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委办学与供求失衡
梳理学校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在40多年间,学校基本上都是部委办学。这是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下的一种产物。我国的“条块分割”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建国后长期存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存在对国民经济实行按部门即‘条条’和按地区即‘块块’管理而出现的状况”。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也存在着“条块分割”的特征,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学校由中央部委主办、主管还是由地方主办、主管。这不仅涉及学校的人、财、物权,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服务面向,涉及学校人才供给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之间的平衡。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计划经济的逐步解体,这一巨大的难题逐步被推到所有部委主办、主管的学校面前。因为学校的发展必然要求扩大招生规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增加经费投入,而部委作为行政机构,随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改革的推进,人才需求必然大幅度减少,而行政经费也面临着逐年递减的趋势。这就必然形成难以化解的矛盾。作为部委主办、主管的学校,黄河水利学校也面临着这一巨大的难题。而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这所老校在这一巨变之中并没有“老化”,而是反应敏锐,抓住转机,率先进行改革,转变办学机制,实现了良性发展。而转机出现在1989、1990年。
一幅题词所带来的变革
1989年1月,水利部副部长、黄委主任钮茂生视察学校,3月8日,钮茂生为学校题词“面向社会、按需办学,教书育人、服务四化”。
这一题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启发学校,要从过去面向水利行业、面向治黄需要办学、培养人才转向面向社会、面向四化办学、培养人才。翻阅学校大事记发现,同年,学校就成立了由校长直接分管的科技培训部(简称科技办),负责科技管理,提出开办专业,制订招生计划,负责招生工作;制定了《黄河水利学校科技服务管理办法》。到1990年,学校在招生方面就出现巨大的变化。
查看《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志》中的1950~2004年招生形式和生源分布表,可以发现,在1990年之前,学校基本上是采用统招统分的形式。但是从1990年开始,出现了统招、委培、定向、自费、走读、实践等多种形式。这说明学校原来仅仅面向治黄需要、水利需要培养人才的体制已经发生重大改变,学校已经遵照钮茂生副部长的指示面向整个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了。1991年,学校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利综合经营先进集体”。1992年5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记者文志等采写的专题通讯《根据治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专业设置,黄河水利学校培养大批治黄人才》,报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学校办学41年所取得的成绩及近几年教育改革情况。《职业技术教育》1998年第8期上也刊登了《主动适应、自觉服务、在开放办学的道路上探索前进》一文,并以《教绩斐然的黄河水利学校》为题,刊登学校彩色图片17幅,对学校的历史和现状作了全面介绍。1995年6月16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部摄制组来学校拍摄电视片《中国职教之路》,片中反映了学校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等情况(该片中专部分反映的学校是从全国3000多所中专中选出的24所有代表性的学校,黄河水利学校是唯一入选的水利学校)。此后,一直到1998年学校改建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发展的主线都可以说是面向四化的教育转型,而这一转型呈现逐步深化的趋势,并体现出鲜明的特征。
按需培养,多元办学
作为中央部委主管的“条条”院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黄河水利学校的人才培养围绕着既定的计划来进行,办学形式也相对单纯。转型之中的黄河水利学校,逐步确立了按需培养的方针,实施多元化办学,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也通过“创收”弥补了办学经费的不足,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发展后劲。
当时,由于高等教育尚未大规模扩招,而干部人事制度与大中专学历教育联系紧密,各类专业技术岗位也有大量的人才需要,所以中专教育有着很大的需求。学校抓住这一机遇,在统招计划之外,根据沿黄各省、区(市)及下属地市,其他一些有特殊需求的省、区(市)的实际需要,利用学校的教育品牌,进行委培、定向、自费、走读等形式的招生培养,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过去的统招统分年代,黄校的学生招生极其严格,一个专业在一个省往往只有几个名额,大量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尽管向往黄校已久,但是由于名额限制却无缘就读黄校。而转型之后,由用人方提出委培要求,学校能够从那里招收大量生源,甚至有时还有为地市、县市举办的委培班建制。这就大大满足了优秀初中毕业生就读黄校的愿望。据一些老教师讲,在某个班级进行辅导,会发现这些班级学生来源多种多样,有统招生,有委培生,有定向生,有走读生,有自费生。学生的差异给教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因材施教提供了良好的舞台。在各科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各类学生最后都能够达到培养要求,顺利完成学业。
还有一种叫做“实践班”的建制,更是直接与某地方的招干指标相联系,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委托地方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因此招生情况更好。据一位老教师讲,当年他在某班级进行辅导时,发现一位学生的文化功底很好,就询问其来历,那位学生说,他本是一位高考生,已经被一所大学录取,但是考虑到高校已经开始不包分配,所以自愿放弃,来报考了他们省委托举办的实践班,因为来这里学习,只要能够毕业,就能够到省内机关工作。
转型时期的社会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学校在这段时间内通过按需培养、多元办学的教育实践,赢得了生存空间,也赢得了发展机遇。
