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州外销水彩画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广州外销画,又称贸易画,在照相术出现以前,是记录中国风土人情的主要图像载体,在当时受到话方人的热情追捧,远销欧美各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由广州本土画工绘制。广州外销画品种之一的外销水彩画,是中国水彩画萌芽时期的丰硕成果,在中国水彩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代广州外销水彩画虽然谈不上什么高艺术水准,其商品性大干艺术性,但作为中国西画早期发展历程之一,其历史地位理应予以重视,对其研究也应得到加强。另一方面,研究广州外销画水彩画,对近年来国内市场悄然兴起的外销水彩画拍卖,有着实际的借鉴作用。18世纪广州外销水彩画缘起
  18世纪50年代,广州成为开放港口的同时,也成为各种外销艺术品的生产基地。大量销往欧美各国的外销画兴起。发端之初,外销画工根据西方顾客的需要和审美口味,以西画手法作画,创作出玻璃画、油画、手绘壁纸等艺术品种,除复制西方铜版画外,还描绘中国风景、港埠风光、市井风情、手工艺制作、风俗贯例、花鸟鱼虫等题材的画作,大多采用水彩画的表现形式。
  这个时期的广州外销水彩画作有使用中国宣纸为材料,也有绘于进口洋纸上,主要运用西洋画技法,同时又夹杂着中国画的元素,如皴法和点苔,与正统的英国水彩画自然无法相提并论,但将中国工笔画与欧洲洛可可的精细画风结合一体,具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与昙花一现的宫廷西洋画相比,它深扎根于中国民间,是民间土壤培育起来的一枝艺术奇葩,出现的时间又在18世纪中后期,比19世纪30年代来华的英国画家钱纳利所推动的澳门水彩画艺术提前了将近半个世纪。
  
  18世纪晚期的外销画工们主要以模仿西方铜版画为学习和掌握西画的途径,其仿制水准是一流的。据1793年抵达广州的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参观他们画室后的日记所述:“他们只重临摹,使用颜色千遍一律,他们的作品只是劳动成果,并没有天才的痕迹。建筑物的线条用界尺画成,工序有如机械模式,没有透视线与显示线,临水的建筑物在水面上没有倒影。”马嘎尔尼使团随员约翰·巴罗(J0hnBarrow)也有着类似的态度:“至于那些常常带回欧洲的美丽的花鸟鱼虫画。为广州画家的作品。……我们发现他们确实是一丝不苟的复制家,不仅画出一朵花的花瓣、雄蕊、雌蕊的准确数目,也画出叶片的数目,在画中如数呈现。他们模拟自然界艳丽色彩的本领也是无人能及的。”巴罗还指出:“欧洲彩色印刷画送到广州,被他们复制得相当逼真。……所有的缺陷和污点,不管是原本就有还是无意造成的,他们都照画不误。作为纯粹的模仿者,他们对这类样板作品中的艺术感染力浑然不觉。同一个画匠,今天可以雇来摹绘美丽的欧洲画片,明天也许就去画荒谬无比的中国画了。”由此可见外销画工复制西方画作的技术在当时无其他同类行业可匹敌,其写实水准之高,连挑剔的西方贵客也赞赏不已,大批购买回国赠送亲友。
  约作于1770—1790年间的《制茶图》和《制瓷图》(图1、2,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藏)外销水彩画,作者姓名虽不可考,但从画面体现出的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特征来看,可知为中国本土画工执笔绘制。同时,画作突出了焦点透视与光影明暗两大西方传统绘画因素,画家巧妙地利用河流或耕田的向远方延伸而形成纵深透视,画中物象造型准确、色彩鲜亮逼真;其用光方式很独特,从画面正前方来光,透出一种柔和舒适的色泽,似乎参照了某类范本绘制而成。整套画作如实记录了茶叶和瓷器制作的全过程,另外还增添了货运、入仓两项内容,应该是根据西方人的要求特意绘制的,作品创造力虽然不足,但写实水准相当高。
