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面向四化的转型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b158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委办学与供求失衡
  梳理学校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在40多年间,学校基本上都是部委办学。这是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下的一种产物。我国的“条块分割”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建国后长期存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存在对国民经济实行按部门即‘条条’和按地区即‘块块’管理而出现的状况”。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也存在着“条块分割”的特征,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学校由中央部委主办、主管还是由地方主办、主管。这不仅涉及学校的人、财、物权,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服务面向,涉及学校人才供给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之间的平衡。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计划经济的逐步解体,这一巨大的难题逐步被推到所有部委主办、主管的学校面前。因为学校的发展必然要求扩大招生规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增加经费投入,而部委作为行政机构,随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改革的推进,人才需求必然大幅度减少,而行政经费也面临着逐年递减的趋势。这就必然形成难以化解的矛盾。作为部委主办、主管的学校,黄河水利学校也面临着这一巨大的难题。而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这所老校在这一巨变之中并没有“老化”,而是反应敏锐,抓住转机,率先进行改革,转变办学机制,实现了良性发展。而转机出现在1989、1990年。
  一幅题词所带来的变革
  1989年1月,水利部副部长、黄委主任钮茂生视察学校,3月8日,钮茂生为学校题词“面向社会、按需办学,教书育人、服务四化”。
  这一题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启发学校,要从过去面向水利行业、面向治黄需要办学、培养人才转向面向社会、面向四化办学、培养人才。翻阅学校大事记发现,同年,学校就成立了由校长直接分管的科技培训部(简称科技办),负责科技管理,提出开办专业,制订招生计划,负责招生工作;制定了《黄河水利学校科技服务管理办法》。到1990年,学校在招生方面就出现巨大的变化。
  查看《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志》中的1950~2004年招生形式和生源分布表,可以发现,在1990年之前,学校基本上是采用统招统分的形式。但是从1990年开始,出现了统招、委培、定向、自费、走读、实践等多种形式。这说明学校原来仅仅面向治黄需要、水利需要培养人才的体制已经发生重大改变,学校已经遵照钮茂生副部长的指示面向整个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了。1991年,学校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利综合经营先进集体”。1992年5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记者文志等采写的专题通讯《根据治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专业设置,黄河水利学校培养大批治黄人才》,报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学校办学41年所取得的成绩及近几年教育改革情况。《职业技术教育》1998年第8期上也刊登了《主动适应、自觉服务、在开放办学的道路上探索前进》一文,并以《教绩斐然的黄河水利学校》为题,刊登学校彩色图片17幅,对学校的历史和现状作了全面介绍。1995年6月16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部摄制组来学校拍摄电视片《中国职教之路》,片中反映了学校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等情况(该片中专部分反映的学校是从全国3000多所中专中选出的24所有代表性的学校,黄河水利学校是唯一入选的水利学校)。此后,一直到1998年学校改建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发展的主线都可以说是面向四化的教育转型,而这一转型呈现逐步深化的趋势,并体现出鲜明的特征。
  按需培养,多元办学
  作为中央部委主管的“条条”院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黄河水利学校的人才培养围绕着既定的计划来进行,办学形式也相对单纯。转型之中的黄河水利学校,逐步确立了按需培养的方针,实施多元化办学,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也通过“创收”弥补了办学经费的不足,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发展后劲。
  当时,由于高等教育尚未大规模扩招,而干部人事制度与大中专学历教育联系紧密,各类专业技术岗位也有大量的人才需要,所以中专教育有着很大的需求。学校抓住这一机遇,在统招计划之外,根据沿黄各省、区(市)及下属地市,其他一些有特殊需求的省、区(市)的实际需要,利用学校的教育品牌,进行委培、定向、自费、走读等形式的招生培养,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过去的统招统分年代,黄校的学生招生极其严格,一个专业在一个省往往只有几个名额,大量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尽管向往黄校已久,但是由于名额限制却无缘就读黄校。而转型之后,由用人方提出委培要求,学校能够从那里招收大量生源,甚至有时还有为地市、县市举办的委培班建制。这就大大满足了优秀初中毕业生就读黄校的愿望。据一些老教师讲,在某个班级进行辅导,会发现这些班级学生来源多种多样,有统招生,有委培生,有定向生,有走读生,有自费生。学生的差异给教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因材施教提供了良好的舞台。在各科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各类学生最后都能够达到培养要求,顺利完成学业。
  还有一种叫做“实践班”的建制,更是直接与某地方的招干指标相联系,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委托地方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因此招生情况更好。据一位老教师讲,当年他在某班级进行辅导时,发现一位学生的文化功底很好,就询问其来历,那位学生说,他本是一位高考生,已经被一所大学录取,但是考虑到高校已经开始不包分配,所以自愿放弃,来报考了他们省委托举办的实践班,因为来这里学习,只要能够毕业,就能够到省内机关工作。
