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玉米是长治县传统的优势作物之一,在全县农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无公害玉米产业,壮大玉米加工业是提高长治县无公害玉米产品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农村增效、农业增值、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无公害玉米 产业化 可行性及探索
玉米作为长治县传统的优势作物,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玉米生产相对过剩,出现了玉米产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农业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完善,这种现象还将继续加剧。因此,加快发展无公害玉米及其加工产业,迅速提高以玉米为主的农业经济竞争力迫在眉睫,是长治县发展无公害玉米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发展无公害玉米和壮大玉米加工业是提高长治县玉米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根本出路 。
一、发展无公害玉米产业的优势
长治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属半湿润半干旱的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降雨量550~580mm,是山西省的相对富水区,且降雨集中在6~9月份,雨季来得早且雨热同季,与玉米拔节、抽雄、灌浆期需水高峰相吻合,能够获得高产,且较为稳定。近几年来,我省大部分地区连续干旱,秋粮大幅减产,甚至绝收,而长治县的玉米获得了持续稳定高产。同时由于长治县地处太行、太岳之间的山间盆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促进了玉米干物质转化和品质的提高。长治县生产的玉米不仅穗大、粒重、产量高,而且含油、含糖、含蛋白质高,品质优良。
由于适宜玉米生产的气候特征使长治县有着玉米生产和加工转化的传统。传统的磨粉养猪将玉米加工成淀粉出售,用剩下的杂料养猪。过去这种家庭作坊很常见,成为玉米转化的主要形式,使长治县成为生猪出栏大县。改革开放后玉米加工转化有了一些工业化的尝试。长治县紧靠长治市,同时自身工业也有相当的基础,使这些尝试已经初步取得成效,现已有高筋玉米粉、玉米珍珠糁、糠醛厂以及利用玉米芯发展无公害食用菌等效益较好的转化方式和企业,其中多数产品已得到绿色认证,为今后玉米加工转化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长治市政府大力推动农产品无公害化,支持农业产品加工转化和绿色认证,筹划建立全国最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农民树立了浓厚的绿色意识,能够自觉地按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规范要求去做,确实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无公害玉米。因此,长治县发展无公害玉米产业有浓厚的群众基础和增长经济后劲。
二、发展无公害玉米产业的迫切性
年来,我国玉米库存积压较多,由于无公害玉米特色玉米所占比例少,加工转化能力弱,造成我国玉米相对过剩,农民增产不增收。长治县玉米90%种植在丘陵山地,因地形因素致使这些地均为旱地,而且今后也不可能改为水地。利用玉米生育期内多雨的气候特点,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玉米是理想的选择。同时,大量的玉米库存说明长治县的玉米种植结构不合理,优势、特色、绿色玉米少。加工转化能力不足。随着我国加入WTO及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玉米生产成本高,普通玉米结构性过剩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将传统玉米生产优势转变为发展无公害玉米、特种玉米及玉米转化产业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三、发展无公害玉米产业的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总量已居世界首位,人均农产品占有量也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低下与人们日益丰富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农产品加工能力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农产品后加工程度仅为20~30%。膳食中加工制品的比例不足30%,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农业发展和应对入世的需要。作为我国主要农产品的玉米更是如此。在美国,一种玉米可变生出200余种产品,深加工比例达15~20%,而我国玉米加工只能开发出100种用途,深加工比例仅为9%,而这100种用途中真正开发成产品的仅占很小的比例,这说明我国玉米深加工的潜力很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更进一步提高,合理的膳食结构成为大中城市居民的时尚。营养丰富的粗粮进入餐桌的呼声渐高。但营养丰富还必须口感好才能真正大规模进入城市居民的餐桌。无公害玉米产业发展就是要通过玉米绿色种植、品种结构调整、玉米精加工、副产品加工转化,使玉米变成致富的商品。
