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教科书中提供的实验材料难以配备的问题,致使书中提供的一些教学实践活动和实验设计方案不能顺利地开展。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地区差异大,气候环境有别,生物实验材料不尽相同;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由此带来了环境的变迁,以前常用的实验材料已逐渐消失。找不到合适的实验材料,实验做不了,实验方案也就落空了。
这时,教师就应该另想办法,结合实际,充分挖掘本土教学资源,巧选实验材料,妙设实验方案,以取代教科书中的实践活动和实验方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现在已经有很多生物教师这样做了,而且效果非常好。
这种做法具有创新性、灵活性,不仅能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還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值得推广。
以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该实验选取的材料——鼠妇是农村中常见的小动物,以前在房前屋后都容易捕捉到,实验设计方案也巧妙实用,操作简便,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实验能正常进行,教学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①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展,环境的变迁,鼠妇现在已很难找到了;② 学生在寻找鼠妇时,无意中损坏了一些环境设施,造成不良的影响;③ 即使能找到几只鼠妇,也因经过多次实验后,要么鼠妇对光产生了适应性,使实验现象不明显,要么鼠妇因损伤而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④ 鼠妇有假死性,这也会影响实验开展的进程,因而实验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此,笔者选用了罗非鱼来代替鼠妇,同时设计并实施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材料和器具:
选取来源相同、大小与体色一致的罗非鱼6尾(约500 g/尾,并预先存放于一个不透光的容器中),大小适中的不锈钢盆两个(目的是为了不透光,并便于观察),遮光板一块,网袋(或沥捞)一个,水适量。
方法步骤:
第一步:先将两个不锈钢盆分别标为1号、2号,分别在两个盆中注入适量的清水,以能浸没鱼背为准。
第二步:将准备好的罗非鱼随机分为A、B两组(各三尾),用网袋捞取A组鱼放入1号盆中,同时将B组鱼放入2号盆中,快速观察并记录两组鱼的体色情况(注意:因为罗非鱼的鳍有非常锐利的刺,容易伤人,所以不能徒手捕捉,同时罗非鱼的体色变化较快,需轻快操作)。
第三步:将1号盆用遮光板遮光,2号盆敞开,并在阳光下进行光照,约2~3 min,若光线不足,亦可用较强的灯光照射;
第四步:3 min后,快速将1号盆和2号盆放在一起,并揭开1号盆的遮光板。
第五步:尽快观察两组罗非鱼的体色特征,对比A、B两组鱼的体色差异;记录观察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刚开始时,两组鱼的体色其本相同,均为深灰色,当A组鱼遮光、B组鱼光照后,A组鱼体色没有变化,而B组鱼的体色明显变为浅灰色,而且两组鱼在比较过程中由于又处于同一环境条件(光照)之中,体色很快又趋于相同。根据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光对罗非鱼的体色有影响,即环境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该实验有显著的优点:首先,实验材料易得。在我国南方,罗非鱼随时随地都能得到,价格便宜,而且在实验过程中不会产生适应性,可多次重复使用,实验完成后还可另作他用,不会造成浪费。
其次,实验设计简单、巧妙,操作简便实验结构明显,这对于刚接触生物实验的初中学生来说更适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挫折感。
再次,该实验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了本地区的教学资源,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知识就在身边,并不是不着边际,深奥难学。而且在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新奇,趣味性高,符合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理,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由此可见,在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用的生物实验材料鼠妇完全可以用罗非鱼代替,这也说明了生物实验教学必须有灵活性、创新性。
教师要在组织实验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巧选实验材料,妙设实验方案,使其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去接受新知识,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望,培养探究精神,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7.
[2] 张艳娟,果酒酿制的替代实验——米酒的酿制[J].中学生物学.2012,6.
这时,教师就应该另想办法,结合实际,充分挖掘本土教学资源,巧选实验材料,妙设实验方案,以取代教科书中的实践活动和实验方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现在已经有很多生物教师这样做了,而且效果非常好。
这种做法具有创新性、灵活性,不仅能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還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值得推广。
以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该实验选取的材料——鼠妇是农村中常见的小动物,以前在房前屋后都容易捕捉到,实验设计方案也巧妙实用,操作简便,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实验能正常进行,教学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①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展,环境的变迁,鼠妇现在已很难找到了;② 学生在寻找鼠妇时,无意中损坏了一些环境设施,造成不良的影响;③ 即使能找到几只鼠妇,也因经过多次实验后,要么鼠妇对光产生了适应性,使实验现象不明显,要么鼠妇因损伤而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④ 鼠妇有假死性,这也会影响实验开展的进程,因而实验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此,笔者选用了罗非鱼来代替鼠妇,同时设计并实施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材料和器具:
选取来源相同、大小与体色一致的罗非鱼6尾(约500 g/尾,并预先存放于一个不透光的容器中),大小适中的不锈钢盆两个(目的是为了不透光,并便于观察),遮光板一块,网袋(或沥捞)一个,水适量。
方法步骤:
第一步:先将两个不锈钢盆分别标为1号、2号,分别在两个盆中注入适量的清水,以能浸没鱼背为准。
第二步:将准备好的罗非鱼随机分为A、B两组(各三尾),用网袋捞取A组鱼放入1号盆中,同时将B组鱼放入2号盆中,快速观察并记录两组鱼的体色情况(注意:因为罗非鱼的鳍有非常锐利的刺,容易伤人,所以不能徒手捕捉,同时罗非鱼的体色变化较快,需轻快操作)。
第三步:将1号盆用遮光板遮光,2号盆敞开,并在阳光下进行光照,约2~3 min,若光线不足,亦可用较强的灯光照射;
第四步:3 min后,快速将1号盆和2号盆放在一起,并揭开1号盆的遮光板。
第五步:尽快观察两组罗非鱼的体色特征,对比A、B两组鱼的体色差异;记录观察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刚开始时,两组鱼的体色其本相同,均为深灰色,当A组鱼遮光、B组鱼光照后,A组鱼体色没有变化,而B组鱼的体色明显变为浅灰色,而且两组鱼在比较过程中由于又处于同一环境条件(光照)之中,体色很快又趋于相同。根据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光对罗非鱼的体色有影响,即环境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该实验有显著的优点:首先,实验材料易得。在我国南方,罗非鱼随时随地都能得到,价格便宜,而且在实验过程中不会产生适应性,可多次重复使用,实验完成后还可另作他用,不会造成浪费。
其次,实验设计简单、巧妙,操作简便实验结构明显,这对于刚接触生物实验的初中学生来说更适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挫折感。
再次,该实验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了本地区的教学资源,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知识就在身边,并不是不着边际,深奥难学。而且在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新奇,趣味性高,符合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理,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由此可见,在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用的生物实验材料鼠妇完全可以用罗非鱼代替,这也说明了生物实验教学必须有灵活性、创新性。
教师要在组织实验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巧选实验材料,妙设实验方案,使其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去接受新知识,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望,培养探究精神,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7.
[2] 张艳娟,果酒酿制的替代实验——米酒的酿制[J].中学生物学.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