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前的集体备课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cet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园开展教研活动的实践中,经常会出现“研得很热烈但实效性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首先,虽然教研内容来源于教师实践,教师有的可说,但是这些研讨更多停留在就经验论经验、就事论事上;其次,虽然主持人准备工作做得很用心,但是适时的引导提升尚不到位,有时会随着教师走,逐渐偏离主题;再次,研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好的经验、提升出来的有价值的观点相对比较零散,相互间建立不起联系,专业知识建构不够系统。
  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我园组建了行政教研团队(园所业务干部和教研组长),采取教研活动前集体备课的形式,共同梳理明晰教研目的与价值、构建教研深入探讨的问题链条、寻找确定支持教师主动学习与思考的适宜策略,也为教研组织过程中实现“一人主持,团队补台”提供了可能,让每一次教研更具有实效性成为可能。
  下面,以“如何创设冬天的自然角”为例,分享我们教研活动前的集体备课应该备什么。
  备教研内容
  ——教研内容选择的角度有哪些
  教研内容的确定一般应该围绕教师实际工作中的共性困惑与真实问题、围绕幼儿实际发展、围绕问题是否具有典型性等角度进行选择。
  例如,“冬天自然角”这一内容的确定,源于教师实践工作中的普遍困惑:冬天到了,自然角该有哪些变化?不同年龄班的自然角应有哪些区别?在自然角中孩子应该能够获得哪些发展?教师如何利用自然角支持孩子发展?这些问题涵盖了孩子学什么、怎么学、教师怎么教的专业知识。同时,一年四季轮回,“冬天的自然角创设”的研讨如果形成思路,教师可以迁移到其他季节、其他实验及探究活动中去,在反复尝试实践的过程中建立思考的链条。
  备教研目的
  ——教研活动的价值在哪里
  教研目的既是教研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将要达到的结果。明确教研目的就是要明确教研的核心价值在哪里。通过集体备课,行政教研团队明确通过教研活动要引领教师获得哪些相关的专业知识,并先学先觉先知,形成共识;明确通过哪些教研策略可以引领教师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有机对接。
  如,在挖掘“冬天的自然角创设”的教研目的时,我们首先明确的是教师在这次教研活动中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自然角的核心价值、不同年龄段幼儿冬天自然角的关键经验,以及教师如何带着孩子一起进行深入探究。具体如下表。〕
  有了以上的学习与梳理,行政教研团队中的每位成员对于“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团队成员事先梳理出来的有关“冬天的自然角”核心价值和各年龄班关键经验的知识,不呈现给教师,而是向教师发布教研内容,同时发给教师一个“教师自主学习模板”,引着教师依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相关领域教学书籍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教研“功课”。
  备教研过程
  ——教研目的如何逐步深入落实
  有了明晰的教研目的,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教研过程的问题链,从而逐步深层去落实,最终达成教研目标。在设计问题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三个一定”:一定紧紧围绕教研设计研讨问题,避免研讨偏离主题;一定要引领教师像孩子那样,经历一个主动学习、实践体验的探究过程,避免教师被动接受知识;教研组织者在主持过程中一定有效提升,引领教师逐步深化,避免就经验谈经验的浅层面研讨。“冬天自然角的创设”教研组织的问题链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个问题:自然角的核心价值有哪些?目的在于分享教师自主学习的获得,并通过重组、梳理,形成自然角核心价值及相关的专业知识。
  第二个问题:冬天的自然角创设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去思考?目的在于引领教师能够紧扣幼儿的学习方式及年龄特点,紧扣幼儿生活经验,紧扣自然角的核心价值,建立支持幼儿学习的思考角度。
  第三个问题:各年龄段冬天自然角创设及探究活动分别有哪些内容?举例说明。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明确本年龄段幼儿可以在冬天自然角中通过哪些具体内容获得发展。
  第四个问题:各年龄段在冬天自然角创设活动中有哪些关键经验?目的在于引领教师明确:通过冬天自然角到底要促进不同年龄段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
  第五个问题:以一个具体内容为例,预设引导幼儿深入探究的问题链。目的在于引导教师转变角色,站在幼儿的角度上去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并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幼儿不断深入探究。
  预设幼儿探究的问题
  ——教师引导和支持幼儿发展的策略有哪些
  预设引导幼儿深入探究的问题链是教研过程问题链的最后步骤,也是教师深入实践的关键步骤,目的是能够预先思考孩子探究的问题点在哪里,教师该如何延伸幼儿的探究,做好前期准备,达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为孩子提供适宜支撑的目的。下面结合“大班自然角——冬天的班级小菜园”这一具体内容,来说明教师应如何引导幼儿深入探究。
