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材料助教学 多元创设育素养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4669856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下面以苏科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地面上的植物”一节中被子植物为例,阐述精选多样化材料辅助教学,创设多元化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1 设计理念基础
  1.1 教材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从地面上的多种生态系统人手,通过介绍一些典型植物的生存环境和形态特征,使学生初步形成植物多样性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观察校园里的植物、桃、马尾松、贯众、葫芦藓等活动,对地面上的各种植物有一个比较完整和相对准确的认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对被子植物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被子植物等主要生物类群的特征、价值及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
  被子植物一课以观察具体桃的外形、桃花、桃的果实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常见植物的观察,认知被子植物的基本特征,旨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信息获取、分析和综合能力。
  1.2 学情分析
  收集校园植物过程中,学生己初步养成~些观察植物特征的基本素养,锻炼观察的方法和能力。学生对植物器官有了一定的辨识水平。本节内容的教学着重通过对花和果实的结构观察,使学生在概述被子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学会区分、辨识被子植物。
  2 设计思路
  初中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具体形象的生物实体有较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在具备初步观察技能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去发现问题,归纳不同花和果实异同,内化被子植物概念,形成结构和功能观等生命观念,发展科学思维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的思维局限和个体能力素养有差异,教师需进行相应的规划和组织,通过精选不同的花和果实进行观察,创设多元化的活动,引导学生有效获得信息、分享交流,确保教学活动有序、有效推进。
  3 教学策略措施
  3.1 精选多样材料,助重要概念生成
  《课程标准》强调凸显重要概念传递,以重要概念作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要点和构建生物学知识框架的基础;强调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并使学生通过概念的学习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达到“举一反三”,为日后生物学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花”和“果实”作为两个概念性语词,是学生理解“多细胞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等多条重要概念的基础,也是学生辨识区分被子植物的依据。教材设计了观察桃的教学活动。但是仅凭桃的观察,学生很难对花和果实的共性及特异性有深刻的认知。教师精选桃花、百合、鸢尾、长寿花、角堇、石竹和花生、蚕豆、苹果、桃等多种花和果实。在教师提供的观察材料中,桃花代表性强,刚进行实验的初一学生可参照书本辨识,学习效果好;百合、鸢尾花大、易操作,胚珠等结构清晰;石竹花期长,可同时采集花和果实,方便进行子房和果实的对照。考虑到教学时间和花期不一定完全一致,教师还可制备一些浸制花辅助教学。
  精选丰富多样的实验材料,提升了学生活动热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概括花和果实的结构、概括花和果实基本结构组成,促进重要概念的生成、理解,发展学生归纳演绎的能力。
  3.2 创设多元活动,促核心素养发展
  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和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本课例就通过创设多元化的学习实践活动,来推动教学的展开,促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达成。
  3.2.1 模型拼贴初识花的结构,模型构建培养演绎能力
  观察桃花结构的活动,苏科版教材设计了取一朵桃花,对照教材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剖面图)辨认花瓣颜色、数目以及雄蕊和雌蕊。虽然结构图清晰地展示了各部分结构,但由于学生初次进行解剖观察,实验过程顾此失彼,很难达成实验预期效果。
  教学中,首先安排了一个模型拼贴活动。学生分小组合作,通过对照花的结构图,将打散的各結构拼贴完整。通过小组协作完成拼贴活动,学生对花的结构和各结构间的相互关系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模型的使用使花结构的呈现更加清晰、直观,帮助学生将教材抽象的文字图片转化为形象的模型。学生通过模型的观察和拼贴,以形象具体的认知方式感知花相关结构的组成和功能,进一步提升观察推理、逻辑演绎能力。
  3.2.2 实物解剖建立花的概念,科学探究塑造实证精神
  图片观察和模型拼贴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理论上有效掌握花的基本结构及功能,但不利于学生对花基本结构的归纳和种类多样性的理解。若仅停留于理论,则阻碍了学生实证精神和探究意识的激发。
  在学生对花的结构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以活动单引导学生对桃花、百合花等多种实物进行观察、解剖探究。不同的花基本结构相同,但又有一定差异,实物的结构形态和图片也有差别,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能更生动地感知各种结构的真实性,明确地认知“各种花都有着相同的基本结构”这一基本概念。
  实践能力是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表现,缺少动手实践能力的学生往往实证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够。在有了基本认识基础上,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学科知识得到巩固,实践探究能力得以发展,科学素养逐步提升。
  3.2.3 视频演示建立逻辑关系,归纳概括发展科学思维
  花和果实是区分被子植物的重要依据,虽然学生平时对其有一定接触,但要科学地认识其组成结构、明确两者的联系,仅凭两幅独立的图片展开想象显然很难达成。简单的语言描述建立的联系也生硬无趣,不利学生记忆,更会磨灭学生生物学的学习激情,限制学生思维发展。
  通过播放以延时摄影技术拍摄的“开花结果”视频,向学生展示开花结果中的具体变化,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独立的观察思考获取有效信息,尝试归纳概括结果的过程、果实的结构组成,并分析概括花、果实各结构间的联系。