梳理学校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在40多年间,学校基本上都是部委办学。这是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下的一种产物。我国的“条块分割”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建国后长期存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存在对国民经济实行按部门即‘条条’和按地区即‘块块’管理而出现的状况”。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也存在着“条块分割”的特征,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学校由中央部委主办、主管还是由地方主办、主管。这不仅涉及学校的人、财、物权,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服务面向,涉及学校人才供给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之间的平衡。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计划经济的逐步解体,这一巨大的难题逐步被推到所有部委主办、主管的学校面前。因为学校的发展必然要求扩大招生规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增加经费投入,而部委作为行政机构,随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改革的推进,人才需求必然大幅度减少,而行政经费也面临着逐年递减的趋势。这就必然形成难以化解的矛盾。作为部委主办、主管的学校,黄河水利学校也面临着这一巨大的难题。而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这所老校在这一巨变之中并没有“老化”,而是反应敏锐,抓住转机,率先进行改革,转变办学机制,实现了良性发展。而转机出现在1989、1990年。
一幅题词所带来的变革
1989年1月,水利部副部长、黄委主任钮茂生视察学校,3月8日,钮茂生为学校题词“面向社会、按需办学,教书育人、服务四化”。
这一题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启发学校,要从过去面向水利行业、面向治黄需要办学、培养人才转向面向社会、面向四化办学、培养人才。翻阅学校大事记发现,同年,学校就成立了由校长直接分管的科技培训部(简称科技办),负责科技管理,提出开办专业,制订招生计划,负责招生工作;制定了《黄河水利学校科技服务管理办法》。到1990年,学校在招生方面就出现巨大的变化。
查看《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志》中的1950~2004年招生形式和生源分布表,可以发现,在1990年之前,学校基本上是采用统招统分的形式。但是从1990年开始,出现了统招、委培、定向、自费、走读、实践等多种形式。这说明学校原来仅仅面向治黄需要、水利需要培养人才的体制已经发生重大改变,学校已经遵照钮茂生副部长的指示面向整个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了。1991年,学校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利综合经营先进集体”。1992年5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记者文志等采写的专题通讯《根据治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专业设置,黄河水利学校培养大批治黄人才》,报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学校办学41年所取得的成绩及近几年教育改革情况。《职业技术教育》1998年第8期上也刊登了《主动适应、自觉服务、在开放办学的道路上探索前进》一文,并以《教绩斐然的黄河水利学校》为题,刊登学校彩色图片17幅,对学校的历史和现状作了全面介绍。1995年6月16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部摄制组来学校拍摄电视片《中国职教之路》,片中反映了学校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等情况(该片中专部分反映的学校是从全国3000多所中专中选出的24所有代表性的学校,黄河水利学校是唯一入选的水利学校)。此后,一直到1998年学校改建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发展的主线都可以说是面向四化的教育转型,而这一转型呈现逐步深化的趋势,并体现出鲜明的特征。
按需培养,多元办学
作为中央部委主管的“条条”院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黄河水利学校的人才培养围绕着既定的计划来进行,办学形式也相对单纯。转型之中的黄河水利学校,逐步确立了按需培养的方针,实施多元化办学,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也通过“创收”弥补了办学经费的不足,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发展后劲。
当时,由于高等教育尚未大规模扩招,而干部人事制度与大中专学历教育联系紧密,各类专业技术岗位也有大量的人才需要,所以中专教育有着很大的需求。学校抓住这一机遇,在统招计划之外,根据沿黄各省、区(市)及下属地市,其他一些有特殊需求的省、区(市)的实际需要,利用学校的教育品牌,进行委培、定向、自费、走读等形式的招生培养,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过去的统招统分年代,黄校的学生招生极其严格,一个专业在一个省往往只有几个名额,大量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尽管向往黄校已久,但是由于名额限制却无缘就读黄校。而转型之后,由用人方提出委培要求,学校能够从那里招收大量生源,甚至有时还有为地市、县市举办的委培班建制。这就大大满足了优秀初中毕业生就读黄校的愿望。据一些老教师讲,在某个班级进行辅导,会发现这些班级学生来源多种多样,有统招生,有委培生,有定向生,有走读生,有自费生。学生的差异给教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因材施教提供了良好的舞台。在各科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各类学生最后都能够达到培养要求,顺利完成学业。
还有一种叫做“实践班”的建制,更是直接与某地方的招干指标相联系,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委托地方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因此招生情况更好。据一位老教师讲,当年他在某班级进行辅导时,发现一位学生的文化功底很好,就询问其来历,那位学生说,他本是一位高考生,已经被一所大学录取,但是考虑到高校已经开始不包分配,所以自愿放弃,来报考了他们省委托举办的实践班,因为来这里学习,只要能够毕业,就能够到省内机关工作。
转型时期的社会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学校在这段时间内通过按需培养、多元办学的教育实践,赢得了生存空间,也赢得了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