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个人、学校、社会三大因素,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和三大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几点对策,以供毕业生和相关领导参考。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对策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全国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高峰期,在我国经济转型与市场转轨的宏观背景下的体育专业,其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创历史新高,加上前几年沉积下来的未就业480万毕业生,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虽然从2010年到2012年,三年来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但现在看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从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着手,探究其就业压力,并找出解决对策,无疑是缓解我国大学生整体就业压力的一条可行路径。
一、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1.影响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个人因素分析
①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更新不够,对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普遍还存在着期望值过高的现象,都希望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公立学校等,对私立学校、个体健身场馆、各类体育俱乐部等兴趣不大,尤其是社会体育等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定位還不很明确,觉得最好的出路还是各类学校,对去其它部门应聘信心不足。
②专业口径较窄,综合素质不高。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技能不突出,专业知识拓展不够,综合能力不够强,尽管各体育院校在学生进校后的专业教育时就普遍强调专项和各项技能的提高,但由于后续教育力度和措施的不足,学生重视程度、紧迫感、危机感非常欠缺,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在应聘时的空间非常有限。
③政府招考竞争力不强。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点,加上中学阶段相对其它专业学生文化底子较薄弱的实际情况,在参加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种考试时普遍竞争力不强,除了公务员考试中需同时进行体能测试的岗位外,基本无任何优势可言,甚至是完全处于劣势地位。而近年来,各地因教师日趋饱和,各教育局也设置入行门槛,进行上岗前的入门考试,这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更大,而且绝大多数地方教育系统对社会中的体育等非师范类的专业已关上了大门。
2.影响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因素分析
①部分招聘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存在着误区与不公。有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切实际的设置工作经验和英语障碍,有的单位故意刁难,也存在不公平的托关系走后门的现象。现实中用人单位过分的夸大了经验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大学生的精力充沛、有激情、有创造性、接受新事物强等的优势。招聘单位对英语的盲目要求也实实在在的影响着体育专业的学生。部分招聘单位看有没有英语四、六级证书,考试的时候设置较难的英语题目,这对本来在英语方面不占优势的体育专业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
②相关群体的就业竞争增加了体育专业的学生的压力。下岗职工和城镇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这些人由于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吃苦耐劳,并且对工资的要求不高,而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经验不足,对工作的报酬要求又高,这就使毕业生不具备明显的优势。另外,经验比较丰富的成人教育学院的毕业生也影响着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③社会为体育专业的学生的求职择业提供的途径不太通畅。学生择业渠道具有越来越广泛的趋势,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信息,但是也不乏存在着不少的骗局和陷阱。招聘会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④落后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缺乏和学校领导的决策不一致。在我国很多落后地区的中小学都比较缺少体育教师,有的学校就有一两个,有的学校没有体育教师的就由其他的任课教师担任,但是领导由于体育观念缺乏或者经费不足又不招聘体育教师,这就使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特别是师范类的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失去了很多就业的机会。
3.影响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学校因素分析
①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要。高校首先要开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平台,让学生了解就业的形势和掌握就业的技巧,并积极召开模拟招聘会,请相关专家现场指导。另外,要采取各种灵活多变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②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存在偏差。有的高校在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上比较传统,没有把符合学生知识特点、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搬到课堂,而是按照既定的模式培养单一的、市场需求不大的大学生,缺乏更新与改革,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就缺乏竞争力。教育的滞后效应和高校的扩招也给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二、对策
1.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自身要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的本领。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敢于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热情,能有较好的自控力。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管理沟通协调能力、人际关系处理等。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认识社会的能力,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经验。对自己有正确的就业定位,在求职就业过程中要面对现实,根据实际就业环境状况更新就业观念,“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自己的”,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不要过多地要求较高的待遇、较好的工作环境等。
2.“一专多能”是学生毕业谋求工作的良策。对于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大量需求的今天,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多技能发展是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良策。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来看,也应该积极地响应和要求学生进行多学科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经常进行健康心理指导,端庄态度、积极进取。对于心理健康辅导来讲,学校和各级教学单位、包括任课教师都应该积极地帮助学生端正就业态度和认清就业形势,这种就业形势的发展不是针对某一个专业或者某一个地区的,而是全国性的,帮助学生来增加心理承受能力,了解自身状况,积极地谋求自身发展的机会。
4.鼓励体育新兴专业技能的普及,倡导艰苦地区谋求发展。对于体育行业当中出现的一些新兴专业或者专业技能,作为教师应当第一时间内给予学生完成传授,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这些技能,在毕业之际可能这些知识技能就是学生寻找工作的法宝,无形中教师就帮助学生增加了就业的机会。
5.要不断规范就业市场秩序,促进就业市场的公平。要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要不断完善“研究生扩招政策”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三支一扶政策”。
6.要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思想教育和就业心理的疏导,大力倡导创业教育,提高就业的主动性。
三、结束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职业分工的细化使体育专业大学生有了更多职业种类的选择:考公务员、考编、考研等,或进入国企、合资企业、个体企业和各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或自主创业等。创业教育恰在此时满足了他们对待机会选择的指导需求,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必将有着美好的未来和远大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黄卫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D].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
[2]赵雅玲.高师非师范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09(6):165.
[3]禹元蔚.高校应如何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J].文教资料,2006(7上):9-10.
