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内容 多形式 多感官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8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欣赏是幼儿形成美术素养的重要基础和载体。现在,多元性的社会文化和多样性的艺术为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教育呢?我园对幼儿美术欣赏内容的多样性、欣赏形式的多途径、幼儿欣赏过程的多感官参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欣赏内容多样化——美术欣赏教育的基础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欣赏的内容便不能对学生开展欣赏教育,因此欣赏内容是基础。幼儿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我们在给他们提供欣赏材料时要多样化,既要有形象性的作品,也要有抽象性的作品,还要有形象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作品。
  1.联系生活,给幼儿提供形象性的美术作品。换言之,就是给他们提供在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把握的作品。例如,在幼儿的童年生活中,往往把太阳当作自己的伙伴,因为他们常常在生活中感受到太阳的光和热,他们也往往把太阳涂成红色。所以,我们可以适时地引导他们欣赏与太阳相关的优秀艺术作品。这样就能迎合他们的欣赏特点,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鉴赏能力。
  2.启发想象,给幼儿提供抽象性的美术作品。是不是因为幼儿的年龄小,只要给他们欣赏形象的作品就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对形式因素的感知和把握具有很多的先天因素,如人天生具有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等形式美感因素的生理基础,及对某种色彩和形状的敏感和偏好等。所以,教师也要适当地给幼儿提供抽象性的美术作品。例如,可以在教学中开展“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的游戏。教学时,我出示美术作品《无题》,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并想一想像什么。有的说这是一个热气球;有的说像一顶奇怪的帽子;有的说是一个瓶子……可见,在这样的情境下,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虽然天真,但很浪漫,虽然稚嫩,但很现实。
  3.两者结合,给幼儿提供介于形象与抽象之间的作品。如,在欣赏《镜子里的我》时,我在欣赏区放置了四幅不同表情、不同动态的作品,让孩子们自己去感受和体验。孩子们看到这些作品时马上议论开了,“真好笑,这个小朋友鼓着嘴好像很生气。”“你看这个小朋友的头发竖起来了,是不是想打人?”“这些卷头发我也有,妈妈说我是自然卷。”……接着,我引导孩子们对四幅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孩子们的兴致非常高,仿佛从作品中看到了自己。
  二、欣赏形式多样化——美术欣赏教育的重点
  如果仅给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欣赏内容而没有好的欣赏形式,美术欣赏教育就像空中楼阁,显得十分空洞。欣赏形式的多样化,是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重点,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看画表演。幼儿天生爱表演,让他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根据内容进行动作表演,深受他们的喜爱。例如,在欣赏《拔萝卜》时,有的幼儿根据画的内容表演出拔得很轻松的样子,有的则表演出拔来拔去拔不动的动作……然后,我组织他们对同伴的表演进行评价,加深他们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以画编故事。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孩子在欣赏作品时,根据内容进行创编故事,并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同伴听。在欣赏绘画大师卢梭的《睡着的吉普赛姑娘》时,我启发引导孩子,鼓励他们根据画的内容进行讲故事比赛。他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能够把静态的画说成动态过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逼真,设想与内容相符的情节、角色。这样拓宽了孩子们欣赏的思路,加深了孩子们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3.依画创作。幼儿想象力丰富,具有天真的浪漫色彩,因此,让他们欣赏作品后进行依画创作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欣赏《大象的一家》后,我让孩子们说一说这幅画表现的内容,并说一说自己的感想。最后,我让孩子们以“我的家”为题进行即兴作画。这样既能让孩子们进行动手操作,又能培养创新思维,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了欣赏水平。
  三、感官参与多样化——美术欣赏教育的关键
  美术欣赏是不是只要让幼儿看看就行了呢?也就是说只要有人的视觉器官参与就可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器官通道,不同感觉通道对刺激的敏感性不一样,运用多通道从不同方面去认识和感知事物,会增强对事物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在让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时,要让他们感官参与多样化,这是美术欣赏教育的关键。接下来,笔者以欣赏徐悲鸿作品《奔马图》)为例,谈一谈如何调动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对绘画作品进行欣赏和体验。
  1.调动视觉器官。课始,教师出示《奔马图》,让孩子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引出欣赏的主题。为了化静为动,教师再给他们观看有关万马奔腾的录像,丰富欣赏素材。
  2.调动听觉器官。教师给《奔马图》配上音乐,比如《赛马》的音乐,让孩子们进行配乐欣赏。
  3.调动运动器官。在配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让孩子们模仿马快速奔跑,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马在奔跑中的运动感觉。
