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奇迹的印度“最脏圣河”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geqing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一年来,世瑞德哈尔生活在山洞里,每天在恒河支流冰冷的水中沐浴数次。

“神圣下水道”


  在印度教圣城赫尔德瓦尔,恒河距离其喜马拉雅山的源头仅250公里,河水还比较清澈,水流湍急。“多年前我刚来这里时,河岸还几乎处于原始状态,人很少,水很大。”与环境犯罪斗争了20余年、为恒河绝食抗议过好几次的斯瓦米·西瓦南德说,“如今则反过来了。我们没钱,也没有人脉,无法清洁这条河,希望下次季风到来时,它能实现自净。”斯瓦米的诉求是“拆除所有大坝,禁止人力干预恒河”。
  印度人称这条河为“恒河母亲”。一年又一年,它带来喜马拉雅的肥沃淤泥,哺育着全世界超过5%的人口,其流域数千年来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数亿印度教徒将恒河视为“女神”,它对印度教的宗教仪式如此重要,以至于身处国外的印度人甚至会以约6欧元的价格网购小瓶装恒河水。但印度人对待恒河的方式可不像對待女神:每天都有几十亿升废水排入河中,有些河段的大肠杆菌超标数千倍,堪称“神圣下水道”。
  2014年,莫迪政府出台了恒河净化项目,预算只有约30亿欧元,项目到2020年为止。相比之下,只有恒河一半长的德国莱茵河净化项目持续了30多年,耗资远超400亿欧元。
  如果我们去恒河沿岸见见那些和这条河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居民,比如制革工、盗沙者、火葬场老板、环保人士等,就能清楚地认识到净化恒河的任务有多艰巨。

坎普尔:愤怒制革工之城


  因制革业十分繁荣,坎普尔曾被英国人称为“东方曼彻斯特”。如今,制革业仍是坎普尔最重要的出口工业。这里的约300万居民中有1/5是穆斯林,99.99%的制革厂都由穆斯林经营。
  在制革厂的院子里,年轻人将皮革展开晾干,嚼着烟叶的挑夫将生牛皮推进木推车。这里散发的臭味难以描述,大概是温热的屠宰场废料和管道清洗工气味的混合。制革厂黑蓝色的废水排进恒河,在河里玩的猪和孩子身上都染上了同样的颜色。
  老板奈耶尔·贾马尔说:“安拉阿巴德市和瓦拉纳西市的印度教徒过节时,政府就会命令我们停产。”只要恒河下游有城市在庆祝,政府就会命令制革厂关门,以免教徒在沐浴时中毒。贾马尔表示,他因此失去了最大的一个美国客户。“我没法按时交货。数百万印度教徒在恒河里拉屎拉尿,成千上万的工厂都在朝河里排放废水,结果恒河污染都是我们制革厂的错?”觉得自己成了替罪羊的贾马尔问,“甚至还有上游的人抱怨,说我污染了他们的水。”
日出时,印度教徒来到瓦拉纳西“恒河浴场”沐浴,甚至直接饮用高度污染的河水。
100多个村庄在巴吉拉提河的洪灾中沉没。这里的水电站自2006年以来为不断崛起的印度供电。

  据估计,这些制革厂每天需耗水5000万升。厂里的水净化系统一半由国家资助,一半自付,每天可净化至少900万升水,但这些机器很少得到充分利用。“有些雇员卖掉了发动机柴油,”贾马尔说,“政府根本不管。”
  “印度政府已清洁恒河30年,但其努力只带来了一点变化,那就是恒河治理变成了印度教徒的恒河治理。它加剧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紧张关系。”坎普尔的一位环保人士说。

汉迪亚:热爱河豚的盗沙者


  从坎普尔往恒河下游走几公里,就到了恒河最脏的河段之一,世界上仅存的几十头恒河豚正是在这里安家。一个晴朗的早晨,在汉迪亚河岸边,工人们将沙子举在头上,走向卡车。采砂是利润很高的行业,印度到处都在搞建设,而沙子是一种紧缺的资源。这里禁止采砂,但显然没人关心这一点。
  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叫卡姆勒西·威尔玛。“河豚?”他问我,似乎知道我为何而来。“来我船上,我的朋友!我指给你看。”威尔玛带我踏上一艘小船的舱板,我们在这条浑浊而平静的河流上前行,一会儿便有河豚跃出水面。“看啊!”他大喊,“那里!那里!”威尔玛拿出手机,准备拍照。
  后来,威尔玛告诉我,他当然不单靠给游客指河豚生活。他有四辆卡车,卖沙的日销售额有12万印度卢比(约合1.1万元人民币)。在印度,如果有后台有关系,盗沙是门非常值得做的生意。

贾亚普尔:样板村溢出的粪便


  如果问哪儿能看到恒河治理措施的成果,答案一定是“贾亚普尔”。它是恒河岸边的数千小村之一,村口能看到莫迪的海报,村里的广场上有家食品店。店老板苏布哈希·辛格指着太阳能街灯、邮局和一个小厕所说:“所有这些都是莫迪带来的,他选择了我们村,对此我们感到很骄傲。”这个约4000村民的小村被打造成印度的样板村——环保、富裕,没有人想从这里逃到城市。
  村里最年长的德威老爷爷靠在村里最大的那棵树上。我想知道,被总理指定为样板村后,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位75岁的老者回答:“什么都没变。”我指向房子前的路灯。他说:“都是坏的,我们又没钱修。”厕所呢?“很差。”德威说,化粪池里的粪便总是溢出,最后大部分都流入了田中。按照政府规定,粪便根本不该出现在恒河流域的野外。
  德威有些无奈地说:“以前,我半年能拿到1000卢比(约合90元人民币)退休金。自从莫迪在这里建厕所以来,就一分钱都没有了。他们认为我现在不需要退休金了。”如果这就是总理的样板村,那恒河边的其他村庄是怎样的呢?“完全一样。噢,只有一点不同:不会所有公园长椅上都写着‘由纳伦德拉·莫迪捐赠’的字样。”德威回答道。
在坎普尔,制革厂是最重要的雇主,也是大量废水的排放源。

