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能车队里的大神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17799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着台下唏嘘的欢呼声和“又是信息科大!”的感叹声,信息科大的捷能宝贝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至此,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捷能车队从2008年参赛以来,先后六次在大赛中获奖,获得过大赛所设全部奖项。四次蝉联“最佳技术奖”(此奖项本次比赛取消)、一次折桂“最佳节能奖”、一次斩获“最佳设计奖”,本次首获“最吸引眼球奖”。
  蓝奇葩的神奇耳朵
  机械1003班的蓝文超是捷能车队的第三任队长,也是目前捷能宝贝中最年长的队员,大家戏称蓝是捷能的“奇葩”。正在读大四的蓝说:“老师,可以毫不保留地说,到目前为止,大学的课余时间我全部给了节能车,发动机的声音就像音乐。无法简单地用喜欢两字形容。”
  卸任队长职务后,蓝文超专攻发动机组的工作,致力于发动机的改造设计、创新与研究,本次参赛采用的可变排气回压的研究就是蓝奇葩的创意,极大地提高了发动机的稳定性,为赢得比赛贡献了有力的技术力量。
  提起捷能车队,蓝奇葩一改平日腼腆的形象,滔滔不绝,连比带划,一大堆专业名词脱口而出:气门间隙、点火正时、空燃比、压缩比、化油器、进气门、排气门、怠速……那份对车的深情,那份对发动机研究的执着,不言而喻。
  蓝奇葩微闭着眼睛回味发动机的声响:“老师,发动机的那种不同的声响仿佛就在耳边,真的不一样,一台调整到完美的发动机,它的声音就像是优美的乐曲声,听着心情都舒畅。但是当气门间隙有问题的话,发动机就会像得哮喘一样,上气不接下气。”
  此次比赛中,北京一所高校的节能车发动机出现问题,他们到处找人帮忙,均无所获,直到蓝奇葩出现,他像传说中的神医一样,眉头紧锁,表情严肃地听着发动机的声音,检查发动机状态,最后当机立断:是发动机气门间隙的问题。病源找到,经过数次调整试车,发动机神奇般地康复,他们的车队顺利地参加了比赛。
  为什么一下子就能听出问题呢?练就了一副这样的耳朵,蓝奇葩付出了什么?
  “没有什么,就是多摆弄几次罢了。” 蓝奇葩轻松地回答,疏不知,从2011年到2013年三辆节能车,每一辆车调试的次数他自己也数不清了,上千次的琢磨,铸造蓝奇葩今天神奇的耳朵!
  捷能的主心骨
  作为捷能车队的现任队长,车辆1102班的孙凤涛无疑是本次捷能大赛“橄榄枝”号节能车的总导演。这个高高大大的帅气男孩,拥有车辆专业男孩的典型特征:爱车,极度爱车,想自己造车,造一辆好车,造一辆更好的车。“车辆人”永无止境的追求,带来不断的技术进步和更多的安全,更好的性能,更舒服的感受!这是捷能宝贝孙大导不懈的追求!
  “比赛完了终于可以静下心轻松轻松了吧?”笔者试探性地问。“不,老师,这辆车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的,简化车架结构、优化二级传动、减轻发动机重量、提高发动机稳定性、改良润滑系统……总之,得造一辆更好的。”孙大导笑呵呵的。车队的车架组、发动机组、转向组、传动组、电工组、宣传组等情况如何,人员特征,孙导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为了准备今年的比赛,孙大导直接把“家”安在了实验室,整个暑假他没有回老家,拎着一张毛毯窝在实验室。就是这样,赛车还遭遇了意外的“创伤”。
  10月6日,“橄榄枝号”节能车做赛前最后的演练,原本和物流约定,10月15日之前车辆必须打包发送至广州。6日下午,节能车做最后的试驾,试驾结束立即发送。可是新培养的赛车手万分意外地把车结结实实地撞在学校操场升国旗的台子上,车辆几乎变形,新喷的油漆,扭曲的车身设计瞬间颠覆了大家的视线。怎么办?所有的捷能宝贝几乎崩溃,一年的辛劳付诸东流,大家几乎是屏住呼吸一般,眼巴巴地看着孙大导!
