术竞争力不强,科研队伍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着体育教育质量,领导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对经费的投入与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和需要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严重影响着我国体育教育、体育事业的发展。
2 研究目的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我们从教育学角度,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兴趣,学生的体育能力,树立终身体育观,把体育教学放在实践水准上加以探讨,旨在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路和观念,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提供参考。
2.2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考察法、访问法、分析归纳法。
3 结果与分析
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际,更要求学校体育教育把培养人才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力等内化到体育教育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之中,课程体系、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等都应作出相应的变革。
3.1 明确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路和观念
体育教育思想、体育教育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改革实践的方向与成败。要使中国学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必须从转变思想和观念做起,从时代特征和我国国情出发,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而且还必须遵循学校体育教育的规律。当前,一场以建立终身体育观念等为重点的体育教育思想,在体育教育界已形成一个共识,它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是学校体育改革向深层次探索体育教育内涵的重要标志和体现。当前学校体育中存在着“身体素质+专项课(选项课)+理论讲座”的状况,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学校体育教育应该具有的知识、理论水平和内容及相应的课程体系是急需认真研究的课题。
3.2构建现代体育新课程体系
面向21世纪的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应该覆盖体质、生理、心理、道德、营养、人口、生物、哲学、健康等所有学科。构建现代体育新课程体系应从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体育课程的设计的结构化、体育课程的形式去改进。
3.3 新世纪的体育教学现代化技术要求
教学手段是传授体育技术知识的媒介与导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自80年代以来,各种新型材料的出现,工艺水平的科学化,现代精致高级的体育器材设备不断问世,给体育教学的手段带来了变化。随着新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控制论、生物工程、人体生命学的广泛应用,将使体育教学用光、声、像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
3.4培养新型的体育教师队伍
有关新型体育教师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1)改变“保守”的体育教育行为,积极投入到时代的改革中去。(2)教师应具有终身教育和促进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能不断反思和认识自己,以及塑造自我的能力。(3)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自觉进行科研的意识和能力。(4)新型体育教师素养的形成,关键要有教师本人的自觉投入。(5)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
3.5 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的作用
体育应伴随人的一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施以科学的体育方法,就能促进他们在身体朝正常的方向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其次,在学校期间又是人的一生接受系统身体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此外,学校体育还为培养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提高了实践环境,并让他们认识到学校体育不是人的体育实践与身体教育过程的终结,而只是人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一环,使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层次上得到提高,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3.6 更新体育教育,保障体育课时和“两操一活动”
首先体育教育的更新,教师应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意识,努力更新知识,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由过去的侧重传授运动技术转变为加强现代化体育科学理论与方法的传授,由“技术型”向“智能型”转变,由传习运动技艺向终身受益的体育教学转变,成为学生进行体育实践的组织者,学生科学锻炼的咨询者。应保障正常的体育课时数,两操一活动,配备较好的体育设施。当然现在许多高校己认真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保证了体育教学和竞赛需要,配备了较先进的计算机电脑系统和体育设施,有效地保证了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的需要,使之更好地为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作出贡献。
4结论
要确定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战略和改革思路,就必须对21世纪学校体育的课程体系、现代化体育教学技术、新世纪的新型体育教师队伍。并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体育运动不单是生长发育期作为人的发展手段而应贯穿终身体育。从而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思想和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提出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则珊.终身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
[2]凌明德.健康快乐体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3]周晓明,邱孝君.学校体育整体改革[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
[4]曲宗湖,杨问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5]沈建华.论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三位一体实施素质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
[6]黄旭.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之实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简报,2005(2)
[7]林诗娟.论终身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