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效性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qish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效性,我们要科学地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对教材、教法与学法、学生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确立好知识的起点,找准知识的体验点,突破知识的指导点,捕捉知识的升华点,拓宽知识的延伸点。”优化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概念教学 实效性 直面
  “概念教学”在教材中很难看到明显的文字表述,而是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但是就是这个空间,就很难把握了,往往在教学中会出现漏洞和偏差。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导致学生思维不严密,言语表达缺少条理性。中年级学生虽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但课堂上参与状态不是很好,教学达成度也不是很高。反思我们的教学,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还存在一定的距离。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概念教学中教与学的实效性呢?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数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目标的落实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
   ①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起点。
  ②数学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应该抓准切入点。
  ③学生对新知识了解多少的事实基础,对新知识的误区等也是教学的一个生长点。这一点主要通过课前调研做到。
  根据已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对新知的了解和对新知的误区三个方面来确定一节新课的起点,引起认知冲突,引发探究欲望。“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产生的。那么已有的整数“平均分”就是这节课的一个知识生长点,所以设计教学时可以围绕“平均分”创设情境,出现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这就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产生了矛盾,怎样用一个具体的数表示?从而引起探究的兴趣而展开教学。
  二、寻找知识的体验点——直面学生的数学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的动词刻画出学生数学的活动水平。而体验又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生身处学习环境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 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如:概念教学中可采用:
  ①视觉体验如在建立大计量单位“吨”的表象时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多个形象逼真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产生用“吨”表示的事物是“很大、很重、很多”的表象。
  ②动手体验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种学具,学生自己选择认为合适的图形测量两个相近的长方形的大小,在铺摆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要测量面积先要统一面积单位,和选用什么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③推理体验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学生有了几分之一初步的体验后再以一个圆为平台,你想平均分成几份,你想到了几分之一,以此展开想象,进行类比同化,发现共同点。
  ④多感官体验在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看1秒走动,听、说秒针走动的声音,说一说,演一演1秒钟你会做些什么,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
  三、寻找知识的指导点——直面学生的数学误区
  这是在体验过程中伴有教师的指导。在体验中学生有时很盲目,为了活动而活动,热热闹闹、乱哄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效捕捉、利用、组织教学中生成的资源这是提高课堂实效的重中之重,学生在体验中需要教师及时提取相关信息,抓住指导点,“导”是在活动中经历与发现数学的桥梁,是为学生学服务的。如“分数初步认识”一课
  ①在学生平均分一块月饼有了实际体验后,一块月饼的一半可以用学过的1、2、3、…来表示吗?,这是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域”,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得出1/2,引入了分数的初步认识。
  ②1/2什么意思,学生结合操作表述,语言是生活化的经验性的表面层次的。于是老师边结合操作和课件演示边完整表述1/2的含义,形成数学语言,这是一次具体操作活动后的数学化过程 。
  四、寻找知识的提升点——直面学生的数学思维
  体验后怎么提升,提升什么很重要,这是学生经验的升华,也是表面经验数学化的过程,也就是说经历了数学发现、抽象、概括、推理、建模、应用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与策略。我们决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任由学生盲目的独立思考,漫无目的的“信口开河”,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低效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学中不可忽视对学生思维的“深度引导”。如:“分数初步认识”一课,观察这些分数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共同点?得出“几分之一”的数都是分数。使学生将体验到的,推理想象出来的这些表面、零散的经验进行总结升华。
  五、寻找知识的延伸点——直面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知识既要看昨天,又要想明天,不能仅仅就一个知识而教一个知识,而要将兴趣延伸到后面的教学中。延伸什么知识点,在什么地方延伸,这是所学知识的构建,是学习方法思想的迁移,更是课堂魅力之所在,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持久兴趣的原动力。如:在三年级《认识小数》一课,在学生观察、推理感悟到了几分米就是十分之几米,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几厘米就是百分之几米,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之后,可以将小数含义的范围加以延伸,让学生推想1毫米是几分之一米,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小数,是几位小数呢?还可以将小数的应用范围加以延伸如:小数除了表示价格、长度还可以表示质量并出示相应的图片,最后扩展到生活的其它领域。在“可能性”一课,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用数学眼光去分析如“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对这样一个事实学生不是很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补充一些小资料将其延伸。又如:月亮饶着地球转,判断这一现象后可以相应延伸到“地球绕着太阳转”等。延伸可在课中也可在课后还可以是课外,学生写数学日记、做数学小报等都是课外延伸的形式。延伸可以是对新知识的扩展,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埋下伏笔,也可以是对新知识的补充,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总之,要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效性,我们要科学地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对教材、教法与学法、学生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确立好知识的起点,找准知识的体验点,突破知识的指导点,捕捉知识的升华点,拓宽知识的延伸点。”从而缩短教师与学生、教材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优化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其他文献
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学生的认识逐步通向作家心灵的桥梁。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教育家说:“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又是衡量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一、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在朗读中思考,在
期刊
摘要:教师要善于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成功与疏漏之处,以及课后学生的见解和接收情况进行反思,优化教学过程,做好教学再设计,提高教学能力。  关键词: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教学再设计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发地对其教学活动进行认知和评价的过程,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
品牌管理活动必须能够实现公司的战略意图。提升品牌竞争力,企业应从品牌管理组织建设与品牌过程管理两方面入手。 Brand management activities must be able to achieve t
2016年,苏州园区会计服务外包示范基地认真贯彻落实园区工委、管委会的决策部署和基地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平台职能,推动园区专业服务业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期刊
甲醛可以说是家庭生活环境中最有害的一种气体了,它的含量超标也是让多数人头疼的问题.一生中,我们在家中的时间占66%,而全球每年约400万人死于室内空气污染,其中有210万儿童
期刊
学生进学校读书,从传统教育到素质教育,莫不强调培养学生基本的“读、写、算”的能力。当然现在还要具备其他的能力,如听说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等。然而写作能力的不可或缺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从现代社会来讲,要做一个现代人,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进行广泛的交流交际,则是一个必备条件。如何进行初中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所探索的问题,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内容着手。  一、激发兴趣  1.创设情
期刊
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就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针对低段学生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听讲,善于表达,认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而巩固下来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抓住
期刊
宁波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阮咏梅副教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
期刊
宁波大学肖萍与郑晓芳合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特征,鄞州方言与鄞州地区的人文历史传统有着密切关系。鄞州方言研究是鄞州人文历史研究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