[4]李爱琴.影响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因素研究[J].科技信息,2006(7):100.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对策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全国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高峰期,在我国经济转型与市场转轨的宏观背景下的体育专业,其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创历史新高,加上前几年沉积下来的未就业480万毕业生,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虽然从2010年到2012年,三年来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但现在看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从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着手,探究其就业压力,并找出解决对策,无疑是缓解我国大学生整体就业压力的一条可行路径。
一、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1.影响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个人因素分析
①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更新不够,对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普遍还存在着期望值过高的现象,都希望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公立学校等,对私立学校、个体健身场馆、各类体育俱乐部等兴趣不大,尤其是社会体育等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定位還不很明确,觉得最好的出路还是各类学校,对去其它部门应聘信心不足。
②专业口径较窄,综合素质不高。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技能不突出,专业知识拓展不够,综合能力不够强,尽管各体育院校在学生进校后的专业教育时就普遍强调专项和各项技能的提高,但由于后续教育力度和措施的不足,学生重视程度、紧迫感、危机感非常欠缺,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在应聘时的空间非常有限。
③政府招考竞争力不强。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点,加上中学阶段相对其它专业学生文化底子较薄弱的实际情况,在参加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种考试时普遍竞争力不强,除了公务员考试中需同时进行体能测试的岗位外,基本无任何优势可言,甚至是完全处于劣势地位。而近年来,各地因教师日趋饱和,各教育局也设置入行门槛,进行上岗前的入门考试,这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更大,而且绝大多数地方教育系统对社会中的体育等非师范类的专业已关上了大门。
2.影响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因素分析
①部分招聘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存在着误区与不公。有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切实际的设置工作经验和英语障碍,有的单位故意刁难,也存在不公平的托关系走后门的现象。现实中用人单位过分的夸大了经验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大学生的精力充沛、有激情、有创造性、接受新事物强等的优势。招聘单位对英语的盲目要求也实实在在的影响着体育专业的学生。部分招聘单位看有没有英语四、六级证书,考试的时候设置较难的英语题目,这对本来在英语方面不占优势的体育专业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
②相关群体的就业竞争增加了体育专业的学生的压力。下岗职工和城镇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这些人由于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吃苦耐劳,并且对工资的要求不高,而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经验不足,对工作的报酬要求又高,这就使毕业生不具备明显的优势。另外,经验比较丰富的成人教育学院的毕业生也影响着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③社会为体育专业的学生的求职择业提供的途径不太通畅。学生择业渠道具有越来越广泛的趋势,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信息,但是也不乏存在着不少的骗局和陷阱。招聘会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④落后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缺乏和学校领导的决策不一致。在我国很多落后地区的中小学都比较缺少体育教师,有的学校就有一两个,有的学校没有体育教师的就由其他的任课教师担任,但是领导由于体育观念缺乏或者经费不足又不招聘体育教师,这就使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特别是师范类的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失去了很多就业的机会。
3.影响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学校因素分析
①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要。高校首先要开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平台,让学生了解就业的形势和掌握就业的技巧,并积极召开模拟招聘会,请相关专家现场指导。另外,要采取各种灵活多变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②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存在偏差。有的高校在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上比较传统,没有把符合学生知识特点、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搬到课堂,而是按照既定的模式培养单一的、市场需求不大的大学生,缺乏更新与改革,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就缺乏竞争力。教育的滞后效应和高校的扩招也给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二、对策
1.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自身要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的本领。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敢于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热情,能有较好的自控力。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管理沟通协调能力、人际关系处理等。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认识社会的能力,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经验。对自己有正确的就业定位,在求职就业过程中要面对现实,根据实际就业环境状况更新就业观念,“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自己的”,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不要过多地要求较高的待遇、较好的工作环境等。
2.“一专多能”是学生毕业谋求工作的良策。对于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大量需求的今天,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多技能发展是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良策。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来看,也应该积极地响应和要求学生进行多学科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经常进行健康心理指导,端庄态度、积极进取。对于心理健康辅导来讲,学校和各级教学单位、包括任课教师都应该积极地帮助学生端正就业态度和认清就业形势,这种就业形势的发展不是针对某一个专业或者某一个地区的,而是全国性的,帮助学生来增加心理承受能力,了解自身状况,积极地谋求自身发展的机会。
4.鼓励体育新兴专业技能的普及,倡导艰苦地区谋求发展。对于体育行业当中出现的一些新兴专业或者专业技能,作为教师应当第一时间内给予学生完成传授,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这些技能,在毕业之际可能这些知识技能就是学生寻找工作的法宝,无形中教师就帮助学生增加了就业的机会。
5.要不断规范就业市场秩序,促进就业市场的公平。要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要不断完善“研究生扩招政策”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三支一扶政策”。
6.要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思想教育和就业心理的疏导,大力倡导创业教育,提高就业的主动性。
三、结束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职业分工的细化使体育专业大学生有了更多职业种类的选择:考公务员、考编、考研等,或进入国企、合资企业、个体企业和各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或自主创业等。创业教育恰在此时满足了他们对待机会选择的指导需求,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必将有着美好的未来和远大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黄卫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D].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
[2]赵雅玲.高师非师范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09(6):165.
[3]禹元蔚.高校应如何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J].文教资料,2006(7上):9-10.
[4]李爱琴.影响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因素研究[J].科技信息,2006(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