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红色文化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olution_j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新时期下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立足语文课堂,挖掘教材中的“红色因子”,有效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渗透不失为一种重要途径。但为了避免将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本文以《沁园春·雪》教学为例,探析在诗歌阅读中如何有效渗透“红色文化”。
  一、知人论世,感受“红色”意味
  新的阅读理念认为,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从阅读的基本规律看,这种多元主要体现为三个层次:一是文本的作者意义(主观意义),二是文本的社会意义(历史意义),三是文本的读者意义(个性意义)。诗歌是诗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自身特定处境之下的情感外露,离不开文本的作者意义和社会意义。因此,阅读诗歌要注重诗歌本身的写作意义和社会意义,知人论世,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才能是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才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沁园春·雪》入编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革命战争、红军长征等历史只在小学生活中有一些肤浅的了解和认识,但他们并不能深切体会到当时环境的恶劣,更不能感受到诗人在那种环境和背景下的内心情怀。因此,教学中要首先向学生介绍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去揣摩诗人的创作意图。教材在文本标题下面标注“1936年2月”,这仅仅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对学生解读文本并没有什么帮助。我们可以借助辅助资料来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特有的情怀:1936年1月底,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党中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加快了准备渡过黄河东征的战备步伐。同年2月初,毛泽东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这时恰好下了一场大雪,于是他即兴创作了这首诗──《沁园春·雪》。而这首诗在1945年重庆谈判时才被公开传抄,它以宏伟的意境、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博大的胸怀赢得了世人的推崇,令国民党非常震惊,有诗赞:“主席弘词一首,抵过百万大军;大军征服敌人,弘词赢得民心。”学生有了对这些背景资料的了解,一方面初步感受到文本的“红色”意味,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豪迈气概,一方面又认识到这首诗的历史意义、“红色”价值,为进一步感知诗歌思想内容、把握诗歌深刻主旨奠定了丰厚的情感基础。
  二、口诵心惟,品味“红色”意趣
  诗词一般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仄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具有悦耳的音乐美。“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朱子云:‘讽咏以倡之,涵濡以体之。’真得读诗趣味。”《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学习诗歌,离不开诵读,口诵心惟,方能品味出诗歌本身的意趣。
  “口诵”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正字音、读懂意思以至熟读成诵,更要注重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韵律节奏的和谐优美。“心惟”就是要求学生“沉浸醲郁,含英咀华”(韩愈语),能够联系作者思想、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融入其情感世界,忘却自我,融入诗境,富有感情地诵读。正如著名特级教师赵谦翔所说:“以心惟投入诗境,是为了感知诗歌的意趣(情趣和理趣)。”《沁园春·雪》“整首词多用四字短句,使句式简洁明了,节奏轻快”,最适宜引导学生诵读,这一点著名特级教师张国生先生在教学中发挥到了极致,他通过投影显示指导学生分角色诵读:
  女领:沁园春·雪 / 男领: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齐: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高昂)/ 女:望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男: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慢)/ 女: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男: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慢)/ 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惜秦皇汉武,↘(低沉)略输文采;(慢)/ 女: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慢)/ 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齐: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领:俱往矣——,(慢,拉长)/ 齐: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高昂,坚定)数风流人物——,还 看 今 朝!(一字一顿)