四、无公害玉米产业化现状
长治县的玉米产量连续十余年一直持续稳定高产。全县种植面积2005年达到25.56万亩,总产量达10.69万吨,平均亩产418.31公斤。采用秸秆覆盖、施用农家肥的无公害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占种植面积的80%以上。同时,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形成了以绿色玉米及副产品直接或间接为原料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3个,并已具有了一定规模,占领了一定市场,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加工高筋玉米粉
北呈粮芸有限公司引进年产4000吨的玉米高筋粉自动生产线,加工生产高筋玉米粉,可就地消费3万亩绿色玉米基地原料,安排当地农村剩余劳力200人,增加总产值2400万元,创利税200万元,帮助农民增收20%。2001年已经获得绿色食品证书,产品销往省市各大超市。
2.加工玉米珍珠糁
振东五和牌农副产品有限公司,2000年已认证绿色系列产品3个,年产10万吨五和农副产品,包括五和牌小米、豆制牛排香干和珍珠玉米糁。该厂年需发展绿色玉米基地2万亩,生产绿色玉米1000万公斤,转化玉米糁400万公斤,每公斤珍珠糁4元,收入1600万元,增加总产值500~600万元,创利税100万元,安排就业人数200人。
3.糠醛制造厂
韩店糠醛厂年产化工原料糠醛1500吨,年消耗玉米芯1800吨,如按每亩产玉米500公斤,产玉米芯100~130公斤,这样,一年共需种植玉米1.5万亩才能满足供应。每吨糠醛卖3000~10000元,平均5000元,年收入600~700万元,可吸收当地劳动力140人,每个职工年增加收入5000元,创利税100万元。
4.无公害玉米及副产品发展绿色畜牧业
以玉米加工淀粉的下脚料发展养猪、养鸡业仍是传统作坊式,虽规模分散,但在全县仍有较大的转化能力。利用玉米秸秆和下脚料养牛、养羊也分散于农户中,规模小,效益不高。
5.利用玉米芯发展无公害食用菌业
长治县荫城镇桑梓村示范发展100亩香菇基地,用玉米芯作原料配置营养袋,按每亩用玉米芯5000公斤,生产香菇7500公斤,发展100亩需用50万公斤玉米芯,如全县发展2000亩,可就地转化玉米芯1000万公斤,即需种植玉米8.7万亩,将生产香菇1500万公斤,每公斤按2.4元计,总收入3600万元,除去总投资1800万元,净收入1800万元,平均每亩纯收入9000元,效益可观。
6.在特色玉米方面发展缓慢,高油玉米、甜玉米等可产生较好经济效益的特色玉米还未规模种植和开发。
五、发展无公害特色玉米产业的商品化思路及探索
1.结合长治市提出的发展建设全省最大、全国一流的绿色产品基地的目标,实现全县玉米种植全部绿色化,以保证玉米加工产品的绿色认证,消除进入市场的绿色壁垒。具体做法包括增施有机肥,限量、限品种使用化肥,大力推广秸秆覆盖技术,选用高产优势抗病虫品种,不使用高残留农药和选用生物种衣剂种子等等。
2.发展壮大现有优势企业,使优势企业变为龙头企业,带动全县玉米转化。政府要从资金、技术、政策上向市场前景较好的北呈粮芸有限公司、振东农副产品有限公司、韩店糠醛厂、荫城香菇基地等企业倾斜,把已有的高筋玉米粉、珍珠糁等产品做大做强,使它们真正成为长治县绿色玉米产业的龙头,实施连环带动,推动产业升级。
3.引进先进技术,利用玉米开发淀粉、淀粉糖、酒精、变性淀粉、调味剂、精炼玉米油、玉米蛋白粉等进百姓餐桌的膳食品。这些玉米深加工产品在吉林、河北一些地方已有成功经验,而且属国家鼓励企业,市场前景广阔。
4.促进“作坊”式的传统玉米转化业升级,发展以“过腹转化”为主的畜牧业,奶制品业。磨粉养猪传统的转化业虽在一定时期内对农民增收起到一定作用,但规模小,效益低,应从资金和政策上鼓励他们向大型化发展,并从单纯的养猪发展到养羊、养牛等,并由此演变为公司加农户的方式来发展奶制品、肉制品产业,扩大“过腹转化”品种单一的状况,带动其它相关产品发展,以延伸产业链,实现玉米的增产增收,是走农村可持续发展之路。
5.大力发展高油玉米、甜玉米等新特玉米种植和加工。短时期内改变玉米种植结构单一,结构性过剩的现状。
6.无公害玉米产业的发展壮大应由政府主导和农民自发及经济合作组织相结合,实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团化经营、系列化开放、社会化服务,引进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领域的高新技术,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关键技术改造传统的加工业、,使长治县无公害玉米生产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六、无公害玉米产业发展经济结论