  孙大导果断下令:全力以赴修车!谁都不得告诉带队老师!整整10天,孙大导日日夜夜在实验室忙碌,修补加固车壳,替换前轮轮轴,前轮转向角度调整,无数次的再次调试……直到“橄榄枝号”恢复成原来的模样。
  今天,如果不仔细看“橄榄枝”车内的情况,你肯定不知道曾发生过这样的故事。
  喉舌史斌
  捷能车队把宣传组史斌视为车队响亮的“喉舌”,没有响亮的“喉舌”就没有捷能车队的骄傲的知名度。
  很多人以为宣传首先要有专业背景,作为爱车人,工业工程专业出身的史斌比专业背景出身的人做的更好!
  为提高捷能车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史斌负责车队对内和对外的宣传工作。对外,车队的微博、人人网更新,史斌视为每天必做的工作。对内,各种宣传资料、宣传手册、注意事项,史斌总是想尽千方百计把车队宣传给更多的同学。
  每年参赛,均需要向组织方提供技术宣传手册、画册,作为评判们参考的依据。史斌对设计方案做了十几次的修改,每一次修改,就是对整个节能车的重新认识和再次评估,“一定要让参赛的评委们,更多的同仁们了解我们的车的优势、性能和魅力所在,一定要让捷能宝贝们的思想凝练在这份小小的宣传册上。”几经历练,如今非科班出身的史斌甚至比本专业的学生更了解车。
  有一次接到一个紧急的任务,需要播放捷能车队的宣传片,一天的准备时间。就是在这一天,不善言辞的史斌学会了与不同的人去沟通,邀请喜欢摄像的同学帮助来拍摄照片,借用懂播音的同学完成播音,又和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一起研究视频材料,最后,5分钟的宣传片完美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爱吵架的周大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捷能车队的周建波基本和每一位车队骨干都狠狠地吵过架。大四的周建波也是典型的爱车人,只是他的对节能车的爱来的比其他队员更加奇特。
  周大嘴声音亮亮的,总是一副严谨认真的模样。捷能宝贝一致认为,周大嘴的脑子和别人不一样,他总是能看出别人设计上的纰漏,因为他有各种各样的缘由和你吵架,认认真真地吵架,四目相对,气势磅礴,甚至狂风横生,天翻地覆。有些人气极了,大喊着:周大嘴,你吹毛求疵,你故意找茬!周大嘴也会近乎跳着大喊:不找出问题,还是捷能的人吗?
  事后,大家总结每次吵架后,节能车的技术会改良,周大嘴无比犀利般地正确着。
  曾经孙凤涛利用一周的时间,设计出后轴离合,在模拟实验中周大嘴坚持认为孙队长在驱动带传输方向的设计中有问题。孙队长好歹也是个队长啊,一个星期的作品一下子就被周大嘴推翻。没有办法,两个家伙夜里偷偷溜出宿舍,跑到实验室研究车轮的转动方向,最后孙队长确实错了。
  大多数捷能宝贝们一直认为,节能车的关键点在于技术的领先,对于驾驶员的靠背大家从未想过太多,即便坐着是难受,可是就几分钟的比赛而已,坚持一下就行了。包括赛车手,也是这样认为。周大嘴不行:任何车都要考虑驾驶者的感受,为什么不想法设计的舒适一点呢?这是理念问题!一番争执后,周大嘴用一个晚上的时间,打造了大家称之为“豪华舒适”的节能车靠背。
  责任编辑:刁雅琴
其他文献
法拉奇在她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其实原文名为《采访历史》)的前言中,她感叹:“啊,要是有谁用录音机采访过他(耶稣),记录下他的声音、思想和语言就好了!啊,要是有人把圣女贞德在审讯中和在被烧死前的话速记下来就好了!啊,如果有人带着摄影机采访过克伦威尔和拿破仑就好了。”  法拉奇的野心太大,她总是想采访最伟大的人物。在《风云人物采访记》收录的27个人物中,绝大部分是政治家——总统、总理、国王、皇帝、总
本来采访李永新是想让他讲讲成功之后做的事,  因为他在四川北川县做了一家社会性企业——一个茶场,  所有的利润都返回茶场继续经营,也就是说永远不挣钱。  但永新断然拒绝了:  “千万别这样说,我们才哪跟哪呀,跟世界500强相比,  我们也就是微小企业。远远谈不上成功。”  年收入规模不小,而且还在高速增长,  遍布全国几百个分校,几乎覆盖各个地市,  10来年永新把公务员考试辅导做到这样大的规模,
