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来源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fairs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 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维系社会进步、保障人民福祉、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以德治国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站在代表先进文化前进发展方向的高度,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关键所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辩证地联系在一起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法治,而且也需要德治,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达到使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一、依法治国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公正的执法、司法态度
  依法治国,首先须有法可依。这就需要加强立法,要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缺乏完备的法律体系,立法将是杂乱无章,同时也会留下许多法律调整上的漏洞,进而严重影响执法的质量和效果,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有法可依,关键在于应完善社会主义体制所需的法律体系。
  第一,依法治国要严格执法、守法观念。法律赋予执法机关必要的执法权力,使其治理国家和社会,同时执法机关必须在法定的范围内依循法定的程序行使权力,必须依法进行。 只有严格执法、守法,其权力本身才具有合法性,其行使权力的行为才是正当的。法治的含义在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现代社会,执法机关依法办事较之于普通民众的守法更为重要。在依法治国的要求下,要加强执法机关工作人员的道德教育,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公仆”。
  第二,依法治国需要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最重要的内容。法治意味着法律的至高无上和普遍适用;法律平等地约束社会一切成员的法治原则,必须经由公正的司法活动来贯彻实施。公正的司法,不仅在于惩恶扬善,弘扬法治,同时也是对民众遵纪守法的法治观念的教化,是对经济活动当事人高效有序地从事合法交易的规制。由于司法最终解决纠纷,决定了司法是保障人民权利,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公民和法人的权益受到侵害,受害人能够寻求的最后一处伸张正义的地方就是法院,法院是保护公民权利的最后屏障。而枉法的裁判、不公的裁判,不仅扭曲了是非,混淆了正义与邪恶,而且会造成民众对法律的权威性的怀疑、不信任甚至蔑视,法律虚无主义的观念由此滋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成果,将因此而遭受毁灭性的摧残。保证司法公正,必须制定严格的司法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使司法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加以完善和加强。同时还必须强化监督机制。
  二、以德治国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德治观”
  中国古代的“德治”,对统治者来讲是要求国家的君主和所有的官吏,都必须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对老百姓来言是要对其重视“羞耻心”的培养,强调要对老百姓实行“德政”,其目的是为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服务的。我们今天所说的“以德治国”的“德治”是完全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
  第一,我们所说的“德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治国方略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的“德治”把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从而决定了今天的“德治”不但不可能导向“人治”,而且,正由于强调了从政者的道德品质,在遴选和造就干部中,更有利于克服“人治”弊端。
  第二,社会主义“德治”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把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作为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就能使人们自觉地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就有利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進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第三,社会主义的“德治”,对党政干部,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今天的“德治”,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道德准则,因此,“以德治国”首先是针对各级领导干部而提出的思想道德约束,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不仅要依法管理国家事务、依法行政,而且要以德行政。我们的党政干部,要把“以德治国”当作是对自己的更严格的要求,不断地激励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三、“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调整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着国家对其成员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行为的要求,体现着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国家靠法院、警察机关等带有强制性的国家机器来保证法律的实施。强调用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用强制的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是“法治”的主要内涵。从维护社会的秩序、保障社会的稳定来说,法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道德的实施不是依靠强制性手段,而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道德觉悟,使人们自觉地遵守这些行为规范。道德诉诸人们的“良心”,诉诸人内心的“道德信念”。所谓“说服力”,主要是指通过启迪人们的道德觉悟、激励人们的道德情感、强化人们的道德意志、增强人们的荣辱观念,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形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培养和形成人的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所谓的“劝导力”,就是指通过形成广泛的道德舆论,培养良好的道德环境,增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社会舆论的力量是无形的,却是不可忽视的。强大的社会舆论,能够对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产生重要影响。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性情和气质,改变社会的风气,形成某种道德的氛围。这种社会舆论,一旦同内心信念相结合,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法治”靠国家机器的强制和威严来起作用,“德治”靠人们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起作用,二者殊途同归,其目的都是要达到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对于一个正常社会的健康运行,各自起着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其他文献
“陇西世族”庄园座落于新平县戛洒镇大平掌白虎山虎跳崖下,为“岩旺土把总”末代传达室人、解放前霸踞滇西南的大地主李润之所建。李氏祖籍陇西,期始祖于明朝初年宦游至滇,落籍
摘 要 尼采是桀骜不驯、洒脱不拘、独具个性而又充满生命热情的思想者,而中国近代文学家鲁迅则同样是以犀利的思想,独特的个性、勇于反抗的精神著称。中外思想史上在人格秉性、思想观念、人生态度以及思维方式上很少存在如此相像的两个人,他们都是孤独型天才,是社会流俗的反抗者,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式是通过最为原始、拙朴的逻辑思路来完成这层中西方思想巨人的比较的。  关键词 尼采 鲁迅 中西文化  思想者,无论是谁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发生了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英语阅读的文章要具有生活性,要最大程度的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际状态出发,完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任务。但是,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仍存在许多误区与问题,需要一线教师不断改进。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初中英语阅读教材的编著者对教材的认识不足。由于现今大多数的初
现如今很怕3件事.rn一怕老人无助.rn有心站起来,腿却是弯的;有心快走两步,却发现身体抖得比腿快.迟暮是个太残酷的词,代表年华不再,有心无力.曾看到一位老人,站在超市的电梯
摘 要:抽象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关键,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也是物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物理教学 抽象思维 逻辑思维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而智力是“在各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就是认识能力或认知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是抽象逻辑思维(包括形
摘 要 当前,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活动在全国各高校普遍开展并存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不同形式的非正式组织中去。参加非正式组织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进行自我教育,而且对大学生就业意愿有着一定影响。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非正式组织自身因素和大学生参加非正式组织时的各种条件两方面来进行调查及分析大学生参加非正式组织对就业意愿的影响。经过分析和比较,得出客观的结论,从而引导大学生参与合适的非
由于科技的发展,目前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生产流程也同样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企业对于成本信息的要求。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新型成本核算方法,可
人的耳廓好像人体缩影,如倒置的婴儿.耳廓分布着九十多个穴位,对应人体各系统和器官.早在两千年前,古代医家就积累了很多耳朵与健康相关的经验,并记述了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期刊
“性格决定命运”,邓亚萍的选择还是性格决定的,“竞技体育的残酷告诉了我,人生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去拼”,她没有选择容易的事情来做,而是选择了对自己来讲最有挑战性的事情来做,实践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    国庆节前夕,昔日“乒乓女王”、37岁的邓亚萍完成了人生又一次华丽转身——正式出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网站总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正厅级女干部。    三年内完成“三级跳”    
期刊
思想方法作为认识世界的方法决定着工作方法,工作方法作为改造世界的方法是思想方法在实践中的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治国理政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蕴含着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