  转型时期的社会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学校在这段时间内通过按需培养、多元办学的教育实践,赢得了生存空间,也赢得了发展机遇。
其他文献
职业教育特殊性最突出之处就体现在技能与技术的结合上。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几乎找不到没有技能配合的技术或不以技术为依托的技能,技能表现为人运用技术的能力,技能反映出活的技术,完美的技能不仅充分实现了技术功能也使技术成为一项艺术。所以,职业教育关注技术与技能的重点应该是二者的互通、互动与融合,而不是区分、排他与对立。职业教育主要培养运用技术的技能人才,核心是对技术熟练精准地运用。把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
摘 要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紧贴产业需求,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类专业,着力巩固和提升制造类专业,适当控制财经类专业发展规模,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办学实践中,积极发挥资源优势,突出打造专业特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搭建校企互动技术服务与培训平台。  关键词 产业发展;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专业特色;交通运输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
强调“另类”,是想让职业教育改变窘状,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是想让职业教育改善社会环境,在技能和工程人才培养方面赢得应有的尊严和地位。  另类,即与众不同。探讨职业教育时使用“另类”这样一个惯常表述年轻人的词语,是想突出一下本文的观点。  标题意在涵括这样四层意思:职业教育应该另类;职业教育能够另类;职业教育在一些方面已经另类;职业教育另类的理念可以更新一些,范围可以更广一些,力度可以更大一些。 
近日,重庆启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布局优化调整,严格要求同一区域控制新增专业重复设置比例,实行区县、学校错位发展。根据规定,同一行政区域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增专业原则上与其他学校交叉的专业不能超过学校专业总数的50%。此次调整重点支持“一圈”地区发展信息技术类、能源与新能源类、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等专业。支持中职校优先开设信息技术、加工制造、石油化工、材料与能源、资源环境等专业。
2013年2月23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选举产生中国职教学会第四届理事会领导机构,听取并审议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经修改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章程》等。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副部长鲁昕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摘 要:为了让新教师能够更好、更快的转变思想观念,适应社会教育环境,以原有知识为基础,以岗前培训为起点,扬帆起航,寻找一条新教师快速发展的“罗马大道”。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学习培训;转变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5.022  随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渗透,让课堂更加高效,充满活力,教师的培训尤为重要
1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职业教育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试点工作汇报会。会上,上海、天津分别介绍了在教育部组织下当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展职业教育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试点工作的情况。与会代表对上海、天津首批开发出的25个专业教学标准进行了论证。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要求进一步做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试点工作。
摘 要 随着中高职人才通道的打通,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衔接不畅的问题凸显,解决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脱节”问题应编制课程衔接的“接口”标准,并确保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贯通;兼顾生源的文化素质差异,实行分层教学;尝试开设限选课,填平补齐中职生在文化课程上的“缺口”;文化基础课教师要更新观念,加强教学设计,加强学法指导。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当前的重点任务,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开放的中国职业教育重在提高八个能力;二是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办好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首先是开放的中国职业教育重在提高八个能力。  一是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是中国政府确立的发展战略。今后的中国要通过创新驱动、内需增长这样一个道路来实现中国的发
摘 要 在职业教育大力倡导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参与校企合作。辽宁成大集团的个案分析表明,企业的规模、业务类型、人才发展战略是制约企业是否适合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因素。在国家主导下,搭建企业参与学校职业教育的公共平台,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权利等,是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关键。  关键词 校企合作;企业视角;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