  时至18世纪末,广州还出现了大量的外销花鸟水彩画,是应西方贵客的定制而生,远早于庭呱的花卉画。它们被来华西方人成批运到欧洲进行销售,有的作为自然学家的研究标本,有的则作为饰物摆设于家居中。179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曾驻广州大班、兼任荷兰使团副团长的美籍荷兰商人范罢览在离华返国时带走了1800多幅画,内容包括了风景、风俗习惯、官员、刑罚、各行各业、音乐、花鸟鱼虫、植物等(图3、4、5)10多种。这批绘画参以西画的程式,刻画极为精细,可用高度写实、纤毫毕现来形容,在造型和色彩上都能逼真展现物象的面貌,其艺术水准相比19世纪庭呱的水彩画作并不逊色多少,但精谨太过,失却了水色交融的舒畅,更接近于中国古代院体画的面貌。这类外销水彩画多使用产自英国的水彩纸,纸张背面印着“EAST INDIA COHPANY J WHATHAN”字样,是英国1794年以前出产的“瓦曼”(Whatman)纸,而1794年以后出品的“瓦曼”纸则标注着出品年份。“瓦曼”纸是英国较为普遍使用的水彩画纸,18世纪末的广州外销画多使用这种纸张,直至1820年通草纸出现以后。英国维院所藏水彩画作的专用纸张按一般情况来推断,应该就是瓦曼纸。民国时期美育家吴梦非曾提及英国老牌的“瓦曼”水彩画纸,认为此纸作画“最良”。由此可推断,这些外销画应为西方顾客特别定制,可能由于担心宣纸过脆,不便反复翻阅,于是特别指定质量上乘的英国水彩画纸。而据现代学者认为,英国维院所藏这批外销水彩画的纸质上并无“Whatman”水印。外销水彩画用纸的问题,尚待考证。
  美国学者卡尔·考斯曼经过深入研究外销画后指出:早期的广州外销画带有很重的中国传统绘画痕迹,画工们当是掌握了一定水准的中国传统绘画技巧。从蒲呱的三百六十行画来看,带有明显传统中国画的平涂手法,而《制茶图》和《制瓷图》这些早期水彩画作明显保留着传统青绿山水画的技法,这表明外销画是在传统中国画的技巧基础上掺入焦点透视与明暗对比的西画元素而成,外销水彩画彰显出一种“中西合璧”的面目。这种面貌的产生,与外销画所参照的范本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古代传统风俗画不乏农业耕作、手工业制作的题材,从宋代《耕织图》、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关于瓷器制造的插图,和清代焦秉贞关于农业生产的《耕织图》,皆展现中国生产文化源远流长。现存英国维院的外销《制茶》、《制瓷》和《制丝》水彩画是以乾隆时期宫廷绘画《陶冶图册》、《耕织图》为蓝本,参以西画的技法绘制而成。一套十六幅《制丝图》水彩画主要运用中国工笔画的线描、勾勒和渲染技法,采用轮廓线与明暗渲染相结合,层次分明而西画的技术因素展现不多,与其说是水彩画作,毋宁说是以水彩颜料绘制成的中国画,这表明直到19世纪后期,广州水彩画的技术含量依然未达到西方标准,仍存留着中国传统绘画的模式。从艺术审美角度而言,通过对树石、人物等形象的勾描和物象色彩的皴染,这套画作既保留了传统中国画骨法用笔的特征,又融以西画的晕染法和空间布局,显示出质朴清新、气韵律动的特质,多少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所特有的文气。将其《制丝图》(图6)与焦秉贞的《耕织图》(图7)作比较,艺术形式上存在着许多相似处,从画面的笔法、构图、场景和物象等多处细节皆可看出。西方顾客购买这类画作,并非出于对其艺术形式 的喜爱,只是对画面的内容大感兴趣。
  
  19世纪的外销通草水彩画
  
  19世纪中叶,广州地区的水彩画已经发展到—个高峰期,大批具有中国民间特色的水彩画作品涌现,这归功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本土制造的通草纸。所谓通草纸,与工业生产的纸张不一样,就是直接用通脱木的茎髓加工而成。早在18世纪20年代,来华耶稣会士殷弘绪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一中国物种,并把将通脱木加工成通草纸的工艺流程作了详细的记录,以供欧洲的工匠们参考。19世纪来华的许多西方人虽把通草纸误以为是“米纸”(rice paper),却都对通草纸映衬色彩的鲜明效果赞叹不已。所谓通脱木,是盛产于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四川等南方温湿地区的一种植物,最高可生长至30英尺,当在长到10英尺时,其茎髓就被切割用来制造通草纸了。19世纪中期来华的法国人老尼克(Old Nick)记述了通草纸的制作方式:“……来自南京的米纸簿,每本有一百页。这种米纸和东印度的米纸不同,是用丝和棉制成,或是某种桑树的粗纤维髓质,通常用变软的嫩竹子的竿,先在水中浸泡很长一段时间,接着用捣在石臼中研碎,米纸必须表面光滑,再用大理石滚筒碾。而且,用了明矾和鱼胶之后,米纸质地坚实,纸面雪白。”这种由植物茎髓加工而来的纸张,质地坚韧、表面光洁,能很好地吸收水分。不会造成笔墨干涩,更能衬托颜色的鲜明度,适合用于表现水色交融的水彩画种。通草画的价格相比“瓦曼”纸水彩画造价低廉,因而更受西方人士如商人、军土、水手和一般游客等的喜爱。
  
