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虫鸣

来源 :东方少年·阅读与作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ASP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夜,最让我痴迷的事便是到田野散步,聆听各种昆虫生动的鸣唱。不知这些昆虫是喝了夏天的醇浆,还是饮了秋日的仙露?虫儿们的鸣叫听起来是那样的婉转悠扬、悦耳动听。
  顺着乡间的小路,你听,这儿是“唧唧吱、唧唧吱”,那儿是“唧唧吱、唧唧吱”,这是蟋蟀的鸣叫,辨不清来自哪个方向,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时断时续,时高时低,时紧时慢,其声细微袅袅,偶尔带颤,似山泉潺潺细流之声,又像水纹缕缕颤动妙音,错杂交替地在这秋夜里弹鸣。在这如水秋夜的清凉中,虫鸣仿佛滤去了世界的喧嚣,让我的心也渐渐变得透明澄澈起来。
  蟋蟀又名蛐蛐、促织,它同油葫芦、蝈蝈号称中国三大鸣虫。记得韩愈曾说过:“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古人以自然现象标志时序,虫鸣是秋夜最生动的音符,抑扬顿挫声声盈耳。此刻,让我想起幼时捉蝈蝈的趣事。
  鸣虫中,我最爱听蝈蝈“国、国、国、国”的短促鸣叫。它那声调时高时低,时缓时急,波浪似的上下起伏,有滑轮的声响,又像有金属碰撞般的脆响。我至今还清晰记得第一次捉蝈蝈的情景,那是童年时一个周末的午后,我找来几个小伙伴,提议去捉蝈蝈,大家很是兴奋。我拿来手电筒,小伙伴们找小瓶子,我们就兴致勃勃地骑着自行车来到村旁的芦苇丛。
  蝈蝈喜欢住在芦苇丛中,它们有的伏在苇叶上,有的伏在苇秆上,像召开歌咏比赛似的,高低错落地演唱。蝈蝈伏在苇叶上鸣叫时,苇秆下面的河水也随之微微地晃动,阳光便从晃动的水面反射到苇叶上。于是,芦苇丛里,光点斑驳,迷迷离离,形成了诗一样美丽的氛围。这让我们也优哉游哉起来,恨不得马上捉到蝈蝈。
  蝈蝈们性黠而灵敏,我们还未拨开苇丛靠近,它已闻声倏忽下坠,边叫边遁入苇叶深处,靠着一身莹润如翠玉的绿色,藏得不见踪迹。我们只好蹲下来,打开手电筒,身子趴在地上沿着地上的洞寻找。起先,我们竖着耳朵,放轻脚步,瞪大眼睛,全神贯注地挨洞搜索,一发现洞边露出一个小脑袋,就挥手向身边的小伙伴们示意,让他们过来一起“围剿”这个“国、国、国、国”的小家伙。接着,等小伙伴们蹑手蹑脚地聚拢过来后,我们就围成一圈,分工合作,有的用小棍挖,有的用小手紧紧捂着洞,逼着蝈蝈“自投罗网”。然后,等到这小家伙跳出洞来,我们就手疾眼快地把它捉住,小心地把它放到瓶子里,带回家好好欣赏。就这样,我们捉了很多蝈蝈,夜色降临的时候,我们才听着“国、国、国、国”的“小夜曲”,依依不舍地離开芦苇丛回家去。
  《诗经》中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秋虫的叫声是一个季节的开始,叫声的终止又是一个季节的结束。而此时,我正欣然于秋虫的呢喃,漫步在秋夜的沃野,和着舒爽的夜风,听着起伏的虫鸣,心情便增添了一份雅致清新,超凡脱俗。
  生活中,有的人喜欢气势恢宏的交响乐,有的人喜欢优雅抒情的小夜曲,而我却独爱秋夜虫鸣的静谧。它们的鸣叫自然纯净,没有指挥,没有特邀的听众,想停就停,想鸣就鸣。混乱之中又整齐划一,浑然之间又节奏鲜明,不缓不急,缠绵悠远,将秋夜烘托得宁静而美好,也将我的心陶冶得情趣盎然。
其他文献
“太不像话了!你怎么能在网上发这样的东西?”路路刚走进学校办公室,班主任杨老师就向他投来生气的目光。  路路愣愣地看著杨老师,不明白她是什么意思。  “你自己看!”杨老师哼了一声,把她的手机递到路路面前。  路路一看,手机上显示着一张图片,上面画着一只戴眼镜的怪兽站在讲台上给一大群战战兢兢的学生讲课。路路想起来了,这是他昨晚在QQ空间里发的一条“说说”的配图。这张恶搞图片是他在网上看到的,他觉得挺
期刊
这个湿冷的冬季,天空灰蒙蒙的,令人惶恐的新型冠狀病毒如同一张黑色的网,笼罩了中华大地。但是有一群群人,他们不怕险情,不畏牺牲,奋斗在疫情第一线,他们是人民的保护神,他们伟大的精神将印刻在史册中!  新型冠状病毒四处游走,嘴角扯着一团冷笑,仿佛在嘲笑我们:瞧瞧你们人类,有这么多空隙给我们钻,看你们能拿我们怎么办?  这无情的嘲笑不能阻挡一群群人战斗的步伐。医务人员冲上去了,他们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同
期刊
