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教学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h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08年12月16日,笔者参加了由进修学院主办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听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语文教研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作文学习策略与教学评价体系创建研究”总课题组组长田玉博士的一堂作文教学课及其课题研究报告。会后,笔者有了很多思考和愿望。
  【关键词】温度教学 教研活动 教学反思
  
  今天,听了田玉博士这堂课,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温度”一词。当过学生十几年,当老师也已十年,听过许许多多的课,感受到踏实严谨,感受到幽默睿智,感受到尖锐犀利,甚至感受到力度热度,可第一次如此感受温度。
  我甚至嫉妒让田玉博士上课的不是我的学生!大学中文系本科四年教会了我更多更好地思想,但从未教过我如何教学。年轻时,以校为家,备课认认真真,作业全批全改,面批面改,一路探索,付出全部,常为自己言语的直觉,课堂的创意,教学的妙趣而激动而热情四射。于是出了成绩,于是找到了教师的自豪感。现如今,教学十年了,也算有自己的位置,可随着年岁的增长,自豪感慢慢消褪,我更渴望一种教学的价值感。特别是面对这一轮新课程改革,三年来,我不仅面对教材,面对我的学生,更要面对年轻教师的听课,我始终觉得自己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感受技术化、人文化。有很多时候,我却又只能“孤军奋战”,因为我是一组之长,已代表了“最高点”,可我真的有很多时候迷茫着……
  因而听完田博士这堂课后,我渴望表达,渴望把自己在这一轮新课改教学中的尝试、困惑、思考与人交流、渴望自己能再去学习再受培训,渴望为语文教学路寻找一盏明亮温情的方向灯。种种渴望!如此渴望?我想我也只能用教学案例来表达。
  
  案例一
  困惑:新课标采用的人教版语文必修教科书把教材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4个部分。“阅读鉴赏”是这套教科书的主体,以名家名篇为主。“表达交流”包括“写作”与“口语交际”2个部分。“写作”共20个专题,每册4个专题。在具体教学中,“阅读鉴赏”模块与“表达交流”模块我找不到链接的地方,似乎阅读归阅读,写作归写作,这两个模块在教科书中只是语文能力综合素质两条重要但始终平行的线。可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找到教学的衔接?编教材的人没说,新课程培训的专家没说,教学的人感到无从下手,茫然。
  出路:直到有一次语文考试,作文题目为“我与——(名人)对话”,批改中,一篇题为《我与弗罗姆对话》的文章深深吸引了我,温暖了我。这篇作文以母亲为我煮面驱散冬日的严寒,我信手翻开课文被课文内容吸引感觉作者弗罗姆向我走来开篇,接着写我与弗罗姆展开关于“什么是爱”的对话,最后以我吃完面,明白爱,心更暖了,决定明晚为父母煮碗面结束。作文中很多精彩的对话都出自于语文必修4弗罗姆所写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课文。如弗罗姆满意地说:“是的,父亲与母亲的爱往往是不同的。你似乎会感到母亲对你的爱是与生俱来的,而父亲却需要你的努力,或许才可以看到爸爸赞许的面庞”;如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爱’;成熟的爱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我心被点燃了,一千多名学生就这个学生用学过的教材构思抒写文章,但就这一个,似乎让我顿时捕捉到教材阅读与写作的关联点。
  实践:我用了整整两节课时间讲了课本教材与此话题作文之间的关联与写作,再让学生用一周时间选择、摘抄、延伸课文,再用两节课时间重写一篇“我与——(名人)对话”的作文。学生作文中精彩纷呈:有与郁达夫对话中对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咀嚼品尝;有与陆蠡对话中通过“爱绿、囚绿、放绿、怀绿”思考生命的自然状态、需求与意识;也有与林庚对话中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暗示性,探讨诗歌意境的审美问题。面对如此“卷面”,我感到由衷的喜悦,为自己的发现,付出与收获。
  反思:田博士的作文系列教学围绕“不爱写”“没东西写”“不会写”这三个写作困境来分析原因,寻找办法,具体实施。有完整的一系列教学流程与案例,温暖人心,而我这仅仅是针对一篇作文,一个话题,没办法站到一定理论高度去寻找到教材中阅读模块与写作模块的系列教学方案。
  
  案例二
  困惑:前不久高三总复习——散文阅读,我发现不少学生不理解散文的体裁特征,不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构思,当然也不能很好地去解读散文的表现力,去品味散文的丰富精彩语句,学生把自己与散文大家有意无意地隔离好远好远,复习教学有点困难,力不从心。
