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周代,是我国上古时期,当时各种礼教刚刚设立,原始时期的古风古貌依然保存着,当时的青年男女的恋爱,多自由,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便是明证。《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经》当中表达爱情感受的诗歌就有很多,《卫风·氓》就是其中之一,其内容引人深思。
关键词:卫风;氓;爱情观
全诗共六十句,每十句为一章,共分六章。其中,第一、二章回忆婚前相爱的过程,第三、四、五章回忆婚后的家庭生活并述说婚后生活经验,第六章抒发对整个婚姻生活的感受和态度。全诗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以回忆追述的方式,以起伏不平的心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并不完美的爱情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女主人公在婚姻当中所受的伤害和怨恨,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对男主人公负心薄信的声讨声振聋发聩。殊不知造成这样一个爱情悲剧,女主人公也有脱不了的干系。
一、女主人公在整个爱情过程当中的心态与行为
在恋爱的过程中,男女主人公相见第一面,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感觉,一方面是“蚩蚩”,憨厚老实之状;另一方面是“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别有用心,狡猾之状。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感觉是如此的矛盾,如此不统一,女主人公在心底竟不作思量,万丝柔情倾泻而出,毫无保留的送于男主人公,千里相送,小心相待,生怕自己的言行有丝毫偏颇而让男主人公不高兴,自己高不高兴已无足轻重。约定好的婚期,男主人公竟没请媒人提亲,错本应在男主人公,女主人公竟还自疚其责,惴惴不安,主动把婚期改到秋天。在等待成婚的日子里,女主人公见不到男主人公时望眼欲穿,鼻涕一把泪一把,见到男主人公时,便又说又笑,无比欢娱。爱男主人公之心已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男主人公卜卦卜了再卜,卦体上没有任何不吉利的言辞,女主人公紧张的心灵才得以恢復自然,热情地道了声“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终于在急切的情怀中与男主人公结合。在整个恋爱的过程中,男主人公给了女主人公几次较明显的暗示:一次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在性格上的暗示,一次是“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男子自毁婚期流露出对与女主人公的爱情的不重视甚至是犹豫之情,一次是“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表露出对他和女主人公的婚姻的冷静态度。可惜此时,女主人公完全被自己臆想中的爱情冲昏了头脑,狂热的爱意致使理性迷失,究竟对方品行、喜好如何,对方爱不爱自己,爱自己有多深,就连这么重要的问题都不予以思考,女主人公既轻率又匆忙的把自己送入了婚姻的殿堂。这恰恰为日后的不幸埋上了伏笔。
当婚姻发生问题后,女主人公反思自己所走的爱情婚姻路程,对男主人公“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充满了埋怨和愤怒,畅想今后的生活,“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对今后与男主人公的婚姻生活充满了绝望,女主人公悔恨多于哀傷,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此时的决绝刚烈与婚前的温情顺从判若两人。在经历了这场短暂甜蜜、长久辛苦又屈辱的爱情婚姻生活之后,女主人公竟与当初出嫁一样,匆忙和草率的下了决心,给自己的爱情故事划了一个句号。不同的是,爱情痴狂时,女主人公的整个世界里都充满了男主人公的音容笑貌,完全忘却了自己也需要情感的回应,一味地对男主人公纵容和顺从,当爱情离去,身心憔悴时,这才想起自己满身的痛,在意起自己的身心感受来。应该说,这是一个进步、是女主人公的一个成长,但为这样的进步和成长所付出的代价也够惨痛的。试想,如果女主人公在恋爱时把脚步放的慢些,把内心的狂热尝试用理智来遏止,多些对自己负责,多些对对方考验,其结果会是如何也未可知;如果在婚姻发生变故后,多些智慧,对自己在婚姻中的状态作些调整,甚至像今天的女性一样来个试离婚,其结果会是如何真未可知。
二、对《卫风·氓》爱情观的感悟
《卫风·氓》所描写的爱情没有半点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是一种对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但恰恰就是从这种率性的抒情之中,我们看到,在整个恋爱和婚姻的过程中,我们的抒情女主人公天真有余而智慧不足,热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冲动有余而冷静不足,温柔有余而个性不足。女主人公性格上的这个特点或缺失造就了自己爱情和婚姻的悲剧,而这种性格的根本特点就在于自我意识的缺失。
如果说《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生活在上古时期,思想不先进,在爱情中如此沉迷是糊涂;杜十娘、霍小玉、赵五娘之类生活在男权统治的封建社会,思想言行多受限制,在爱情中迷失自我是无奈之举。那么,今天的这些纠缠与爱情中不能自拔的女性,她们又是为何?我们不必在爱情婚姻当中每一件事情都追求独立和平等,但至少在爱情和婚姻中,作为女性的我们应该关注自我的存在。逝者如斯,与所有女性共勉。
参考文献:
[1]高尚卿.从《诗经》中看周代妇女的爱情婚姻观[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2]王佳楠.《诗经》爱情诗中的婚俗与民俗[J].大连大学学报,2010(05).