  在通草水彩画中,某些作品风格彰显、质量甚佳,当是出自杰出的外销画家之手(图8、9、10),其余大部分作品则主要由技巧纯熟的画工制作。关于19世纪中期通草纸水彩画的制作流程,法国人老尼克的记录非常详尽:“八到十个画师卷着袖子在工作……他们很乐意向您展示他们的工作,告诉您他们的程序,您只能赞赏他们作画时的细腻精致、干净利索。他们对画纸的选择有着难以置信的挑剔,力求毫无瑕疵。他们在画纸上涂上一层明矾,使画纸更加容易吸收颜料。这道程序重复五六次,或许还需要增加纸质的坚固性,不使空气中的水汽破坏细微的色差。大部分画像仅仅是机械式的描摹,借助一种极其透明的纸就十分容易了。每位画师都有一套印刷的草图,随后在底稿上随意添加各种元素,—艘小船,一名官员,一只鸟雀,任何他喜欢的东西。图画的线条完成后,就开始最细致地上色,尤其是各色的红颜料。……他掺水调色,加入明矾和胶,使颜料更容易上色,这种胶比我们用的树胶干得慢,因此更便于画师修改润色。某些图画在细节上的精细程度经常令欧洲人惊叹不已。我们吃惊地发现一些只有米粒大小的小人,刻画之精细简直可以数出衣服上的线条,这种微雕的效果来自下列步骤:画师左手持两支长短不一的毛笔,短的一支垂直于手指和掌心之间,中国人就是这么写字和绘画的;长的一支在食指和中指之间,平行于画纸。第一支笔专门用来上颜料,随即迅速灵巧地用第二支全干的画笔将未干的小滴拉成令人难以置信的直线。”可见当时外销画工作画的用笔方法都是传统中国式,技术娴熟而精湛,可以精细地描绘出非常微小的形象。(图11)除此之外,通草水彩画还使用木刻版画印刷的方式进行复制,这种水彩画绘制技术,是正宗的“中国制造”。
  
其他文献
“中华美术协会”是1915年冬,留日中国学生在东京成立的美术社团。有关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社团成员陈抱—1942年发表于《上海艺术月刊》上的《洋画运动过程略记》文中:  “那个时候(1916年前后),在东京研究洋画的中国学生已有不少。我最能记忆的,如江新(江小鹣)、严智开、汪洋洋、雷毓湘、方明远、李廷英、许敦谷、胡根天等诸人,这几位也都是先后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的。当时在东京,他们成立了一个‘中华美术协
期刊
著名藏书家周叔弢尝为李一氓藏钞配本《东海渔歌》撰写有跋语,云:  清代木活字本,始于乾隆年武英殿聚珍板,继之者不下千余家。辛亥革命以后,西泠印社为最有名,字仿赵宋,宣纸徽墨,光彩夺目,越前人。一氓同志出示此书,卷二手抄补足,卷首摹词人小照,益为此书增色。拜读数过,欢喜无量,谨志岁月于后云。一九七九年八月周叔弢,时年八十有九。    周叔弢(1891—1984),实业家、收藏家。安徽东至人。曾任青岛
期刊
这几年各式各样的东西都有人收集。在戏剧方面,老戏单也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在市场上还能见到许多出版物。而新戏单的收集,虽然媒体报道过不少,但好像还是比较冷清。在搜集有趣味的图片的过程中,我也收集到了一百多种新戏单(主要是建国后至“文革”期间),于是就手中的资料谈一谈个人感受到的这些新戏单的趣味。    “新戏”的范围    戏剧的历史久矣,戏剧的内容大矣。我们在这里不探讨戏剧悠久的历史和戏剧庞杂的内容
期刊