2015年7月21日,万众创业场“创新潮”开业典礼暨大学生创业季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多家互联网、新媒体以及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公司创始人、知名天使投资人和创新创业项目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创业导师指导、创新项目分享以及跨界对话等为创业者带来思想的启迪。  周哲:提一个问题,然后试错  周哲  技德科技CEO,从谷歌到投资到创业,技术派创业者的反思。  很多时候创业者有自己的理想是对的,但是怎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个钱学森之问激起诸多思考。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的高校制订的学生学习量太重,即学分要求太多。这是卢晓东老师的回答。卢老师是教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曾任元培学院副院长,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工作20年。他认为,过高的学习量会将学生拉入范式陷阱,制约创造力发展。本科教育存在适度学习量,适度学习量应当在130~140学分之间。他还呼吁
论﹁故宫的男女厕所坑位比例,应该设定到多少合适?﹂  论﹁学校图书馆占座问题,用什么东西占座具有合理性?﹂  论﹁食堂的饭菜窗口,应该同时开几个才是最合理的?﹂  别闹!这不是小儿科的逗闷子,这是正儿八经的经管硕士论文题目!  《论中俄贸易》的产生和倒下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提到毕业论文,不仅仅是学生脑袋疼,其实导师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当你面对无数学生提交的《我国×××》《经济危机下全球
走进延安大学的校园,校园里最有标志性的建筑就是依山而建的那一排又一排的窑洞了,路遥文学馆正坐落于第一排窑洞的右手边。第一次知道路遥是什么时候,已经记不太清了。家里放了很多关于路遥的书、路遥的研究资料,还有根据路遥的小说所改编的漫画,闲来无事的时候随手翻一翻、看一看,逐渐被吸引,就再也没有放下。  因为《人生》《平凡的世界》,路遥这个名字从黄土高原传向了全国,为广大的读者朋友们所熟知,从1980年代
幸遇木心  我翻译木心的作品,好几次请他比较详细地写一下简历,结果都是几个星期过去了,给他打电话,他说没写,我问为什么,他说,这像写检查一样。他不肯写。  1981年,我去了纽约,在联合国做译员,认识了几个台湾的知识分子,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郭松棻。郭松棻是1970年代保钓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台湾左翼知识分子的代表,博学多识。到了国外以后我发现自己的人文知识非常欠缺。阅读量不够是一方面,知识结构也不
还记得高中时,我常和几个好哥们抱怨,愤青一般讨论中国教育制度的种种缺陷,定下了豪言壮语的约定:“等我们出人头地了,万万要解救万千学子于高考的苦海。”大有“苟富贵,勿相忘”的豪迈。几年过去了,那愤慨的无奈和约定依旧历历在目,几个人却各奔前程,再未相见。     自从上了大学,我对高考的关注就日渐消弭了。   前阵子,我和几位书友谈及此事,惊讶地发现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只不过处理的方式不同,有的人不
直播间里的海阳很“癫狂”,经常一人分饰多角,模仿马三立、赵本山、周星驰、小沈阳等,以幽默讽刺的脱口秀呈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生活场景。  2012年,他获得“金话筒”奖,这是国内播音界最高奖项。  他还是获此奖的首位喜剧脱口秀主持人。  “哥们儿心态好极了!”这是海阳的口头语,也是深深体味过生活的苦涩、艰难,一夜长大的少年乐观面对生活的真实写照。  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不会有深切的痛苦,他会用断断续续的
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取决于大学里能否找到真正的兴趣。  1991年,我考上中国刑警学院。在中学,我的梦想是当一辈子警察。在我的心目中,警察维护正义,太帅了。上了刑警学院刑侦系,我就认为自己的一生将是锄强扶弱的神探。然而,毕业后当了五年刑警,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当警察,我只是理论上的刑警学院好学生,现实中的警察与我的个性不相符。面对职业与个性间的冲突,我也曾尝试过其他警察岗位,却仍旧发现我更偏爱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