  学生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容,通过抑扬顿挫、充满情感的诵读,感受到诗歌文本的韵律美、节奏美,在愉悦的审美诵读中进一步体悟到诗人胸中燃烧着的“红色”激情、澎湃着的“红色”憧憬,自然而然地品味着、享受着诗歌语言符号下蕴含着的“红色”意趣。
  三、咬文嚼字,赏读“红色”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构成诗歌的基本单位,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复合体,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诗歌中许多意象都承载着诗人特定的情趣,如:杨柳——惜别,大雁——思乡,浮云——远游等等。阅读诗歌,准确抓住意象,在咬文嚼字中品味意象,赏玩意象,不仅能在语言赏析中理解诗句的意思,而且能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思想情趣,领略整首诗的语言魅力和艺术魅力。
  语文特级教师王君曾经说过:“体悟语言和灵活运用语言都得从咬文嚼字中来。不‘咬’不‘嚼’,语言的味道就出不来,语文的魅力也出不来。”诗歌最讲究语言的凝练,更需要读者深入文本去“咬”,去“嚼”,这样,方能体悟出诗歌语言的魅力。咬文嚼字是语文寻美的必经之路,但要真正入味,教师还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的深处,去感知文字的温度。《沁园春·雪》意象丰富,语言凝练,很值得学生去“咬”,去“嚼”。例如赏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句中基于“山”“原”两个意象,还延伸出“银蛇”“蜡像”“天公”等意象,这本身就让学生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不仅如此,原本不动的“山”怎么会“舞”起来了?“原”怎么会“驰”起来了?怎么还“欲与天公试比高”?学生们经过细细品味、反复咀嚼,发现这里不仅赋予了诗中所描绘的“山”“原”雪景的动态美,更能让读者感受到这“山”、这“原”在诗人激荡起伏的胸中充满了生命的律动,这一切都是诗人生命内在情感的外溢,随之喷薄而出的是一种“红色”的愿景和冲动。   四、披文入情,探析“红色”意境
  “意”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从美学角度看,诗歌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与“理”,诗歌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意境”就是情理形神的有机融合、合理统一,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探析、体味诗歌的意境是诗歌阅读中真正实现读者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重要途径,而在诗歌阅读中探析、体味意境,深刻领悟作者情感,就不能架空分析,必须披文入情,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来实现。
  《文心雕龙》曰:“披文以入情,如沿波以讨源。”古诗文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对语言文字溯源性的解读,唤醒语言的生命活力,进而踏入深奥的文化殿堂。又如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所说:“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他们都强调了在文本阅读中读者只有“披文”方可“入情”,方可“入境”“探境”“悟境”。《沁园春·雪》的上阕展示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生活图景,意象丰富:长城、大河(黄河)、山、原、红装、素裹。教学中,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些意象的表面进行分析,感受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可以说是完全游离于诗歌文本的“意境”之外。学生通过阅读辅助资料发现,毛泽东创作这首词时所在的袁家沟,距离黄河尚有半天的路程。作者为什么将本来根本看不见的“长城”“大河(黄河)”等景象展现在诗歌文本之中?这个问题让七年级的学生独立思考确实有些难度。我们知道,读者鉴赏诗歌是一个透过意象来进入意境以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过程。为此,我们引导学生还原作者的创作情境进行审美探究,不难发现如果作者只写当时的雪景,无非是白茫茫的一片,相反也许还会带给读者一种萧瑟、凄凉之感,毫无美感可言;因此,作者只有借助想象虚拟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实现意境的空间延伸。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展开意象品析和意境想象,很自然地体悟到作者实际上是通过自己视觉的延伸来达到视野的开阔(“长城内外”“大河上下”),从而表现了自己胸襟的开阔、精神的开阔。下文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意象同样是作者为了寄予自己的情感而想象虚拟出来的,充满生命的跃动、愿景的美好,更洋溢着诗人宏图大展的冲动和豪情。学生在对诗歌文本的解读中,感受到“毛泽东笔下的雪也已经不单纯是自然界的雪,而是纯洁、博大胸襟的象征”,对诗歌“红色”意境的探析、体悟也就水到渠成。
  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红色文化”的策略多多,让我们以“文”为本,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贴近作者,欣赏品味语言本色、意象本真,探析体悟诗歌意趣、意境,在汲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获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操守。
  [本文系江苏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验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tzjks-yblx129。]