  库恩认为,科学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最终目标。科学思维能够支持学生获取新知识,具备科学思维的学生能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能够自主的为自己的问题寻求答案。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独立主动地进行探索,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发展科学思维。
  3.2.4 绘概念图梳理知识联系,建构体系落实生命观念
  通过视频的演示,结合教材果实结构示意图和对多种果实结构观察,学生逻辑思维和实验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对花和果实的结构组成及联系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教师指导学生尝试绘制概念图,及时进行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点的梳理,建构相关的知识体系。
  概念图只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能以简练的、可视性的形式展示相关的知识概念和联系。本课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概念图(图1),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框架体系,厘清概念间的关系,明确花、果实等结构功能观、植物进化观,细化、落实学生生命观念的形成。
  4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提出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强调教学过程重实践。本课例精选丰富多样的实验材料,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眼、动脑、主动探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多元化的课堂活动可引导学生尝试通过探究主动探索生命现象,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促进生命观念的落实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严.实验教学与重要概念构建[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147.
  [3]刘恩山,曹保义,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4.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为例,探讨了如何具体地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于生物课堂教学,以期为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生物课堂教学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并明确指出:“教育部将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可见,核心素
我们在上学期学过了一元一次方程,那么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呢?二元一次方程(组)和方程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 学生的饮食健康状况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以中国营养学会在2007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学生健康课程标准作为测评的内容和目标依据,以SOLO分类理论为技术路线,以学生的饮食观念和饮食行为为内容的饮食健康状况调查表明,中学生健康饮食意识较为缺乏,普遍存在不合理饮食行为。学生的健康饮食知识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偏食情况严重。相关部门应重视中学生健康饮食
数学的发展离不开生活,正数和负数就是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且被广泛地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下面就从实际生活中选取几例,让我们一起感受正负数的实际应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摘要通过模型建构的方式模拟染色体组的形为变化,采用观察思考、类比分析、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模拟建构的方式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模型建构 概念教学 染色体组  1教材分析和设计思路  本节为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基因突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概述生物体因染色体发生变异而产生的影响,是落实必修二模块中遗传这一核心概念的进一步延伸,同时也是
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近期我国发生了很多大事,下而我们一起来看看如如何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大事中的数学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提起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很多人即使不了解,可能也听说过。与泰勒斯、德谟克利特等人相比。这两位的知名度要略高一些,这是因为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的研究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探索万物本原的自然哲学转向了研究人与社会。前面我们讲的人和他们研究的自然哲学,被史学家们称为是前苏格拉底哲学。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还有一个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这三人联手打造了西方哲学。至今仍然受到整个西方甚至全世界研究哲学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角的问题,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共同感受一下角的魅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应用有理数运算的有关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从中进一步体会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要不断提高用数学的意识,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数学史上的猜想有很多,其中哥德巴赫猜想因为命题简单(只要有初中数学知识就能看懂)而为全世界所熟知.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给欧拉的信中指出: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例如6 = 3 + 3,8 = 5 + 3,10 = 5 + 5,12 = 7 + 5等.  欧拉经过一番努力也未能证明它,但他认为这个猜想是正确的.  这个问题的叙述如此简单,而欧拉却不能证明,因而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