  4.最后,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将多通道参与审美的体验表达出来。让孩子们以“奔马”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再次运用多通道结合方式,重新审视绘画作品,获得更新的审美体验。这样,就能让孩子运用多通道参与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我曾多次统计,口算全对的人数并不很多,总有部分学生会错一二题,口算错误人数高达60%之多。更不容忽视的是,教师们都存在着认识上的错误,将“粗心”归为头号原因。错误的原因真的单纯是粗心吗?    一、学习习惯是主要因素    无可否认,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确实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1 思考不够周密,为了追求计算速度,他们做口算时不加仔细思考,急于抢答,信口开河,来一个一知半解。2 注意力分散,很多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能听懂、会说、会记、会拼写单词a blackboard.a bookcase,a classroom。  (2)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句型What’s in…?There’s a/There are some...  (3)熟悉歌曲In the classroom。  2.技能目标:使学生会使用There’s/There are...句型介绍自己所看到的东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传统的经典名篇。文章辞藻华丽、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显现着小兴安岭的魅力和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在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在读中感知美,在读中感悟美,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起他们对小兴安岭美的向往。    一、在读中感悟景象美    语文学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语文学习氛围。一节课的导入非常重
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的目光,深受学生的喜爱。当前虽然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別还很大,但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近几年加强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使得农村的信息技术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作为一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如何搞好这门课教学至关重要。这几年来,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我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体验语文情趣,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点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使小学语文教学突破“应试教学、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那么,如何让语文与生活“链接”起来呢?    一、营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这里的教学环境,主要指教室,也就
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所有的创新都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特别是在低段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不可忽视。    一、动情诵读,浮华汰尽显本色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如《望庐山瀑布》教学始,学生齐读课题时没有轻重缓急,教师巧妙点拨:“小朋友
“今天,我们要背诵的古诗题目是……”  ——“老师,我已经把这首诗背出来了!”  ——“老师,我也背出来了!”  临近放学时,家庭作业还没等我布置完毕,班上已有几个学生迫不及待地向我汇报他们古诗背诵的情况。听到学生这样的声音,令我欣喜不已,我为班上学生的努力学习感到高兴。这是半年多来学生背诵古诗所养成的良好习惯的最好的印证。回想起一年级下学期刚接触《古诗文》这本书时。我让学生每天回家背一首古诗,第
有人戏称,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正悄悄演变为“寄生教育”,虽然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六年,但我国小学教学仍被部分地异化为简单的社会规训:父母希望孩子听话服从,老师希望学生回答正确。在这样的教育生活里,受教育者逐渐习惯了用别人的眼睛替代自己的眼睛,让别人的大脑取代自己的大脑,把别人的思想当作了自己的思想。在这样的“寄生教育”中,孩子的思考力从何而来呢?  思考力是直达心智与头脑的思维过程,它不是没有灵魂的认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身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都在努力探索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怎样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此结合《圆的周长》的教学,谈谈我的做法和感想。  不同的教学设想是依靠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实施的。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决定了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不同作用和地位,又使学生成为不同的角色,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和情
前不久,我在市“百节好课”展评活动中,有幸听到了省音乐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执教的《神奇的打击乐》。这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无论是课的切入点、构思、结尾还是流程都非常新颖、完美!但是有一个细节在我的心里烙下深深地痕迹——这节课请所有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全部用食指“指”着学生。当时的评课者也忽略了这个细节,然而它却像一把隐形的刀刺痛我的心:也许这是无意识的动作、或者是习惯性动作,尽管“兰花指”很美,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