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qq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起作文,大多数学生就头痛、心烦、害怕,甚至“厌恶”,把作文当作是一种负担,根本没有写作情感和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融听说读写于一体,是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几年,笔者结合自己开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尝试着把习作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在综合性学习中激发习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习作教学要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 可见,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绝非易事,一到习作,学生绞尽脑汁,咬烂笔头,就是写不出,即使东拼西凑完成了一篇习作,也是敷衍了事,内容空洞,说假话,写假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一旦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学生就会主动去写。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习作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它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在活动中感悟,寻找习作灵感,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学生此时此情此境有话可说,乐于习作。
  例如:西师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综合性学习“回顾与展望”,六年级学生即将毕业,与朝夕相处六年的同窗好友分别,大家不免有一种留恋,有一种情感要抒发。利用这次综合性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写毕业赠言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赠言,学写赠言,互写赠言,点燃孩子们心灵的火焰,激发孩子的习作情趣。此时赠言内容源自学生,情感蕴藏于学生心中,学生有乐于表达的愿望,写作就不再是负担,而是学生自主情感表达的需要。这样,学生从“要我写”的强求之感而变为“我要写”,人人产生了习作的兴趣,个个奋笔疾书。在综合性学习中寻找习作素材。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习作来说,这“米”即是素材,没有素材,就写不成文章。学生习作常常为“无米下锅”而为难,要让学生习作不为难,老师应该带领学生去寻找“米”。 语文综合性学习以灵活开放的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为学生呈现了大量原生态的写作素材。笔者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寻找习作的原生态“米”,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想,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并告知学生这就是习作素材。如依托综合性学习蕴含的地域“生态文化”、“特产文化”,开展与此相关的活动——调查“家乡的变化”、“家乡的特产”,指导学生去观察家乡的特产,用书面形式介绍家乡特产;让学生对家乡的人、事、物等变化展开调查,然后写成一篇调查报告。这样,学生所写的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情,因此写起来,不再有“无米下锅”之感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习作素材源于学生生活,生活是他们创作的源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贴近生活,是促进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利用好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搜集、筛选、整合各种资源,为习作“找米下锅”。每逢节假日,可以组织学生举行相关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二、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习作创新能力
  学生在积极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意境更加开阔,用语言表达自己特定时刻独特的感受,显然写出的作文就不愁没有创意。笔者曾和学生一起设计了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策划活动内容,制定实践方案,共同商定评价指标。如学校举办运动会,引导学生选取运动会见闻、动人场面、运动会花絮等进行习作练习;学校春季踏青,组织学生“寻找春天的足迹”,游览我们当地的“国家5A级森林公园——金银山”,而后写成导游词,评选最佳小导游;学校秋季野炊,组织学生带上炊具、食物到郊外开展野炊活动,体验生活的乐趣,实践动手的能力,感受劳动的快乐……在这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受,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写下活动中的某个过程、某段感受、某种体验……这时学生习作,可谓“水到渠成”,从活动中学写作文,从生活中学写作文,一篇篇文章变得鲜活起来,构思新颖,内涵丰富,表达真情,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跳动着灵动的生命活力。
  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习作情境,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宽习作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田琼,教师,现居重庆酉阳。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完成文化继承的基本任务,要让语言文字、文学以及背后的文化能在课堂上真实地呈现出来,尽可能地靠近“作者视角”,也就是实现课堂教学的“照着讲”;另一方面要在保持语文深层活力因素的基础上,挖掘教学中的现实因素,将教师的智慧、学生的创造性融入学习中去,尊重学习中的“读者视角”,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和判断,鼓励自我发现,并对自我的发现进行理性分析和诠释”,实现教学的从“证实”走向“解
不知怎的,一看到那只小鱼篓,我就想起了我的爷爷。  小时候,我最大的乐事就是背着小鱼篓跟着爷爷去捕鱼。我童年的宠物也是那只小鱼篓。那是爷爷花费了半天的工夫特意为我做的。青青的竹片,密密的、方方的网眼,颈口还有一条红红的绸带。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小鱼篓一直不空。要么是几条活蹦乱跳的小虾,要么是几只吐着白沫的螃蟹。这些都是爷爷给我的礼物。  河水很宽很宽,调皮的我老是一会儿扔一颗小石子,一会儿砸一块土圪
所谓的“有效教学”,个人认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学安排合理、紧凑,学习效率高,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学生获得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持续发展应具体表现为其知识的获得,思维的进步,品质的提升。  多年来让语文教学背着“少慢差费”的重担,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学的“低效”与“无效”,它是“有效教学”缺失的具体表现:一、教学目标设置失当,教学理念陈腐;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僵化;三、教学评价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新教材《语文》中编选了许多歌颂至爱真情的文章,为过去的教学内容注入了新鲜血液,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社会的重要任务,首先是家庭和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道德高尚的、美好的爱情。”所以,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学刻不容缓,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语文学科人文功能不能丢。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工具性”和“
王安石的《伤仲永》讲述了一位天姿英发的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读来令人唏嘘,同时也发人深省。王安石认为,仲永悲剧之根源在于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也就是后天教育没有跟进的问题。关于文章主旨,教材文本前的引言也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编者对于文本主旨的解读均界定在“后天的教育”、“自身的学习”层面。  这固然都没错,但似乎
新课标下的苏教版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立足教材,依托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范本,每一节语文课都可以成为习作教学的芳草地。  一.读中悟  教者要充分挖掘教材,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引领学生发现文本的表达特点。  1、发现文本的结构特点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短小精悍,大多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是引导学生谋篇布局的好范本。三年级下册中《赶海》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这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学生间存在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学习风格的差异。学习风格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其研究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与他们的学习风格相一致的策略,对学习特点中的短处和劣势采取有意识的控制,以促成有效的教学。它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业水
冰心在《在寄小读者》一文中谈及小朋友写日记的困难时说:“或是心中有话写不出,或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笔下却形容不出来,只好以好看极了,好玩极了,有意义极了等简单模糊的语句带过就算了。”这三个“极”,冰心认为:正是教师在教学中遇见的学生“言之无物,言之无情”的困惑。而在现实习作中,学生胡编乱造,假大空抄,毫无个性的现象普遍存在。  究其原因是习作素材匮乏,即“三乏”:生活积蓄贫乏,学生
我家背靠青山,门口有口大堰,大家都叫它“门堰凼”。恢复高考后,我们兄妹都相继跳出了农门,就有风水先生说我家地气好,是块风水宝地,门有源头活水来。对于这话的真假我们暂且不论,但发生在门堰凼里的故事却让人记忆犹新。  门堰凼水清、底平、塘面开阔,是个理想的天然游泳场。每到夏天吃过午饭,我们东西两湾和林场的人们就成群结队去那游泳、嬉戏,有时有人赤手就能抓起一两条大鱼。记得在我六岁的时候,我的父亲休假回家
《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指出高考所考的文言文是“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是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但是,文言文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学生除了课堂已经没有使用文言文氛围和环境;因而,文言文可能虽“浅”,但对众多的高中生来说却不“易”。这就需要我们在文言文教学时,转变观念,改变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  一、分析传统教学法利弊,提出问题教学必要性  文言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