作者简介:
陶沫(1994—),女,汉族,辽宁沈阳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卫风;氓;爱情观
全诗共六十句,每十句为一章,共分六章。其中,第一、二章回忆婚前相爱的过程,第三、四、五章回忆婚后的家庭生活并述说婚后生活经验,第六章抒发对整个婚姻生活的感受和态度。全诗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以回忆追述的方式,以起伏不平的心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并不完美的爱情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女主人公在婚姻当中所受的伤害和怨恨,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对男主人公负心薄信的声讨声振聋发聩。殊不知造成这样一个爱情悲剧,女主人公也有脱不了的干系。
一、女主人公在整个爱情过程当中的心态与行为
在恋爱的过程中,男女主人公相见第一面,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感觉,一方面是“蚩蚩”,憨厚老实之状;另一方面是“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别有用心,狡猾之状。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感觉是如此的矛盾,如此不统一,女主人公在心底竟不作思量,万丝柔情倾泻而出,毫无保留的送于男主人公,千里相送,小心相待,生怕自己的言行有丝毫偏颇而让男主人公不高兴,自己高不高兴已无足轻重。约定好的婚期,男主人公竟没请媒人提亲,错本应在男主人公,女主人公竟还自疚其责,惴惴不安,主动把婚期改到秋天。在等待成婚的日子里,女主人公见不到男主人公时望眼欲穿,鼻涕一把泪一把,见到男主人公时,便又说又笑,无比欢娱。爱男主人公之心已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男主人公卜卦卜了再卜,卦体上没有任何不吉利的言辞,女主人公紧张的心灵才得以恢復自然,热情地道了声“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终于在急切的情怀中与男主人公结合。在整个恋爱的过程中,男主人公给了女主人公几次较明显的暗示:一次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在性格上的暗示,一次是“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男子自毁婚期流露出对与女主人公的爱情的不重视甚至是犹豫之情,一次是“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表露出对他和女主人公的婚姻的冷静态度。可惜此时,女主人公完全被自己臆想中的爱情冲昏了头脑,狂热的爱意致使理性迷失,究竟对方品行、喜好如何,对方爱不爱自己,爱自己有多深,就连这么重要的问题都不予以思考,女主人公既轻率又匆忙的把自己送入了婚姻的殿堂。这恰恰为日后的不幸埋上了伏笔。
当婚姻发生问题后,女主人公反思自己所走的爱情婚姻路程,对男主人公“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充满了埋怨和愤怒,畅想今后的生活,“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对今后与男主人公的婚姻生活充满了绝望,女主人公悔恨多于哀傷,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此时的决绝刚烈与婚前的温情顺从判若两人。在经历了这场短暂甜蜜、长久辛苦又屈辱的爱情婚姻生活之后,女主人公竟与当初出嫁一样,匆忙和草率的下了决心,给自己的爱情故事划了一个句号。不同的是,爱情痴狂时,女主人公的整个世界里都充满了男主人公的音容笑貌,完全忘却了自己也需要情感的回应,一味地对男主人公纵容和顺从,当爱情离去,身心憔悴时,这才想起自己满身的痛,在意起自己的身心感受来。应该说,这是一个进步、是女主人公的一个成长,但为这样的进步和成长所付出的代价也够惨痛的。试想,如果女主人公在恋爱时把脚步放的慢些,把内心的狂热尝试用理智来遏止,多些对自己负责,多些对对方考验,其结果会是如何也未可知;如果在婚姻发生变故后,多些智慧,对自己在婚姻中的状态作些调整,甚至像今天的女性一样来个试离婚,其结果会是如何真未可知。
二、对《卫风·氓》爱情观的感悟
《卫风·氓》所描写的爱情没有半点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是一种对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但恰恰就是从这种率性的抒情之中,我们看到,在整个恋爱和婚姻的过程中,我们的抒情女主人公天真有余而智慧不足,热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冲动有余而冷静不足,温柔有余而个性不足。女主人公性格上的这个特点或缺失造就了自己爱情和婚姻的悲剧,而这种性格的根本特点就在于自我意识的缺失。
如果说《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生活在上古时期,思想不先进,在爱情中如此沉迷是糊涂;杜十娘、霍小玉、赵五娘之类生活在男权统治的封建社会,思想言行多受限制,在爱情中迷失自我是无奈之举。那么,今天的这些纠缠与爱情中不能自拔的女性,她们又是为何?我们不必在爱情婚姻当中每一件事情都追求独立和平等,但至少在爱情和婚姻中,作为女性的我们应该关注自我的存在。逝者如斯,与所有女性共勉。
参考文献:
[1]高尚卿.从《诗经》中看周代妇女的爱情婚姻观[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2]王佳楠.《诗经》爱情诗中的婚俗与民俗[J].大连大学学报,2010(05).
作者简介:
陶沫(1994—),女,汉族,辽宁沈阳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