我的爸爸是个工程师,  他盖了许多高楼大厦。  爸爸还喜欢讲故事,  讲的都是变幻莫测的神话。  他讲飞上天空的超人飞侠,  脚踩风火轮的神勇哪吒,  讲得最多的是八仙过海,  嘿,个个本领高强神通广大。  在幼儿园时我还听得很入迷,  长大了我渐渐觉得神话很假,  那些本事人间其实谁都没有,  我敢断定神话就是假话。  前些天爸爸匆忙离开了家,  他和工友们来到武汉火神山下。  妈妈说爸爸去建大
期刊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快乐每个人都可以拥有——那就是读书的快乐。  小时候,我是家中最喜欢读书的孩子,我这里提到的读书不是在学校学习课本知识,而是指读课外书。  小时候的我,每每看到一本书就会拿起来翻看一遍。我记得家里当时有一本掉了封面的《聊斋志异》,每次做完作业,我就会捧着它坐在院子里那棵枣树下,才上二年级的我识字不多,一个下午磕磕绊绊地读不了几页,但是那本書里的内容直到现在都印在我的脑子里,当我
期刊
真是不巧,我和家人去森林公园游玩时,正好下着初冬的微雨,这也好,就让我们一起体会雨中之美!  走进公园,道路两旁隐约能听见小河流水的淙淙声和昆虫的叫声。  丝丝凉雨打湿了衣衫,雨中的我们走向常去的小草坡。撑一把小雨伞,铺一张防潮垫,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坐在坡上,虽然已铺了防潮垫,但那雨丝似乎还是透过薄薄的垫子,穿过衣裳,直沁肺腑。恍惚间,乌云已经渐渐变白,阳光穿过乌云的阻碍,轻轻地洒在草坡上,虽然还是
期刊
超级迷糊虫  “你看看你,这么简单的数学题你都能做错?16加16加16等于多少?”“等于48呀。”“那你为什么写46?”  唉!说真的,我也不知道考试的时候自己为什么这么粗心?平时作业我会做,知识点我知道,老师提问我也会,可是一到考试,难度较大的应用题全对,简单的计算题却扣了冤枉分……所以,尽管平时学习能力强,可……无奈啊!  倔强小气鬼  “我不給,就不给,这是我的……”面对比我小的侄子,不管他
期刊
3  关婶还是去问那大爷了,不但去问了那大爷,回来之后,还用手机跟关小胜的爸爸关叔通了电话。  关婶在电话这边说:“快瞧瞧你儿子吧,在家要上房揭瓦了!小胜也没打个招呼,就把那老孩儿家的那匹马牵回来了,我过去一问,还真是那老叔赊给小胜的,你说这事闹的,那老叔咋越活越像个小孩子了啊!”  关叔在电话那边笑着说:“这事儿不奇怪,我没估计错的话,他家那匹马肯定有什么毛病了,对不对?”  关婶真想把电话摔了
期刊
第二章 割草喂马  1  “小胜,小胜,快去看看吧,那老孩儿家的小红马快要死了!”麻雀一惊一乍地跑来了,朝关小胜喊着。跟着麻雀跑来的还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叫小球子,意思是说这孩子个头长得慢,像个小皮球。  关小胜正趴在炕上写暑假作业。夏天太热,关小胜家的窗户敞开着,麻雀的喊声太大,还是趴在窗口猛然喊的,吓了关小胜一跳,碳素笔在暑假作业上划出长长一条黑线。关小胜很生气:“瞅你,就不能小声点儿啊?刚才
期刊
有些同学在写作文时,无论描写人物还是景物,总是写得笼统、空泛,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应该是对细节的关注不够造成的。  你一定听过“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或者还曾读过这个故事:一家大公司招聘员工,很多人慕名前往面试。大家对扔在接待室门外的一把扫帚熟视无睹,只有一个年轻人弯腰扶起并放好它,最终,这个年轻人脱颖而出被考官录取。  这就是所谓的“细微之处见精神”吧,因为弯腰扶起扫帚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动作
期刊
同学们,写作时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辛辛苦苦写了两三页却“离题”了;绞尽脑汁细细描写却“跑题”了……写作时,为何会出现“离题”“跑题”的情况?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围绕文章主题写”。所以,在写作时,同学们需先想好文章要表达的主题,根据文章主题选择准确合适的材料,安排材料的详略,这样才会让你的文章和“离题”“跑题”说拜拜。  【点石成金】  围绕文章主题,选择准确的材料  怎样的材料才是准确的呢?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