搞好无公害玉米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是长治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必由之路,对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无公害玉米 产业化 可行性及探索
玉米作为长治县传统的优势作物,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玉米生产相对过剩,出现了玉米产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农业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完善,这种现象还将继续加剧。因此,加快发展无公害玉米及其加工产业,迅速提高以玉米为主的农业经济竞争力迫在眉睫,是长治县发展无公害玉米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发展无公害玉米和壮大玉米加工业是提高长治县玉米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根本出路 。
一、发展无公害玉米产业的优势
长治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属半湿润半干旱的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降雨量550~580mm,是山西省的相对富水区,且降雨集中在6~9月份,雨季来得早且雨热同季,与玉米拔节、抽雄、灌浆期需水高峰相吻合,能够获得高产,且较为稳定。近几年来,我省大部分地区连续干旱,秋粮大幅减产,甚至绝收,而长治县的玉米获得了持续稳定高产。同时由于长治县地处太行、太岳之间的山间盆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促进了玉米干物质转化和品质的提高。长治县生产的玉米不仅穗大、粒重、产量高,而且含油、含糖、含蛋白质高,品质优良。
由于适宜玉米生产的气候特征使长治县有着玉米生产和加工转化的传统。传统的磨粉养猪将玉米加工成淀粉出售,用剩下的杂料养猪。过去这种家庭作坊很常见,成为玉米转化的主要形式,使长治县成为生猪出栏大县。改革开放后玉米加工转化有了一些工业化的尝试。长治县紧靠长治市,同时自身工业也有相当的基础,使这些尝试已经初步取得成效,现已有高筋玉米粉、玉米珍珠糁、糠醛厂以及利用玉米芯发展无公害食用菌等效益较好的转化方式和企业,其中多数产品已得到绿色认证,为今后玉米加工转化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长治市政府大力推动农产品无公害化,支持农业产品加工转化和绿色认证,筹划建立全国最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农民树立了浓厚的绿色意识,能够自觉地按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规范要求去做,确实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无公害玉米。因此,长治县发展无公害玉米产业有浓厚的群众基础和增长经济后劲。
二、发展无公害玉米产业的迫切性
年来,我国玉米库存积压较多,由于无公害玉米特色玉米所占比例少,加工转化能力弱,造成我国玉米相对过剩,农民增产不增收。长治县玉米90%种植在丘陵山地,因地形因素致使这些地均为旱地,而且今后也不可能改为水地。利用玉米生育期内多雨的气候特点,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玉米是理想的选择。同时,大量的玉米库存说明长治县的玉米种植结构不合理,优势、特色、绿色玉米少。加工转化能力不足。随着我国加入WTO及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玉米生产成本高,普通玉米结构性过剩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将传统玉米生产优势转变为发展无公害玉米、特种玉米及玉米转化产业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三、发展无公害玉米产业的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总量已居世界首位,人均农产品占有量也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低下与人们日益丰富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农产品加工能力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农产品后加工程度仅为20~30%。膳食中加工制品的比例不足30%,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农业发展和应对入世的需要。作为我国主要农产品的玉米更是如此。在美国,一种玉米可变生出200余种产品,深加工比例达15~20%,而我国玉米加工只能开发出100种用途,深加工比例仅为9%,而这100种用途中真正开发成产品的仅占很小的比例,这说明我国玉米深加工的潜力很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更进一步提高,合理的膳食结构成为大中城市居民的时尚。营养丰富的粗粮进入餐桌的呼声渐高。但营养丰富还必须口感好才能真正大规模进入城市居民的餐桌。无公害玉米产业发展就是要通过玉米绿色种植、品种结构调整、玉米精加工、副产品加工转化,使玉米变成致富的商品。
