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因论角度看“被XX”现象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l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被XX”这一语言传播现象,从模因论概念和模因周期理论角度分析“被XX”现象的来源、语言复制和传播过程,探讨其成为强势模因的动因和内在生成机制,揭示语言发展进化的规律,从而为应用语言规律实现设计、创造强势模因、更好地促进语言的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模因论 模因 被XX
  
  一、引言
  2009年以来,“被XX”构式在网络上流行起来,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常用句式。能与“被”搭配的词语可谓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不仅有不及物动词“被自杀”“被自愿”“被增长”“被就业”“被下降”“被捐款”等等,也有形容词“被和谐”“被开心”“被幸福”“被小康”等等,甚至可以使名词“被小三”“被精神病”“被葛朗台”“被高铁”等等。目前,这个句式还在扩展应用,令人惊呼进入了“被”时代。
  为何该构式具有如此强的复制能力?已经衍生出来的这些流行语之间又有着怎么样的语义关系?“被XX”现象已经引起国内许多学者的关注,但大都只以罗列和描述语例为主,如王灿龙(2009),彭咏梅、甘于恩(2010)等等;还有部分学者从修辞学(樊友新,2010)和构式语法(张建理、朱俊伟,2010)等角度解读这一现象。本文从模因论这一语用理论出发,探讨“被XX”现象的来源、意义演变和内在生成机制,进而解读语言进化和发展的机制。
  二、模因和模因论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借用生物进化模式探讨模因的复制、传播和进化,诠释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中出现的诸多一脉相承的相似现象。
  (一)模因
  模因(meme)是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源于社会生物学,最早见于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英国著名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出版的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这本畅销书中。Dawkins在该书的最后一章引入与基因相对应的模因概念,用以说明文化的传播,把它定义为:文化传递的单位(Dawkins,1976:192)。后来,模因(meme)这一概念进入《牛津英语词典》,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Blackmore,2002)。模因靠复制而生存。当某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出现,在它被复制或被重复传播之前,它还不算是模因。只有当这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得以传播、仿制,才具有模因性。任何一条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得以复制、传播,它就可以被称为模因(何自然,2005)。
  (二)模因周期理论
  陈琳霞(2006)提出模因是一种复制因子,驱动着文化进化,通过模仿得以传播。它一方面以纵向方式在代际之间传递,另一方面以横向方式传递。模因像基因那样得到继承,像病毒那样得到传播,它是一种可传染的信息模式,可以感染人类的大脑;模因也是一种认知或行为模式,由一个人传输到另一个人,从一个宿主到另一个宿主。
  Heylighen(1998)认为,模因从被新的宿主选择并随后被传递,要经过4个不同生命周期:
  1.同化(assimilation),指呈现的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注意是指模因载体的显著程度足以引起宿主的关注,理解意味着宿主能将该呈现的模因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宿主会下意识滤掉或积累起来与传统文化相异或一致的模因。
  2.记忆(retention),模因必须在记忆中停留,否则它们就不能称为模因。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宿主的可能性越大。
  3.表达(expression),为了能广泛传播,模因必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这个过程就是“表达”。话语是最突出的表达手段。
  4.传输(transmission),模因表达需要有形载体或媒体。模因载体可以是书本、照片、人工制品、光碟等。在传输阶段,模因从一个宿主传输到一个或更多的潜在宿主,传输的过程也叫作复制。
  语言模因论揭示语言发展的规律,为我们探讨语言进化问题提供新视角。“被XX”也是通过模仿而传播的语言模因,体现文化进化的规律。
  三、“被XX”的复制和传播过程
  (一)“被XX”的复制和传播
  “被XX”作为一个强势模因,它的复制和传播同样要经历上述4个过程。每个语言模因的自我复制能力各不相同。Blackmore(1999:38)提出:“在模因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选择压力。所以在数量极大的潜在的模因中,能够生存下来的模因为数不是很多,只有很少一部分模因能够成功地从一个人的头脑拷贝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从人的头脑拷贝到印刷品,从人的声音拷贝到光盘上。”在自我复制过程中,有些语言模因要胜过其他语言模因,从而得到广泛传播。
