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读本的编写思考与实践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x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落实党和国家相关文件精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在中小学得到传承与弘扬,遵义市教育局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小学段)》(以下简称《读本》)。《读本》为在小学阶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编写,并着力解决小学学段传统文化教育读本缺乏;已有读本对遵义地方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应用不够;教学、评价操作难等瓶颈问题。《读本》编写体系较为科学合理,内容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及遵义地方传统文化选择编写,可读性较强。对《读本》的使用建议以“活动浸润式”为主,将学生的课内外学习以“层递式”活动进行设计,由浅入深地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感悟与体验。目前,《读本》在遵义地区推广实验性教学,反应良好。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读本;编写
   为落实党和国家相关文件精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得到传承与弘扬,遵义市教育局组织相关人员成立编写专家组,编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整套读本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进行编写,笔者有幸参与了该套读本小学学段的编纂工作。该套读本已由贵州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实验性教学效果良好。现将小学学段读本在编写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探索进行梳理,以供同行参考。
   一、为何编写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的根本,在中小学阶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认同民族文化,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党和国家近年来已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到战略发展的高度。教育部2014 年 3月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融入国民教育中。在此背景下,遵义市教育局于 2018 年 1 月开始组织《读本》编写具体工作任务。但编写组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当下在中小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面临诸多困难:1.没有专门校本读物或校本读物待改进(缺乏系统或高质量、可操作的读本);2.校本读物编写思路缺乏创新与特色,教学资源(特别是本地区、本民族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应用)开发、利用不够;3.传统文化教育保障机制有待改进(如何进课堂?如何考核评价?缺乏可操作具体方案……)。
   为解决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诸多瓶颈问题,构建传统文化“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编写小组将《读本》编写目标定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旨,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在这一核心目标下,又有分学段的子目标:小学低、中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二、怎样编写
   (一)体系的科学性
   一套好的读本离不开系统的规划、科学的设计。编写组在编写初期就讨论、确定了《读本》的编写体系与内容框架,即以儒家经典为主,兼顾黔北特色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精选了最具代表性的、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构成教材框架。其框架分布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读本》小学阶段共分两册,中段(3—4年级)、高段(5—6年级)各一册。《读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为好学篇、文字篇、自然篇、风物篇、养正篇、爱国篇、美德篇、起源篇、民俗篇、文学篇十个方面专题,每个专题由四篇课文组成。专题与课文内容相互呼应,并设计了“单元导语”“蒙学雅训”“读文明理”“融会贯通”等相关板块,以此呈现传统文化各领域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内容。如:“读文明理”尽量选取有代表性的家乡名人故事,“融会贯通”中的“认一认”栏目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渗透汉字文化,各册读本体系设计循序渐进,循环上升,将学生带入一个精彩纷呈的文化天地,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二)内容的可读性
   《读本》选编内容与呈现的方式皆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编写组从不同方面撷取了既有文化代表性又兼备趣味性的内容编入读本,以帮助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初体验”。
   1.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读本》中每一课的“融会贯通”板块中“认一认”栏目都会重点介绍一个与本课主题相关的汉字,让学生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直观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了解汉字造字及演变过程,感受中华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读本·中段·好学篇》专题《开卷有益》一课中“认一认”栏目,就选择了“益”字重点介绍。
   2.诵读浅近的古诗或儒家经典名句,获得初步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对小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合适载体。古诗词及儒家经典名句,特别是古代蒙学经典名句,言简而意深,朗朗上口,非常适合选编入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例如:《开卷有益》一课中的“蒙学雅训”板块就选编了中国古代蒙学经典《弟子规》中的名句“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并在“读一读”栏目中拓展阅读《三字经》《格言联璧》中关于古人论读书态度与方法的名句,让学生感受到古人对读书的重视,从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了解家乡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为突出地方传统文化因素,编者在选编每一课中的“讀文明理”栏目时,查阅大量地方文化文献,费尽心思选择既与本课文化主题相关,又体现遵义地方文化的地方名人故事或本土少数民族传说故事,这也成为整套读本最具特色的内容板块。在《读本》试用过程中,这些本土文化小故事颇受教师、学生喜欢,他们纷纷表示:没有想到自己的家乡在每个年代都有代表性人物,没想到自己的民族有这么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    例如:《读本·高段·爱国篇》专题中选择了四个地方名人故事:《抗战英雄柏宪章》《抗蒙卫国的冉氏兄弟》《黎庶昌冒死上<万言书>》《视死如归的申佑》,展现了不同时代地方名人中具有爱国精神的代表人物,有利于学生以地方先贤为榜样,从小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再如:《读本·高段·民俗篇》专题中选入《黄庭坚与务川大树茶》《一心为民的陈玉壂》《狮子桥的传说》《仡佬族“三月三”祭树节》四篇文章,展现了遵义地方自古相传的茶文化、蚕桑文化、建筑文化、民族节日文化等精彩内容。《读本·中段·自然篇》中编入了遵义本土民族仡佬族代代相传的传说故事《天与地》和《喊太阳》,让学生感受到世代居住在遵义的先辈们对自然界天地万物、日月星辰的朴素认识与尊崇敬畏。
   三、实施与评价
   (一)课时安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读本(小学学段)》在使用时,建议间周一课时,每学年安排18—20课时,建议一课内容分为两课时教学,每个单元建议教学8课时。中段读本3—4年级两年教学完成(共计需36—40课时),高段5—6年级两年教学完成(共计需36—40课时)。
   (二)课程評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读本(小学学段)》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遵循“兴趣为主,激励发展,提升素养”的原则,采取激励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知识与能力、素质相结合的课程考核体系。
   (三)教学建议
   因为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特殊性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殊性,《读本》教学建议以“活动浸润式”为主,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以“层递式”活动进行设计,由浅入深地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感悟与体验,同时可以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单元课时相整合,开展任务驱动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笔者以《读本·中段·好学篇》专题中的《开卷有益》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活动浸润式”教学设计:
   活动一:结合古礼话读书
   1.想一想:平时我们都是怎样学习的?