瓦拉纳西:骨灰入河的丧葬方式

其他文献
尚墨:山东莱芜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诗词家》杂志副主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诗词学会顾问,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专家评委,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获得首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中华诗词创作奖优秀奖,首届甘肃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出版专著《秋水镜心》《月浸本心》《墨迹诗心》《端拱冥心》诗词书法集,诗词作品被收入
2020年6月21日,从非洲中部到南亚,再到中国,上演了本世纪最壮观的“金边日环食”。不想错过这一奇观的人们通过电焊面罩、X光片、带遮罩的手机和天文望远镜等各类观测工具参与到这场“天文盛宴”之中。巴基斯坦白沙瓦泰国曼谷大都会大厦的空中玻璃观景台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中国北京中国香港印度阿姆利则杜尔加神庙前肯尼亞内罗毕:通过双筒望远镜投射到一名男子手上的日偏食
在我们的体内和体表,生活着数万亿微小的居民,它们在肠道中的数量最为庞大,种类最为丰富。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群是我们对抗多种疾病的盔甲,也是长寿的一个秘方。我们怎会犯如此大的一个错误长达几十年?认为健康意味着极度洁净,生活就该无菌,一切微生物都是邪恶的,于是煮沸衣物杀菌,为每个角落消毒,让无数种抗生素在我们体内冲锋陷阵——医生们将抗生素开得十分潇洒,就连对牲畜也不例外。再加上我们高糖、少纤维素、多加工食
91岁的岛袋芳子早餐喝味噌汤。意大利撒丁岛:世界上男性百岁老人比例最高的地方99岁的阿松塔·波达卖力地搅拌着砂锅里的食物,笑的时候露出完好的牙齿,她挥挥手解释说:“蔬菜通心粉汤。”我瞅了瞅锅里的大杂烩,豆子、胡萝卜、洋葱、大蒜、番茄、茴香、甘蓝和药草上漂浮着一层金色的橄榄油。她身后的桌子上摆着酵母面包、新鲜蔬菜和一瓶红酒。“坐吧。”她展示出岛民的慷慨好客。我与她的家人还有吉安尼·佩斯一同在饭桌旁
犹他州皮卡车里的女人领取救济机构发放的捐赠食物。  约瑟夫·弗莱迪一家三口生活在纽约市布朗克斯郡动物园附近一套狭小的福利住房中。52岁的他和50岁的弟弟马修睡在客厅。最初咳嗽的是马修,三天后全家人都开始咳。3月24日,马修倒在沙发和桌子之间。  约瑟夫已经照顾弟弟和77岁的母亲伊維特两年了,每月能拿到1000美元救助金。他曾在华盛顿丽思·卡尔顿酒店的厨房工作,但七年前的一场车祸致使他从此无法久站。
疫情期间,只有送货船依旧穿行于威尼斯的河道中。  走在威尼斯最古老的里阿尔托桥上,目之所及,终于不再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而是大运河的无限风光。古色古香的地砖缝隙里,小草正在悄悄生长。  五月,意大利解除了持续数周的大封锁,一切都在渐入正轨。然而在完全依赖旅游业的威尼斯历史中心城区,当地商家不禁发问:“现在是为谁开放?又为了什么开放呢?”每年威尼斯都要接待约1200万游客,其中九成是外国人。一位自三月
2020年5月20日,人们在南非比勒陀利亚西南郊区排队领取救济粮。在南非的斯提维特拉(Stjwetla),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聚集了200余名群众,无人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间隔一米!”脖子上戴着把哨子的社区领头人喊道。他试图缓和紧张的局势,指挥接下来的行动。拥挤的队伍中似乎传来了同一种声音:“我们要吃饭!”类似的抗议已在南非多个城市上演,它们或发生在派发补给食物的过程中,或像在斯提维特拉一样,由
4月2日,急救医生鲁迪在一辆巴黎消防救护车上救治并转移一名病患。12年前来巴黎消防队工作的40岁急救医生玛丽曾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危机时刻。在2015年的查理周刊恐袭事件中,她曾是第一批到达现场的救援人员。《解放报》记者登上消防救护车的当天,玛丽正在位于巴黎20区的迈尼蒙坦特消防营待命,那里停着两辆急救车,负责运送疫情相对严重地区的病患。这些急救车与院前急救系统(SAMU)的救护车有着同样配置:车上配
ICU病房中的消毒机器人在新冠疫情中,机器人被用来探测环境,代替人类打头阵,帮助房产经纪人验房,在药房分发药品,在实验室分类血检样本,为室内外消毒,为人们测量体温,要求其戴口罩。自2020年伊始,扫地机器人Avidbots Neo每天负责美国辛辛那提-北肯塔基国际机场航站楼的清洁工作。它满载时重达476公斤,但由于搭载人工智能和大量摄像头、传感器,它依然可以安全地在人们周围活动。一些原本并未配备化
垂直农场内部的绿叶蔬菜在LED灯光下生长。几千年来,农民都在播种育苗,饲养、屠宰牲畜,并祈祷大自然可以提供充足的雨水和阳光。可以说,其生产食物的方式,本质上并无变化。如今,一些创业者认为当下的农业模式对地球有害:农作物需要耕地,畜牧业需要草地,它们压榨了树木的生存空间。此外,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农业所消耗的大量水资源也不容忽视。既如此,何不以全新的方式生产食物?比如在摩天大楼里种植生菜或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