  章林,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泰州。
其他文献
编者按: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具有语文教育方面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仅此几家:北京师范大学(导师:郑国民/刘淼)、浙江大学(导师:刘正伟)、福建师范大学(导师:孙绍振/潘新和)、华东师范大学(导师:倪文锦)、上海师范大学(导师:陶本一/王荣生)、湖南师范大学(导师:周庆元)、山东师范大学(导师:曹明海),其中有的博士点由于导师退休或工作调动的原因已经或即将停止招生;这些学校总共培养的和正
在目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多数学生的作文过于浮华,内容不实,只是为了让文章看起来华丽而引用各种名言,没有考虑到其是否符合文章主旨;或是有部分学生在作文的写作中提出了一定的观点,但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撑,这导致学生的写作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影响了学生掌握语文知识,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来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中职语文
我独自在北京语言大学念书,倦时常常眼望西南方向:1760公里之外的重庆市梁平区,我永远的故乡。改革开放四十年,建国70年之际,它实现了华丽的蜕变。电话那头传来母亲爽朗的笑声:“快回家看看,智慧小镇都修到我们老家门口了。咱们梁平升级换代,在2020年要变成智能化城区啦。”  智慧城,聚宝盆  2016年12月底,国务院批准重庆梁平“撤县设区”,渝东北农业大县梁平一跃成为重庆市梁平区。全城欢呼,人人想
有人认为人教版八下课文《好嘴杨巴》中杨巴的“好嘴”好在说话很妥当,做事有分寸。①笔者以为杨巴与李中堂谈话,不只是“说话”而已,其实是一次高品质的沟通。杨巴善于灵活变通,值得赞美。  所谓“外场照应”,应该是指杨巴做与顾客沟通的工作。从他化解李中堂甩落茶汤、众多官员吓懵事件看来,他实际上是把李中堂看作一个沟通对象,不过这个沟通对象的地位特别崇高、权力特别大(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是晚清重
北平,一个留有无尽沧桑岁月的古城,它并未随着历史的车轮而远去,而是以其特有的风姿呈现于中华大地,那一草一木一墙一院都有十足的京味。这些景物一旦纳入作家笔下,就不只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而是成为了作者情感的寄托,心灵的归属。屠格涅夫说:“在文学天才身上……自己的声音是最重要的。生動的、自己特有的声调,其他任何人都发不出的音调是最重要的。”因而面对同一景物,不同的人物,身份、经历、性格或心情不同,对景物的
“悦读”,顾名思义就是愉悦地读书,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沉醉其中,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入、创设或让学生自主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情境、意境和心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以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的
语感,是当下语文教学中的热门话题。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古代语文教学,就会发现虽然没有“语感”一词,但是培养语感,依靠感受语言去理解文章的做法却是一以贯之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习惯用语。这种重意会,重顿悟,不重逻辑思维、分析思维的语文意会观正是一种重视语感培养的表现,可以说古人是高度重视语感培养的。  新课改以来,在王尚文、洪镇涛等语文教育家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学生们的语言
《再别康桥》这首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一直困扰着一线的语文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很多老师探讨一番之后,若有所悟地感叹“还是让学生在朗诵中去体悟诗中的情致吧”。然而这只是隔靴搔痒、自欺欺人的教法。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涉及到对这首诗的正确理解,一切可行及有效的文本教学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文本解读之上。目前对《再别康桥》一诗情感的理解有两种倾向:一是过度泛化,如“依依不舍,离愁别绪”,须知这八个字几乎可以概
PIRLS即“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2001,将“阅读素养”(reading literacy)做了相关定义,在其评价的框架中包括四个理解过程。其清晰的框架为语文阅读提问的有效性的研究带来很大启示。  一、PIRLS阅读素养测试概况  PIRLS的英文全称是“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即“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
补白,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是文本解读永不枯竭的源泉。恰到好处地补白,往往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深层解读,实现阅读教学的动态生成,让文本解读精彩无限。对此,笔者自身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中引导学生多元补白略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推敲词句,揣摩语言,在情感凝聚处补白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本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