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要“头”“头”“是”“道”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qh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种“生命在场”的事业。关注生命的和谐成长是学校工作的重点。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因素鱼龙混杂,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育人任务在肩,国家的未来在期盼,对我们来说任重而道远。
  一、丰润源“头”——顶层设计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很多教育者都认同。但具体操作起来,对此却又摇摆不定。
  学校德育工作解决顶层设计的问题,才是最根本的問题。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在于确定好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使命、发展愿景和育人目标四个方面的内容,这都指向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更表明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包含结构性和整体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顶层设计是系统工程学术语”。有专家指出:“其在工程学中的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高层次上寻求问题解决之道”。这自然要求以关注“人”本身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层次性和各环节的综合性,对德育工作有方向的前瞻把握和系统的思考。
  学生在哪个年龄段要达到什么目标,不能一概而论,但必须有清晰而具体的设想。比如,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等应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应该有具体化的表述(尽管每个孩子有着不一样的个性特点),且有恰当地实施策略。
  没有顶层设计,学校德育工作就会呈现巨大的随意性,就会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一样,自然会误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二、铸好车“头”——师者榜样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身教重于言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个样子”……这些言论,无不道出了教师作为榜样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不注重自身建设,还乐于指手画脚,无法让学生信服。
  开展德育工作最重要的方法是教师做大做强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成长(某几方面的特长),为学生树立可供学习标杆;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一个可以仰望的身影。这会在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表率,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的最活生生的榜样。他希望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别人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别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他应当首先发展自身的这些优秀品质。”要求学生所做的事情,教师必须首先做在前面,且要做好。否则,学生没有可效仿的对象,他们会显得无所适从。一直要求学生读课外书,却始终是纸上谈兵。后来,班主任一有空,就在班级的图书角读书,然后在课前把读到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一天过去了,没变化;一个月过去了,没变化;两月过去了,有几个孩子在行动了……渐渐地,孩子们加入了读课外书的行列,班级呈现出了浓浓的读书氛围。之后,教师又把自己写的读书感受在班上的“学习园地”展出供大家学习。渐渐地学生又试着写读后感,两年下来,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里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它能时时刻刻地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解答“是”什么——德育的关键
  关于德育工作“为什么”,大家的回答可能都八九不离十。那么,德育工作“是”什么呢?恐怕我们很多人都能道出自己的答案,表面看,似乎这些都能往“德育”这框里装。事实上,这要么是将德育内容扩大化,让自己对工作无所适从,且疲于应付;要么就是降低德育目标,连起码的教育底线都没有了。
  我们总认为德育就是“品德课”。似乎上好了“品德课”,德育工作就开展到位了。这肯定是误解。除了品德课在德育工作还有许多更加隐性的课程。当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也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也不是“法制教育课”。
  德育是什么?德育是责任,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是师者用责任滋养责任的工作;德育是关爱,是源于心灵并直面心灵的工作;德育是细节,学生的品德、心灵的成长、习惯的养成、行为的良善,都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关注细节,德育工作才是最“真”的工作;德育是期望,给予学生希望,教育过程对他们充满希望,他们才会向着希望去努力,去前行,去成长;德育是养成,师者用自己的行动去打造一个有温度、有阳光、有水分、有沃土的良好环境,学生自会在其中慢慢地成长。
  四、德育载“道”——遵循规律
  德育一门科学。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是一直以来的追求,但其实效性彰显的前提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遵循学生成长的科学规律,不遵循学生品行提高、行为习惯养成等规律,我们可能会拔苗助长,也可能会贻误学生,甚至可能会残害学生。
  如,从“知、情、意、行”的内在联系中进行“知、情、意、行”教育。因为这四个方面往往协同作用,相互影响,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能有的学生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但缺乏爱憎的情感,就可能无法产生正确的行动,自然其道德意志便无法助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无视这个规律,我们的德育工作便是残缺不全的。
  我们一味地注重教师单边的教育活动,却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因为没有教师的教育和影响,自我教育难以有效地建立起来,更别说促成学生的成长;而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德育工作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们的教育最终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忽视这个规律,就极有可能是劳而无功。
  学生德育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小窗幽记》里说:“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教育是“慢”的艺术。学生的品行养成,是他们慢慢去体验,慢慢去认识,慢慢去形成的过程。而且很多时候,还具有反复性。我们要有信心、耐心和恒心,要持续地引导。相信他们能在不断地试误中得到属于自己的成长。
  学生的成长是先成“人”后才成“才”。学生的德育工作,永远是学校放在首位的工作,也肯定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工作,是永远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中的工作。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
其他文献
<正>近年来,素有足球王国之称的巴西,大胆进行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2016年,巴西政府推出了一项由巴西总统米歇尔·特梅尔签署的新的、更加弹性化的教育模式。此项新的教育模
<正>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有知识,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教学中才有灵气,而这些,唯有读书可以实现。为了突破阻碍教师
《国际教育新理念》;《大学的逻辑》;《教育为何是无用的》。
期刊
河南将加快推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到2018年,“双师型”教师(含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占专任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  “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作为职业教育大省,河南省今年投入近1亿元,依托35个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采取“学校 企业(行业)”的模式,将3472名职业院校教师送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培训
笔者所在学校现有三个校区,都位于城郊接合部。学校周边既是一个拥有巨大人流、车流、物流的商圈,又聚集着很多小作坊、食肆、出租屋。近年来,学校周边积聚了十几万外来人口,很多学生的家长都是新城市人,不少家长都是靠经商或出租房子为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学校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在行為规范、文明礼仪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学校提出了“以雅为根,以润为径,以品为果”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构建实施适合孩
数码显微网络互动实验室,把现代信息技术融进了高等教育的课堂。在师生共享清晰图像的同时,还有语音系统相互交流,存贮图像信息和通过网络系统实现图像和资讯的异地共享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