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厂长上任记》与改革开放中的“模特儿”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e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0年过去了,今天重读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还是能真切地感受到时代转型期激荡的风云变幻。文学的笔,从“伤痕文学”中走出,向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浪潮走去。蒋子龙发时代之先声,创作了《乔厂长上任记》等一系列工业改革题材作品。他作为“改革文学”的开创者,在2018年12月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荣获“改革先锋”称号。
  《乔厂长上任记》作为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小说在1979年第7期《人民文学》刊发之后,获得了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它引起的讨论与争议迅速在社会中发酵扩散,震动着人民的心。他们期盼着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欢迎“乔厂长”上任,誓与“乔厂长”同行。“时间和数字是冷酷无情的,像两条鞭子,悬在我们的背上。”小说开篇引用厂长乔光朴的发言记录也如同一条鞭子,击打着百业待举,百废俱兴的中国。著名作家梁晓声曾评价,蒋子龙是以文学的方式替改革开放鸣锣开道。蒋子龙在采访中也表示,“如果说我对改革有什么贡献,无非就是在改革还没开始的时候,触动了这个陈旧的观念,就是趟地雷。”“‘春江水暖鸭先知’,‘乔厂长’其实就是在改革开放还没有形成社会风气之前的一只鸭子。”(蒋子龙《春江水暖鸭先知——关于〈乔厂长上任记〉的记忆》,《光明日报》2019年8月9日)
  作家与文学研究者就当立于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作者要反映的不仅仅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还应该证实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往往还没有真正被理解到的事情。作者手里的笔要透过生活的表面而深入到它的最深处,刻画社会和人们心理的变动,把社会的转变和动荡作为自己注意的中心,写出人和社会的发展,推动生活的前进。”(蒋子龙《关于〈乔厂长上任记〉的通讯》,《语文教学通讯》1980年01期)无论是1976年铁骨铮铮的“机电局长霍大道”坚忍病痛也要在暴雨中蹒跚前往岗位前线,还是1979年“电机厂长乔光朴”在烂摊子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走马上任,蒋子龙感受到时代气息的变化,为了支持国家改革,率先发声,在文学中上下求索解决之道。时代发展的浪潮席卷而来之前,就把信息传递给每一个读者:国家的发展与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促成国家的改革创新。
  现实同样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作者的想象力。人物来自现实,又被赋予理想,接二连三从现实生活中走入文学世界,经读者的阅读与社会的讨论,获得新生,从文学作品中走出,成为时代英雄,成为公众记忆。乔光朴,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极为重要的角色,象征着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迎难而上的干部形象,凝聚着时代雄健的精神风貌与改革魄力。他在小说中的登场,不仅立刻吸引了工业局长霍大道的目光,同样也吸引着读者的注意:
  这是一张有着矿石般颜色和猎人般粗犷特征的脸:石岸般突出的眉弓,饿虎般深藏的双睛;颧骨略高的双颊,肌厚肉重的阔脸。这一切简直就是力量的化身。他是机电局电器公司经理乔光朴。
  作者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个历经沧桑又极具男性气概的硬汉形象,坚毅的神情与摆弄香烟思索的姿态,成为他主动承担起电机厂改革艰难重任的铺垫。原本身处机电局电器公司经理之位,“上有局长,下有厂长,能进能退,可攻可守……这是许多老干部梦寐以求而又得不到手的‘美缺’”。可是早在1958年留苏归来就担任过电机厂长的乔光朴,经过了“文革”的苦难与妻子的惨死,在复出之后,依然怀揣着对工厂第一线的感情,以及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使命,还鼓舞起在干校劳动的老搭档石敢,重出江湖担任党委书记。乔光朴立下军令状,重回电机厂,带领着队伍冲上工业改革前线,决心完成国家计划。