  出路:我思考了很久,最后决定布置学生先写一篇题为“窗外阳光明媚”的散文,然后从中挑选优秀范文来进行教学。胡彬彬同学写的《窗外阳光明媚》一文抒发自己对人类社会丑恶现状的不满、心冷和对自然生物间信赖、和谐的追求、向往。该文从自己一次乘车返校亲身经历写起,选取四副画面:
  车窗外:在院子的一个有阳光的角落里,一只小猫和一只比猫大不了多少的小狗正相互依偎,蜷缩在角落里晒着太阳睡觉。它们纹丝不动,睡得很安稳,彼此相信对方,相互传递着温度,温暖了对方,也温暖了自己。
  车窗内:售票员为金钱而欺骗乘客。
  车窗外: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树,古树上停歇着许多小鸟,欢快地在枝条间跳跃、歌唱,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温暖着小鸟和大树,小鸟为大树除虫,把歌声献给大树,大树为小鸟提供安全的停靠点,保护它们的巢穴。它们相互给予,享受温暖与喜悦。
  车窗内:乘客与乘客之间争夺座位。
  这四副画面两两对照,车窗外阳光明媚,车窗内我的心越来越冷,渴望大家走出车厢,接受窗外明媚阳光的温度与洗礼。
  实践:先让学生欣赏优秀文章,接着告诉他们这是我们班某某同学所写,再由作者来谈文章的立意、构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同学也可以像散文名家一样构思、立意,一样抒写。让同学们来解读我们身边的散文,让读者与作者面对面交流、问答,就学生散文设置阅题题目,阅读理解变得轻松而有趣味。
  反思:田玉博士在针对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时的方法之一是“角色互换”,原来我也在做已在做这种“角色互换”教学。阅读与写作,广泛而又有针对性的阅读可以提高写作;尝试用学生的作文来阅读更可收到提高学生散文阅读能力的奇特效果。可我仅仅也还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并没有打通写作与阅读教学的整个完整思路,所以始终还是无法温暖人心。
  
  【后记】
  我看过的论文,基本上是自己成熟的思想或较成功的案例的倾吐与展示,而我,始终还是自己理论高度不够的缘故,就只能在田博士一堂课的激发下写下以上感想。把自己的困难、疑惑摆出来,也许这不是一篇成功的论文,但应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一线教师面临问题的真实心声。
  渴望有理论有水平有远见有智慧的能者把方法传播。当然,我们不是要那编册成书的教案秘笈,我们不是想偷懒,不是想复印,我们只要少走一些弯路,让迷茫的心有方向感,或许重视了,或许让老师受到真正的培训,有计划有实效地让教育者再受教育,那么语文老师将会有更有活力、更轻松的、有温度的教学。温度的教学,温暖学生的同时也让老师自己保持一定温度,更从容更睿智更人文地教学到老。“道亦应有术”,最后我只能再套用田玉博士的一句话——技术做到了极致就是对人文最大的关怀来表达我的渴望,来结束我这并不成熟的文章。
  ★作者简介:李海珠,福建省莆田市二中教师,语文教研组长。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改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全面展开,但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差,以及目前教育体制、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仍存在着很多现实的矛盾,造成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 教育目标 教育体制 评价机制    目前,新课改已在中学教学中全面展开,这次课改面对的是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传统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积累而
【摘要】巴金的《小狗包弟》是一篇书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文章,其中体现了巴金先生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角度对《小狗包弟》的哲学文化意蕴作了深入的挖掘和阐释。  【关键词】巴金 文化哲学 人与自然    从古希腊开始,欧洲就将自然作为人的对立物,到了近代,更发展成与自然的对抗。“人是万物的尺度。”面对自然,人是中心,是目的。中国则历来有天人合一的理想,这不仅是哲学的、审美的境界,
【摘 要】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情感的艺术,语文老师作为学生情感的引路人,必须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特别是对语文老师的情感。亲其师,信其道。要教好语文,策略是杠杆,情感则是支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感 情感 情感策略    我国的古圣先贤几千年前就提出了“授人渔不授人鱼”的学习策略。可以说,好的学习策略,是教学中的省力杠杆。学习策略是杠杆,那么什么是支点呢?那就是情感!所以,学习策略中的情感策略对学