  以上是我们一次教研活动前的集体备课案例,通过这样的集体备课,行政教研团队中的每位教师对教研目的与价值、教研深入探讨的问题链条、支持教师主动学习与思考的适宜策略等教研核心框架达成共识。在教研过程中,将零散经验系统化,将经验提升、转化为专业知识。在教研活动后,我们团队还注意及时整理和反思,在整理反思中我们发现,这种方式对教师建构幼儿深入探究问题框架及实践与理论对接的思维模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把书本打开进行叠高和搭建,这是一种多么棒的想法!如果我在现场,那么一定会和幼儿继续追寻:是从哪里得到的灵感?什么样的书适合搭建?什么样的书不适合?为什么?书本保持在什么角度才最稳定?  作为教师,我们要首先对幼儿的创造性、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给予肯定,让首先提出这种新玩法的幼儿说说,比如活动中是否遇到了一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我们可以让参与的幼儿一起讨论,激发更多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  同时,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教会学生审题方法,是实现促进学习力生长的方法之一。现实中,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缺失,一直困扰着笔者。为此笔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其在审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障碍,并对学生的错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寻找审题存在的具体问题。一、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数学审题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低年级学生的审题现状  通过平时对学生读题习惯的观察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访谈,笔者发现在审题上,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由此看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其教学任务不仅在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课外阅读
1957年,在四川大学旁的培根路上,有一处不起眼的大门,走进去是一个不算大的院子,院子里有两层楼的苏式建筑、七里香花廊和葡萄架,这就是60年前的机关二幼。  当时幼儿园有5个班,都是全托班。孩子们周一入园,周六下午离园,晚上也住在幼儿园里。那时候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是最重要的:穿衣、洗漱、进餐、洗澡、睡觉……除了教学,老师们几乎担当起了属于家长的全部职责。全园的孩子同吃同住,老师对幼儿所有的关爱融
我是南方一所幼儿园的业务园长,刚过不惑之年。去年,我接到上级教委的通知,进入地区的幼儿园后备人才库学习班,如果三年学完后通过考核,就能正式成为后备干部。学习班虽然都采取网络授课方式,但我只有晚上和周末、节假日才有时间。一年下来,自己感到很累。而且,让我累的不仅是学习,还有工作中的烦恼。我身边的中层管理人员年龄都在我之上,安排幼儿园各项工作时,我倍感吃力。考虑到自己的年龄不算年轻,冲一下、拼一下的劲
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要进行写作练习,因此,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说话训练就成了重要的教学环节。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文为的就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因此,指导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如何说得多,说得有条理,勇于、乐于与别人进行交际,这是低段老师的教学之重。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多年来我一直担任低段的语文教学。刚任教前几年,发现每一节口语交际课下来,班级中只有那么几个“尖子生”表现优异,但部分学生
【关键词】助力系统 使用策略 阅读教学 有效支架  一、对统编教材助力系统的认识  对于统编版语文教材,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有一种共识:统编教材好教,但教好并不容易。说“好教”,是因为这套教材编写体例科学合理,特色鲜明,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一、二年級没有导语页,但教师用书中有“单元说明”),明确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就是单元教与学的重点目标,同时,单元内部横向联系紧密,各板块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
1  梅家楼村里纵横错落的屋舍好像是从泥土里冒出来的野蘑菇,村子东侧卧着一座沙岗,像头老黄牛俯卧在梅家楼村嘴边嚼着青草,据村里老人说,这沙岗是有来头有历史有故事的,可具体是什么来头,谁也说不上来,但这丝毫不影响梅家楼村人提起这沙岗时的自豪口吻。得胜中学歪斜着身子依偎着沙岗,几所破旧的校舍遮不住梅家楼村孩子们生机勃勃的打闹声。  梅子在学校校舍前跟人打架时,她哥金轮正穿着一件绿色军大衣,围着一条白色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需要特别重视其心理变化和学习体验。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来讲,需要正确认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小学生能力素养获得之间的关系,不断更新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生活理念,通过增强学习体验来满足学生的获得感,进而促进多方面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学生;道德与法治;生活理念;学习体验  体验性学习理念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生活是
两年来,我观摩了苏州市相城区30多例集体韵律活动,发现韵律活动普遍存在着“形式过于花哨、教师高强控制、技能学习为主、漠视情感发展”等现象。由此,我产生了“以实践验证思考”的想法,尝试在小班开展韵律活动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将我在教学观摩活动中产生的困惑和思考进行逐一验证。希望通过这样的探索,不仅能为有相同教学困惑的幼儿教师带来启发,也能使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获得提升。  第一阶段:试问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