如果以1993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立并举行第一场拍卖会为标志,2008年是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第十五个年头,也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第30年!人们对艺术市场的看法与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看法颇为一致:成绩多多问题也多多。就一个占国民经济比重完全微不足道的艺术品市场而言,(2007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GDP为近25万亿元,雅昌艺术网统计的国内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为236亿元,勉强约占近千分之一)得到的
期刊
2009年5月24日,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举办“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此次拍品每件都是细腻而又大气的明代瓷器,它们背后都包含丰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气息:  3240号拍品(图三),明永乐甜白釉暗刻龙纹棱口洗,口微外撇,作棱状凸起,底心微凹,暗刻一龙纹,若隐若现,釉色洁白肥润,体现出永乐甜白的质感。外壁暗刻小龙纹十只,底心暗刻“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这件文房器具可谓柔中见刚,把文人含蓄的气质用帝王
期刊
古董商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商人群体,他们不仅仅在鉴定方面有特别的专长,而且大都通晓某一门类的专业知识,也有些商人原本就是世家子弟,所以亦通儒学和诗文。当他们在与士大夫和缙绅阶层交往或交易时有着一些共同的语言,亦商亦儒的双重身份并不会使人感到突兀或做作。  由于他们在徽州有极深的人脉渊源和乡情关系,在其他地方又有良好的商业信誉,所以在当时的艺术品市场中,徽州古董商人确实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当我们在
期刊
继佳士得2008年1月公布2007业绩报告后,拍卖业的另一巨头苏富比选择在2月26日公布了其第四季度及2007年销售业绩报告,在当下次贷风波引发全球金融震荡的大环境下,苏富比2007年的业绩报告无疑引起各方关注。  “当我们战略性减少42%的低端拍卖品之后,为业绩做贡献的主要是高端拍卖品,今年拍卖品中排前4位的分别是抽象表现主义画派大师马克·罗斯科的《白色中心》7280万美元成交(该藏品之前一直由
期刊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希勒在2000年,以一本《非理性繁荣》准确预测了美国科技股股灾而名震世界;2005年起,他开始频频发出警告:美国房产市场处于非理性繁荣,不久后美国楼市面上应声下落,直至酿成了今天横扫全球的次级债金融风波。全球经济自2007年以来因美国次贷的影响产生了较大的波动,这场危机也使全球经济在2008年的发展受到拖累,美国财长保尔森曾警告说,次级债危机在信贷币场引发的信心危机,可能
期刊
4月16日至20日,第六届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即将再次开幕。此次沙龙最终选定了25家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印尼等国家的海外艺术机构,70家国内机构参展,本届沙龙主推艺术的实验性、当下性、未来性和经典性,以此汇聚海内外精品。    (一)专题展依然是今年沙龙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上海春季艺术沙龙上由各大艺术机构推出的八大专题展览仍将成为本届沙龙的最大看点。  本届沙龙
期刊
青花青,色彩淡雅、幽青,华而不艳,明快悦目。青花瓷始创于唐代,盛于元,明、清达到顶峰。历代各个窑口的青花瓷器烧制最完美的唯属景德镇窑。唐代的青花瓷为形成萌芽状态,纹饰色彩很不稳定,不管是从胎、釉、彩都可以感受唐代初期青花水平的特点,而且数量极少;元代青花已经达到成熟、精美的程度,胎体有厚重、轻薄,大、中、小器形都有,釉色白中泛青,青花纹饰极富特色,青花发色苍翠浓艳,层次多,画面主、次分明,浑然一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