  在乔光朴的改革队伍中,除了支持他们工作的局长霍大道、党委书记石敢,还有机电厂的副总工程师童贞、副厂长郗望北,以及原来厂里钦佩乔厂长的一批老工人。童贞作为这篇工业题材小说中重要的女性角色,无论是她的名字还是性格塑造都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童贞在留学苏联学习工程技术时与乔光朴相遇,便迷恋上这个“英风锐气、智深沉勇、精通业务”的男人,回国后来到乔光朴所在的重型电机厂工作,乔光朴感知到真挚的爱恋,心生动摇但止乎于礼。在电机厂当学徒工的外甥郗望北发现小姨童贞的感情,对乔光朴记恨在心。“文革”开始后,他成为造反派专打乔厂长,并无端扣上“道德败坏分子”的帽子。虽然流言与罪名并没有影响妻子对自己的信任,但自从妻子在1968年初无辜过世后,乔光朴出于悔恨,与童贞断交,过上“苦行僧”般的生活。“文革”结束后,郗望北成为“火箭”干部担任电机厂副厂长,童贞是工程师。乔厂长的复出与上任,接续了十年前的故事种种,他终于与苦心等候爱情的童贞结婚,并且在工作中以卓越的专业技术与领导能力正确引导了郗望北,使之成为同个阵营的得力帮手,开展工业改革计划。
  小说中,与乔厂长立场相左,给电机厂的改革工作造成最大阻碍的是“诡谲多诈,处理一切事情都把个人安全、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又“神通广大,是个孙悟空式的人物”的副厂长冀申。蒋子龙在《关于〈乔厂长上任记〉的作者自述》中提到,《乔厂长上任记》里的人物是自己跳到他脑子里的,都有现实中的“模特儿”,首先到他脑子里报到的就是冀申。他代表的那一类人“织成了一个庞大的蜘蛛网。这个网的线是用他们的权力、地位和个人欲望织成的。他们是这个网上的蜘蛛,在这个网上四通八达,往来自如,哪条线一动,他们立刻爬过去,把好处抓到手。这些人自己不干,还不许别人干,他们嫉贤护能,打击一切可能危害他们权利和地位的人。破坏国家的经济管理,利用一切权利来为自己服务”。蒋子龙抓住了在社会转型期宏阔时代背景下的典型人物,描摹出他们复杂的人性特点与人生选择,敢于刻画对改革形成阻力的种种人物以及背后集团。乔光朴被赋予理想,但依然是来源于现实的人,作者沒有“神化”他,并写出了他突出的优点与缺点,以及他工作生活中直面缺点,在改革过程中不断跟困难作斗争的过程。小说的开放性结尾,预示着改革之路艰难险阻、崎岖坎坷,乔厂长唱起京剧《铡美案》中包拯的唱词“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既意味着改革的决心,也指明好戏刚刚开始,前行路上还有大量的困难需要克服。
  1979年春,距离《机电局长的一天》的发表已经过去三年,曾经在文坛经历了风波“回归”工厂的蒋子龙,此时已经是天津重型机器厂锻压车间代理主任,“车间有五跨,三万多平方米的厂房,一千多名职工,相当于一个中型企业,但缺少一个独立的中型工厂的诸多自主经营权,千头万绪,哪儿都不对劲”。(蒋子龙《春江水暖鸭先知——关于〈乔厂长上任记〉的记忆》,《光明日报》2019年8月9日)蒋子龙的创作激情,正是源于他从1958年初中毕业就进入工厂当学徒,对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工厂生活的热爱。“工厂的历史和工厂的干部、工人,在我脑子里都是活的。”这位工人作家不仅以现实生活实践着“工业人生”的命题,还以文学的方式描画出生机勃勃的工业人物群像。面对《人民文学》编辑的再次约稿,蒋子龙从熟悉的工厂工作和生活现实出发,怀揣着“如果我当厂长会怎么做”的问题,用三天时间把几年来积压心头的思绪一股脑儿倾泻而出,完成了这篇为改革摇旗助威、鸣锣开道,给人民以信心力量,发时代先声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四匹神骏,一挂制胜的战车;四位学者,一部精神的历史。”这是我研读包广林先生的报告文学集《二十世纪中国蒙古族学者——李四光 梁漱溟 萧乾 艾思奇》(下简称《学者》)后产生的一句心语。  包广林先生,蒙古族,年逾古稀,学者作家,目光如炬,仁者风范。包广林先生为了表现“四位学者”,他多次进京采访传主的亲人、知情人,收集资料,钩沉历史。他在写作之前阅读量之大、阅读面之广,是不难想象的。他深入四位学者精神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心理学跻身其中。这不仅是对心理学学科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心理学工作者的巨大鼓舞。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中最能体现其社会科学属性的分支学科,无疑应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以及回应社会与时代的呼唤方面作出更大贡献。然而,面对我国社会心理学在学术阵营与社会实践中双重“失语”的现状,社会心理