【摘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表现了作者在人生低谷中对生存状态、个人命运及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独特思考,显示出坚韧顽强的生命意志,本文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史铁生 生命意识 生存状态 生命价值    地坛是史铁生心灵的基督,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古人对生与死祈祷的地方,这个静谧的所在,史铁生开始了和地坛的对话,开始了对生命的思考。在与地坛的不断对话中,史铁
【摘 要】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幸福,只有为了学生未来的幸福奠基的教学才能有诗意的鲜活、流动的溢彩和纯净的呼吸。幸福的课堂应该是一涧春水,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就像是水和水之间的关系,平等互融,接纳包容,幸福共享,只有流动的幸福感成为课堂中涌动的波澜,才能唤起学生自主合作意识与潜能的觉醒。  【关键词】语文教学 动态 幸福 幸福感    幸福的课堂,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河流,师生如水般交融。起点是心灵诗意
【摘要】“对写法”是古典诗词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本文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详细论述了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及其在作品中产生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对写法 虚实 衬托 情景交融    对写法是诗人运用逆向思维,通过转换角度,从对面着笔,用客体凸现主体,曲折有致地抒发深挚情感的一种艺术手法。这种特殊的艺术手法不仅可以弥补直抒胸臆的不足,沟通主客双方情感,形成情感的双向交流;而且还使虚实相生、主客衬托、
【摘 要】通过借助生活环境、给学生提供小材料、办各种活动等来创设写作情境,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作文教学 情境化 写作兴趣 写作水平    人是坏境之子,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他所处的环境造就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意义的建构是在师生相互作用和学生之间(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完成的,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是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在作文教学中,若能经常
【摘要】语言是阅读的基础,语境是理解的前提。探讨语境分析和语言理解之间的联系,对摸索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新途径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理解语义;语境分析    在中学语文各类考试中,现代文阅读语言理解考查形式多样,现就语境分析在其中的具体运用分类予以阐释。    一、通过语境理解文章中的词语    构成语境的各种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文章的解读,使文章中某些词语的涵义发生变化
【摘要】审题立意是作文成败的先决条件,本文试图从新材料作文的提示语这一角度,去审视材料,选择写作的切入点,以期达到吃准材料,打开思路,选择最佳立意角度,写出见解独到,立意深刻的文章来。  【关键词】提示语 切入点 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是作文的基本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先决条件。一旦审偏写脱,即使所写的文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采飞扬,也会被打入“冷宫”。有的同学虽然没有写脱题,但空洞无物,泛泛而
【摘要】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梦游天姥吟留别》理当寄予了诗人李白的情志,我们运用披文入情、以意逆志的基本法则来解读此诗,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际遇,推知诗人的志趣理想、个性特征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人生行为。  【关键词】梦游;赴诏;蔑视权贵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它采用古诗的体式,借留别以发感慨,以梦游尽抒胸臆,写得瑰丽奇幻而又豪放飘逸,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笔者认为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