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是一部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生活与政治遭遇为中心的历史悲剧。《梧桐雨》历来为人们推崇的就是它“俊语如珠”的语言,尤其第四折拟声词的运用,更生动贴切地营造了凄苦悲凉的艺术效果。本文以《梧桐雨》为引子,重点论述拟声词在文学创作中的修辞效果,旨在阐明拟声词的重要性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方法。
关键词:《梧桐雨》;拟声词;悲剧氛围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自序》开篇讲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在中国文学史上,“元曲”与“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并称,共同书写了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学。安史之乱以来,李、杨故事成为了文坛的热门题材,特别是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元代白朴的《梧桐雨》和清代洪昇的《长生殿》,都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梧桐雨》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体现了白朴高超的艺术创作力,作者善于运用清丽优美而典雅华丽的语言,尤其是用拟声词细腻地营造悲剧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性格,这为白朴赢得了“文采派”的美誉。
《梧桐雨》的第四折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共有九处运用了拟声词,例如:
【笑和尚】原来是滴溜溜绕闲阶败叶飘,疏剌剌刷落叶被西风扫,忽鲁鲁风闪得银灯爆,厮琅琅鸣殿铎,扑簌簌动朱箔,吉丁当玉马儿向檐间闹。
在【笑和尚】这一曲中,白朴共运用了六处拟声状物的一系列叠字,既增加了文字的建筑美,又将唐明皇对“西风扫秋叶”的感受表现的有声有色。同时为整部戏剧的剧情发展勾勒出了凄苦悲凉的底色。此处运用拟声词来描写“败叶”、“西风”、“银灯”等意象,充分表现了作者高超的白描手法。作者不直接通过视觉而是通过听觉来描摹萧瑟的秋景,这不仅生动贴切而且充分契合了退位后的唐明皇对杨贵妃无尽的思念之情。自从马嵬坡溢死杨贵妃后,唐明皇不愿再看到这现实世界,“如今翠盘中荒草满,芳树下暗香消;空对井梧桐,不见倾城貌。”(【幺】)此刻的声音就不单单是风声和落叶声,更是明皇思念贵妃的心声,“这雨一阵阵打梧桐叶凋,一点点滴人心碎。”(【倘秀才】)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中指出“然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李、杨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梧桐本身包含着伤悼、孤独、寂寞的意蕴。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让雨湿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对秋风、秋雨的描写无不运用拟声状物的词汇,细致地描写了唐明皇哀伤的心境;沉痛悲伤的语言,也使人荡气回肠,更透过人物的遭遇感受到江山风雨、物是人非的悲怆。戏剧不同于诗词,它更注重剧场氛围的营造,在案头文学中也就多意境描写的场景。一些特殊的意象很难用具体形象的语言去真实的再现,例如风、雨、落叶等。作家为了营造作品的艺术效果只能借助它物来表现这些特殊的意象。在传统的文学创作中,白描和象征是表现这些特殊意象的主要艺术手法,拟声就是白描的一种方式。在《梧桐雨》中拟声词的大量运用营造了强烈的悲剧效果,在第四折从【笑和尚】到【黄锺煞】拟声以及声音的描写层层推进唐明皇内心的独白,淋漓尽致地烘托出唐明皇凄楚悲凉的心境。
拟声词,又称为象声词、摹声词、状声词。它是摹拟自然界声音的一种词汇。通常是把汉字当成“音标”符号,来构成拟声词。它和音译词、联绵词在性质上是同类的,汉字只用来表音,而无关乎字义,因此,它们都是“衍声词”,和“合义词”为相对的概念。因为拟声词多半用来描绘、形容,因而有人把它归属形容词。拟声词本身不包含感情色彩,只是对自然界声音的客观模仿,所以单独的拟声词在文学创作中无法营造富有感情色彩的艺术效果。但是拟声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名词或动词)连用,并置于一篇文学作品中便含有了感情色彩。例如《梧桐雨》第四折【滚绣球】:
这雨呵,又不是救旱苗,润枯草,洒开花萼;谁望到秋雨如膏,向青翠条,碧玉梢,碎声儿必刂剥,增百十倍歇和芭蕉。子管里珠连玉散飘千颗,平白地瀽瓮番盆下一宵,惹的人心焦。
“必刂剥”形容雨打在树叶上的声音。本身不包含任何感情色彩,在此处与“碎声儿”连用增添了悲剧艺术效果。凄风苦雨点滴在秋夜梧桐上,唐明皇听着那如泣如诉的雨声,心中的愁苦悲涼之情跃然纸上。
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选取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的诗意,是少有的不以“大团圆”为结局的杂剧作品,这一点使这部作品冲破了文坛固有的窠臼。从作品思想性而言,上承《长恨歌》下启《长生殿》。在艺术上为后世文人、学者所称赞,拟声词的成功运用更是这部杂剧的一大特色。拟声词是最好的自然之语,也能传达出最纯朴至真的人文情怀。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应该重视并娴熟地运用这一自然之语——拟声词。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顾学颉.元人杂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胡世厚.白朴论考[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4]吴乾浩.