  最早出现这种用法的是“被”用于不及物动词“被自杀”(彭咏梅、甘于恩,2010)。“被”和“自杀”的结合,虽然突破了一般的搭配常规,但细加探究,我们也不难找到造成这种突破的社会、语义基础,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为这种突破寻找到一定的社会、语言理据。众所周知,从社会角度,这种“自杀”不同于真的自杀,它由他人或外界原因导致,对当事人来说,是不得已的,是被迫的,丝毫没有自愿的色彩。从表义的角度,通过“被”字形成被动句,使原来深藏着的被动色彩一下子突显出来,并昭示人们:此“自杀”非比寻常,令人生疑;即便是自杀,也是一种被动的自杀,或者毋宁说是另一种谋杀。这种言外之意才是网民们意欲表达的本意。这也正是“被自杀”的奇妙的语用功能之所在。
  “被自杀”在网络广泛传播后,就“被XX”成为“非自愿”和“被强迫”意义的代名词而进入人们的记忆中,其受到感染,并最终获得他们的接受和认同。新闻特性要求它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攫住读者的注意力。因此,在新闻报道或新闻标题中引入众人瞩目的“被XX”这一词,能够让读者很快联想到“被自杀”。此外,“被XX”这个词简短且便于记忆,为宿主熟知,能与宿主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连接,容易被宿主理解和接受,引发同化反应。因此,通过网络和新闻媒体等传输工具的传输,“被XX”这一模因不断被传输,不断感染新宿主,最后出现很多“被XX”,如“被就业”“被捐款”“被增长”等等。这类用法不仅新颖,而且简洁利落,它们大都表示一种我们平时需要用几个句子或拐着弯才能表达的意思,其共同的语用义主要是突显“非自愿性”“被迫性”等。至此“被XX”完成了语言模因的四个周期。
  (二)“被XX”:强势模因
  Dawkins(1976:245)指出,只有那些顺利经过4个生命周期,且在保真度、多产性、长寿性三方面表现值均比较高的模因,才有可能获胜。简单说来,就是强势模因复制因子的复制必须精确,散布必须广泛,复制必须长久。当某一语言现象作为模因得到广泛应用且在交际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时,这些模因就变得强大,并能不断地被复制、传播;反之,随着环境变化,一些不活跃的模因就会逐渐消失,被人们遗忘。一般而言,当语言被赋予某种特定内涵、有深远意义和重大影响时,就被赋予强大的生命力,就能成为强势模因,得到传播,直至该特定内涵消失或不再被人们关注。
  2008年出现的“被自杀”在互联网上引起轰动效应,这一事件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脑海里,因此,“被XX”就成了“被强迫、非自愿做某事”的代名词。“被XX”中的“被”也被当作汉语词缀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与不同的语境结合,出现新的集合,组成模因复合体后被广泛传播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再仅仅限于表示像“被自杀”这样的政治和社会丑闻,而是应用到财经(“被增长”、“被下降”等)、娱乐(“被怀孕”“被失恋”等)、教育(“被捐款”“被就业”“被学习”等)、交通(“被高铁”等)、社会(“被小康”“被幸福”等)甚至学术界(“被专家”“被奥数”)等各个领域。可见,“被XX”完全符合强势模因复制能力强、传播范围广、出现频率高以及在与其他模因竞争中胜出的特点,在保真度、长寿性和多产性三个指标上都具有较高的表现值。因此,从模因论角度看,它实质上就是一种语言强势模因。
  四、“被XX”成为强势模因的动因和内在机制
  Blackmore(1999:38)认为,导致模因分化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的原因之一,是人类自身的特点和由此决定的模仿能力的限度,如感知系统的特性、注意和记忆的机制等。“被XX”正是因为适应人类认知系统的某些特点而成为强势语言模因的。具体讲,“被XX”之所以成为强势模因,是因为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经济性
  语言使用中存在一个“经济原则”(省力原则),它要求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如果一个词足够的话,决不用第二个”(郭秀梅,1985:16)。用“被”来代替“被代替”“被说成”或者“被强迫”更加符合简约、经济原则,与当今社会的快节奏相适应,同时也符合人类记忆力有限这一认知特点。因此,基于这种原则,汉语经过仿拟类推、语用驱动等途径使“被XX”泛化,从而成为汉语词缀,如“被就业”“被增长”“被自杀”“被自愿”“被捐款”“被全勤”等。
  (二)流行性
  沈孟璎(1995)预言,“‘单音节+词缀’的双音节化格式已呈弱化趋势。代之而起的是‘双音节+词缀,或‘词缀+双音节’的势头,三音化成了带词缀新词的主流”。史有为(1997:34)指出,“语言长度越大,意义越确实,功能也就越窄小,而这样的语言单位也就越容易自由结合,数量也就越多”。在笔者搜集到的语料中,作为词缀,“被XX”的构词方式大多是三个音节,即“被+双音节”结构形式。“被XX”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它不断被模仿、复制,频频出现于新闻标题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新奇性