“初心”是什么?中国的古圣先贤善于养心,追求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本真、美好、善良的纯净心地,如“赤字之心”“良知”“清心”。古往今来,孔子有“居之不倦,行之以忠”的守诚之道,包拯有“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养心箴言,毛泽东有“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少年豪情,周恩来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大志愿。当前,学者们从“初心”的历史向度、理论内涵、时代价值、实践逻辑等各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和探索。
说起谢朓的作品,人们常会想到他笔下清新秀丽的山水图景、深沉无奈的仕宦情结、圆美流转的诗歌韵律,但对他诗文中流露的丰收企盼,却鲜有关注。  谢朓(464—499年)字玄晖,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曾任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世称“谢宣城”“谢吏部”。又因与谢灵运同族,同擅山水诗,故世又称“小谢”。祖父谢述,任吴兴太守,祖母为《后汉书》作者范晔之姊;父亲谢纬,为散骑侍郎。世家大族的出身,使谢朓从
金词是中华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词风貌研究》从金词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梳理了金词的发展脉络,以全新的视角阐释了民族文化的碰撞、融合是金词生长的语境,提出了金词的艺术面貌是由汉族词人与少数民族词人多元一体共同开创的。金词是对北宋词的新变和突破,它开拓了词文学的规模,丰富了文体表达方式,具有了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品质。其视角、观点带来的学术价值,标志着当下金代文学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  金词之为金词,其独
每个古老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这些经典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根基。恩格斯说过,“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当下我们面对这些经典,不仅要通过阅读经典、解读历史,而且更要讲好中华民族的历史故事。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就是这样的一部经典,它既是编年体史书,也是通鉴体的开山之作。司马光及其编纂团队参考了三百多部典籍,用19年时间完成这部巨著,记述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
与其这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揭开一个被埋没数千年的传奇。  与其写一篇书评,不如重述这个霸气而又浪漫的故事。  1715年,沙皇宫廷正在为彼得大帝新诞生的王子举行庆典,负责乌拉尔地区矿藏开采的维赞和戴米朵夫向彼得大帝呈上了一份独特的贺礼。这批黄金制品,如果单从重量来估价的话,在当时大约与10万卢布等值,算得上是一笔巨富了。金器上装饰着雪豹、鹿、狮等动物纹,它们做工精湛、造型生动、充满张力。这种独特的艺
在当代文学中,王小波可能是最快进入经典化进程中的一个。这不仅在于他的作品与文学市场的强大亲和力,也在于他的死亡迅速被卷入了始于20世纪90年代、绵延至今的知识界左右之争。纪念王小波的文集里会聚了各路名家学者,后来的研究者们也非泛泛之辈。待台风势力愈减,学者们重新捡起王小波的小说,翻开《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红拂夜奔》,于是性的问题立刻成了头等大事,不过大多数皆是在“否定”的意义上谈性,即要
当男人收入过高,女人的安全感反而会降低,当男人收入没有女人高时,又会受到女人的“鄙视”。最近一则新闻很是轰动,“调查夫妻之间的收入比例相差多少为和谐?”记者随机采访20余人,其中七成都认为夫妻收入比为1.5:1,最有利于家庭和谐。  不知是从何时开始,我们总是习惯于用数字作为尺子进行测量,什么GPT,CPO等各种指数,就连幸福都被挂上了指数的标签。  黄金比例收入仅是一个数字,就一个幸福家庭而言,
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活跃于清初的颜李之学特色鲜明,独树一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虽然由于种种因素,颜李之学仅传承三代即走向衰落,但到了晚清和民国之时,因缘际会,却又呈现复兴之象,在学界、政界乃至社会上都掀起了不大不小的波澜,形成较广泛的时代影响。  对于颜李学派本身,特别是对于颜元、李塨二人的思想主张,学术界十分重视,已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论著,但对于颜李学在晚清、民国的复兴,却缺少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