白朴评传[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乔晓鹏(1992.01.20—),男,汉族,甘肃省平凉市,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关键词:《梧桐雨》;拟声词;悲剧氛围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自序》开篇讲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在中国文学史上,“元曲”与“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并称,共同书写了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学。安史之乱以来,李、杨故事成为了文坛的热门题材,特别是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元代白朴的《梧桐雨》和清代洪昇的《长生殿》,都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梧桐雨》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体现了白朴高超的艺术创作力,作者善于运用清丽优美而典雅华丽的语言,尤其是用拟声词细腻地营造悲剧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性格,这为白朴赢得了“文采派”的美誉。
《梧桐雨》的第四折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共有九处运用了拟声词,例如:
【笑和尚】原来是滴溜溜绕闲阶败叶飘,疏剌剌刷落叶被西风扫,忽鲁鲁风闪得银灯爆,厮琅琅鸣殿铎,扑簌簌动朱箔,吉丁当玉马儿向檐间闹。
在【笑和尚】这一曲中,白朴共运用了六处拟声状物的一系列叠字,既增加了文字的建筑美,又将唐明皇对“西风扫秋叶”的感受表现的有声有色。同时为整部戏剧的剧情发展勾勒出了凄苦悲凉的底色。此处运用拟声词来描写“败叶”、“西风”、“银灯”等意象,充分表现了作者高超的白描手法。作者不直接通过视觉而是通过听觉来描摹萧瑟的秋景,这不仅生动贴切而且充分契合了退位后的唐明皇对杨贵妃无尽的思念之情。自从马嵬坡溢死杨贵妃后,唐明皇不愿再看到这现实世界,“如今翠盘中荒草满,芳树下暗香消;空对井梧桐,不见倾城貌。”(【幺】)此刻的声音就不单单是风声和落叶声,更是明皇思念贵妃的心声,“这雨一阵阵打梧桐叶凋,一点点滴人心碎。”(【倘秀才】)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中指出“然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李、杨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梧桐本身包含着伤悼、孤独、寂寞的意蕴。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让雨湿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对秋风、秋雨的描写无不运用拟声状物的词汇,细致地描写了唐明皇哀伤的心境;沉痛悲伤的语言,也使人荡气回肠,更透过人物的遭遇感受到江山风雨、物是人非的悲怆。戏剧不同于诗词,它更注重剧场氛围的营造,在案头文学中也就多意境描写的场景。一些特殊的意象很难用具体形象的语言去真实的再现,例如风、雨、落叶等。作家为了营造作品的艺术效果只能借助它物来表现这些特殊的意象。在传统的文学创作中,白描和象征是表现这些特殊意象的主要艺术手法,拟声就是白描的一种方式。在《梧桐雨》中拟声词的大量运用营造了强烈的悲剧效果,在第四折从【笑和尚】到【黄锺煞】拟声以及声音的描写层层推进唐明皇内心的独白,淋漓尽致地烘托出唐明皇凄楚悲凉的心境。
拟声词,又称为象声词、摹声词、状声词。它是摹拟自然界声音的一种词汇。通常是把汉字当成“音标”符号,来构成拟声词。它和音译词、联绵词在性质上是同类的,汉字只用来表音,而无关乎字义,因此,它们都是“衍声词”,和“合义词”为相对的概念。因为拟声词多半用来描绘、形容,因而有人把它归属形容词。拟声词本身不包含感情色彩,只是对自然界声音的客观模仿,所以单独的拟声词在文学创作中无法营造富有感情色彩的艺术效果。但是拟声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名词或动词)连用,并置于一篇文学作品中便含有了感情色彩。例如《梧桐雨》第四折【滚绣球】:
这雨呵,又不是救旱苗,润枯草,洒开花萼;谁望到秋雨如膏,向青翠条,碧玉梢,碎声儿必刂剥,增百十倍歇和芭蕉。子管里珠连玉散飘千颗,平白地瀽瓮番盆下一宵,惹的人心焦。
“必刂剥”形容雨打在树叶上的声音。本身不包含任何感情色彩,在此处与“碎声儿”连用增添了悲剧艺术效果。凄风苦雨点滴在秋夜梧桐上,唐明皇听着那如泣如诉的雨声,心中的愁苦悲涼之情跃然纸上。
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选取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的诗意,是少有的不以“大团圆”为结局的杂剧作品,这一点使这部作品冲破了文坛固有的窠臼。从作品思想性而言,上承《长恨歌》下启《长生殿》。在艺术上为后世文人、学者所称赞,拟声词的成功运用更是这部杂剧的一大特色。拟声词是最好的自然之语,也能传达出最纯朴至真的人文情怀。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应该重视并娴熟地运用这一自然之语——拟声词。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顾学颉.元人杂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胡世厚.白朴论考[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4]吴乾浩.白朴评传[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乔晓鹏(1992.01.20—),男,汉族,甘肃省平凉市,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