四、无公害玉米产业化现状
长治县的玉米产量连续十余年一直持续稳定高产。全县种植面积2005年达到25.56万亩,总产量达10.69万吨,平均亩产418.31公斤。采用秸秆覆盖、施用农家肥的无公害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占种植面积的80%以上。同时,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形成了以绿色玉米及副产品直接或间接为原料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3个,并已具有了一定规模,占领了一定市场,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加工高筋玉米粉
北呈粮芸有限公司引进年产4000吨的玉米高筋粉自动生产线,加工生产高筋玉米粉,可就地消费3万亩绿色玉米基地原料,安排当地农村剩余劳力200人,增加总产值2400万元,创利税200万元,帮助农民增收20%。2001年已经获得绿色食品证书,产品销往省市各大超市。
2.加工玉米珍珠糁
振东五和牌农副产品有限公司,2000年已认证绿色系列产品3个,年产10万吨五和农副产品,包括五和牌小米、豆制牛排香干和珍珠玉米糁。该厂年需发展绿色玉米基地2万亩,生产绿色玉米1000万公斤,转化玉米糁400万公斤,每公斤珍珠糁4元,收入1600万元,增加总产值500~600万元,创利税100万元,安排就业人数200人。
3.糠醛制造厂
韩店糠醛厂年产化工原料糠醛1500吨,年消耗玉米芯1800吨,如按每亩产玉米500公斤,产玉米芯100~130公斤,这样,一年共需种植玉米1.5万亩才能满足供应。每吨糠醛卖3000~10000元,平均5000元,年收入600~700万元,可吸收当地劳动力140人,每个职工年增加收入5000元,创利税100万元。
4.无公害玉米及副产品发展绿色畜牧业
以玉米加工淀粉的下脚料发展养猪、养鸡业仍是传统作坊式,虽规模分散,但在全县仍有较大的转化能力。利用玉米秸秆和下脚料养牛、养羊也分散于农户中,规模小,效益不高。
5.利用玉米芯发展无公害食用菌业
长治县荫城镇桑梓村示范发展100亩香菇基地,用玉米芯作原料配置营养袋,按每亩用玉米芯5000公斤,生产香菇7500公斤,发展100亩需用50万公斤玉米芯,如全县发展2000亩,可就地转化玉米芯1000万公斤,即需种植玉米8.7万亩,将生产香菇1500万公斤,每公斤按2.4元计,总收入3600万元,除去总投资1800万元,净收入1800万元,平均每亩纯收入9000元,效益可观。
6.在特色玉米方面发展缓慢,高油玉米、甜玉米等可产生较好经济效益的特色玉米还未规模种植和开发。
五、发展无公害特色玉米产业的商品化思路及探索
1.结合长治市提出的发展建设全省最大、全国一流的绿色产品基地的目标,实现全县玉米种植全部绿色化,以保证玉米加工产品的绿色认证,消除进入市场的绿色壁垒。具体做法包括增施有机肥,限量、限品种使用化肥,大力推广秸秆覆盖技术,选用高产优势抗病虫品种,不使用高残留农药和选用生物种衣剂种子等等。
2.发展壮大现有优势企业,使优势企业变为龙头企业,带动全县玉米转化。政府要从资金、技术、政策上向市场前景较好的北呈粮芸有限公司、振东农副产品有限公司、韩店糠醛厂、荫城香菇基地等企业倾斜,把已有的高筋玉米粉、珍珠糁等产品做大做强,使它们真正成为长治县绿色玉米产业的龙头,实施连环带动,推动产业升级。
3.引进先进技术,利用玉米开发淀粉、淀粉糖、酒精、变性淀粉、调味剂、精炼玉米油、玉米蛋白粉等进百姓餐桌的膳食品。这些玉米深加工产品在吉林、河北一些地方已有成功经验,而且属国家鼓励企业,市场前景广阔。
4.促进“作坊”式的传统玉米转化业升级,发展以“过腹转化”为主的畜牧业,奶制品业。磨粉养猪传统的转化业虽在一定时期内对农民增收起到一定作用,但规模小,效益低,应从资金和政策上鼓励他们向大型化发展,并从单纯的养猪发展到养羊、养牛等,并由此演变为公司加农户的方式来发展奶制品、肉制品产业,扩大“过腹转化”品种单一的状况,带动其它相关产品发展,以延伸产业链,实现玉米的增产增收,是走农村可持续发展之路。
5.大力发展高油玉米、甜玉米等新特玉米种植和加工。短时期内改变玉米种植结构单一,结构性过剩的现状。
6.无公害玉米产业的发展壮大应由政府主导和农民自发及经济合作组织相结合,实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团化经营、系列化开放、社会化服务,引进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领域的高新技术,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关键技术改造传统的加工业、,使长治县无公害玉米生产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六、无公害玉米产业发展经济结论
搞好无公害玉米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是长治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必由之路,对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