  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总是有一种求新求异的心理,厌倦既有的传统表达方式。因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追求新奇、陌生的表达方式,这是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潜在心理(杨婕,2008)。尽管从语法和语义来说,“被就业”等“被”现象有悖逻辑常理,违反了汉语的语法、语义规则,但由于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不合理现象,体现了中国网民民主意识的诉求,是民意向公权力所发出的一种警示,因而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获得了有效的社会语用价值,极大地满足了普通民众的社会心理。“被XX”的出现符合受众追求新鲜时尚用语的心理,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为了能够以新颖、形象、生动来吸引读者眼球,新闻标题也经常使用“被XX”。
  五、结语
  模因论为分析语言的模仿、复制、变化和发展提供一种新工具。带有强势模因的语言,如“被XX”,其传播能力会格外引人注意,易于被人们记住,易于传递给别人。了解模因论,了解模因的复制、传播方式,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发展和变迁,也为借鉴语言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创造和利用强势模因来促进语言应用、学术交流等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琳霞.广告语言中的模因[J].外语教学,2006,(4).
  [2]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
  报,2010,(2).
  [3]郭秀梅.实用英语科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5]彭咏梅,甘于恩.“被V双”一种新兴的被动格式[J].中国语文,
  2010,(1).
  [6]沈孟璎.试论新词缀化的汉民族性[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1995,(1).
  [7]史有为.汉语如是[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8]王灿龙.“被”字的另类用法[J].语文建设,2009,(4).
  [9]杨婕.新闻标题中流行语的模因论研究[J].外语学刊,2008,(1).
  [10]张建理,朱俊伟.“被XX”句的构式语法探讨[J].杭州师范大
  学学报,2010,(5).
  [11]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2]Blackmore,S.The evolution of meme machines[A].Conference
  Paper deliver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Ontopsychology and Memetics,Milan,May 18-21,2002.
  [13]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14]Heylighen,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A].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1998.
  
  (龚燕飞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其他文献
股票期权作为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手段,长期以来被西方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且效果显著,但在我国却未能广泛推行.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公司在实行股票期权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初步
在特定的文学语境中,写作主体常常有意利用省略与残缺、倒置与错位、蒙太奇与意识流、能指溢出所指等手段来营构和组接一些形式变异的语句,以此设置解读障碍,传达独特的情感体验
介绍了给水三冲量调节中汽包水位、给水流量、蒸汽流量的测量方法和修正原理以及给水自动控制的控制逻辑和汽水系统的水压试验。文中重点介绍了提高主汽温控制系统调节品质的状态空间控制方案。
文化营销作为营销的新方式,以其对于企业发展的巨大价值,越来越受到我国企业的重视.本文着重阐述文化营销的界定,找出我国企业文化营销的问题,提出推进文化营销的思考与建议.
从情态意义的角度给语气副词进行分类,可以把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分为命题类语气副词和事件类语气副词两大类。本文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形容词谓语句中的人称主语与命题类语气副词的
本文运用自然语料,探讨了普通话儿童早期关于动词后情态知识的发展。在儿童早期语法中,动词后情态的始现要比动词前情态晚;儿童开始运用动词前/后情态词来表达“估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