   2.多媒体课件播放“入学礼”图片或视频,介绍古代“入学礼仪”。
   3.课件出示“益”字甲骨文,讲解“益”字的字形演变及字义,由此引入课题:开卷有益。
   活动二:诵读经典论读书
   1.自由读“蒙学雅训”中的选句“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抽生读,男女生对读。
   3.学生结合注释及译文,自学、讨论。抽生汇报。
   4.拓展“融会贯通”中的古人关于读书的名句。
   5.从这些古人论读书的名言警句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活动三:听讲故事悟读书
   1.出示郑珍画像,简要讲述人物影响及故事背景。
   2.出示故事插图,教师讲“读文明理”中的故事《郑母耳环换图书》。
   3.如果你就是郑珍,听了母亲的话会怎么想?今后你又会怎样做呢?
   活动四:知行合一爱读书
   1.小组交流好的读书方法。
   2.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读书计划,并落实。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建立科学、规范、有序的地方课程开发、管理机制,有利于增强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衔接与联系。实践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读本(小学学段)》的编写与推广使用工作,可以培养少年儿童对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建立对家乡文化、进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有利于对祖国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2017-01-25.
   [2]林伦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潮汕文化读本》的编写理念与实践[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918(05):53-58.
   [3]遵义市教育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小学中段[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7:2-5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和新课改教学政策的不断落实推进,音乐作为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终于摆脱了长期处于小学教育体系边缘化地带的尴尬境遇,重新得到了应有的教学重视。本文将从目前小学音乐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秉持着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作用的原则,探讨在新时代建设小学音乐社团的重要性,并为小学音乐社团的建设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策略,丰富小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小学音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及素质教育不断的发展,小学体育教学不但要重视理论知识传授,也要科学合理渗透德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足球是体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足球教学具有较强的集体性和团体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培养小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使他们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提升。文章针对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足球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阐述。  关键词:立德树人;足球教学;
期刊
摘要:本文以京剧为例,从京剧的角色造型、唱腔特点、演唱技巧和表演动作四个方面,探究了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展开传统戏曲教学的策略,旨在通过探究,将传统戏曲与音乐课堂有效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感知传统戏曲的魅力,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传承传统戏曲,进而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传统戏曲;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京剧  《初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学科综合,也就是促进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以及音
期刊
【摘 要】诗歌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诗歌素养,增强文学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文学体裁,诗歌以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格式,情景如画的风彩受到了中学生的热爱。目前,中学生对诗歌学习状况属于一个全新的阶段,初中生最开始全面接触诗歌,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思考能力和研究精神,在具体的学习中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本文从学生诗歌学习的问题呈现进行探讨,提出了新课标下诗歌教学的改进举措,供语文教师参考
期刊
【摘 要】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思想内容上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更难能可贵的是,鲁迅在作品中也对自己思想的矛盾性进行了剖析,坚持奋战到底。《野草》的表现形式别开生面,并熔铸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对于中学生阅读而言,这是散文诗的一个优良范本,也是进一步理解鲁迅文学的有力补充。   【关键词】《野草》;思想内容;表现形式   1927年4月,鲁迅先生亲自编定散文诗集《野草》,7月间在上海
期刊
【摘 要】童话是小学生比较熟悉和喜爱的一种文体,也是小学习作中的重要练习文体,在童话习作教学中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认知童话文体特点,并逐层引导才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童话编写技巧。本文主要对童话编写逐层引导的案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童话编写;逐层引导;《我来编童话》   童话故事是孩子们童年的主要阅读内容,同时童话故事的编写也是小学习作中的重要文体。虽然孩子们都比较熟悉童话,但是在编写的过程中却存在很
期刊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有实效,就需要有机的与学校的所有课程融合,让所有课程都蕴含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并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密切结合,从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追求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提高教师素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又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学校课程;道德实践;教师素养   习主席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要理直气壮开好道德与法治课。同时要
期刊
【摘 要】在当前国家强调人才素质全面建设的社会背景下,关注德育工作在教育领域的深度落实,具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需要关注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明确自身所具有的引导职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和成长氛围,从而让其在健康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在具体的道德品质和素养方面有所提升。下面主要分析目前德育的具体组织现状,然后从立德树人的思想观念、课程体系、主题活动等多个方面进行合理优化,从
期刊
【摘 要】历经20年的发展,浙江省专业学位的规模已占据研究生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出口标准之一的学位论文因为容易量化、可操作性强而成为提高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浙江省从2017年开始正式启动了浙江省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尽管博士学位论文没有限制专业学位,但硕士部分却局限于学术型。随着专业学位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立涵盖多种类、多学科
期刊
【摘 要】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限于知识,更包含品格及能力的培养,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关系起到了微妙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而这一切,均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有效的沟通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走进学生,拆除师生间情感交流的障碍墙;若是在教育中缺乏沟通,师生双方则免不了在埋怨和苦恼中挣扎。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