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逢地理毕业会考时总有学生问我:“老师,该怎么看书?”“看哪里?”“是不是要把整本课文都背下来?”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在课余的时间里,学生自己看书复习的时候,仍然存在看什么和如何看的疑问。我的观点如下:
一、用好会考指南书,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毕业会考指南》是专门用于指导学生参加毕业会考的教材,里面明确给出了学习的目的、内容和要求。按照该指南书,学生通过学习,在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方面要達到“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的要求。
了解:就是要识别及记住常用地名、重要数据、重要地理术语、重要概念等基础知识,能正确识图、填图。
理解:能简要说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地理事物的特点、分布、变化和成因等,能初步分析、比较地理事物的异同及原因,能读懂地理图、表。
应用:能根据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或地理事物材料,解释、分析和解决一定的地理问题,判断地理事物类别及绘制简单的地理示意图。
以上三个层次的要求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前一层次是后一层次的基础,高层次包括低层次,相互关联。明确了这些学习目的和要求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目的和要求来看书复习了。
二、看什么
我的手头上有一本某同学的地理课本,整本课文的文字上涂满了红色、黄色和其他颜色,在文字的下方还画有多种不同的符号。看得出来,主人是一位很认真学习的同学。但是,我认为,做各种符号和标志是为了突出比较重要的内容,如果整页课文甚至整本书都布满了各种颜色和符号的话,看上去密密麻麻、色彩斑斓的,需要突出的内容反而变得不突出了。我的建议是:根据目标要求,把所有需要了解的地名、数据、地理术语和概念归纳为需要记忆的一类,使用同样的简单符号,在名词的下方做上标记就可以了。这样,在以后看书复习的时候,既避免了眼花缭乱的感觉,又可以只要看到自己做的标记,就知道这些内容是需要记忆的东西。以此类推,根据目标要求,把需要理解的概念、原理用另一种符号在关键词下方做上标记,把需要应用的知识、原理和规律用第三种符号在关键词下方做上标志,这样,在课本上就只有分别表示了解、理解和应用的三种符号,看上去简单明了,方便同学看书复习。
看需要了解的常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相关的数据以及重要的地理术语和概念:这些只需要了解的地理事物,我们只是需要简单的识记就可以了,不必做更多的要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世界最高峰叫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高度是8844.43米。它的名称和数据就是我们需要记忆的内容,也就是同学们看书复习时候需要看的地方。
看需要理解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这些内容,就不是单纯的记忆那么简单了,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所以对看书的要求也提高了。对于这些内容,强调的是理解概念和原理的含义。例如:看课文里地转偏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同学们就不只是要了解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向左偏转,而且要理解物体偏转的方向是相对于它原来的运动方向而言的。只有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深入的理解,才能对具体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解决地理问题,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看课文中的例子。通常,课文在描述了一个地理原理或地理规律之后,都会列举一到两个具体的事例来帮助大家对原理和规律的理解。而课文中的这些事例往往就会成为我们会考考试中的问题被提出来。即使不是原原本本课文中的例子,也会是同类或者相似的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回答。所以,只要同学们理解并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例子,同时做到举一反三,考试中遇到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三、怎么看
看书的时候要注意利用比较法: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区域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通过比较,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有助于对所学地理知识形成鲜明而准确的印象。
看课本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地图来看:重视地图、图表、照片的研究、对比、分析和判断,做到既看文字又看文中的插图,还要把课本和地图册结合起来看。
看书的时候要学会以综合的观点来分析地理事物:对土壤、水文、气候、植被和动物、人口、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综合研究,分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找出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看书以后要学以致用:读书不是为了读死书,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无论是试卷上的问题还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一、用好会考指南书,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毕业会考指南》是专门用于指导学生参加毕业会考的教材,里面明确给出了学习的目的、内容和要求。按照该指南书,学生通过学习,在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方面要達到“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的要求。
了解:就是要识别及记住常用地名、重要数据、重要地理术语、重要概念等基础知识,能正确识图、填图。
理解:能简要说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地理事物的特点、分布、变化和成因等,能初步分析、比较地理事物的异同及原因,能读懂地理图、表。
应用:能根据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或地理事物材料,解释、分析和解决一定的地理问题,判断地理事物类别及绘制简单的地理示意图。
以上三个层次的要求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前一层次是后一层次的基础,高层次包括低层次,相互关联。明确了这些学习目的和要求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目的和要求来看书复习了。
二、看什么
我的手头上有一本某同学的地理课本,整本课文的文字上涂满了红色、黄色和其他颜色,在文字的下方还画有多种不同的符号。看得出来,主人是一位很认真学习的同学。但是,我认为,做各种符号和标志是为了突出比较重要的内容,如果整页课文甚至整本书都布满了各种颜色和符号的话,看上去密密麻麻、色彩斑斓的,需要突出的内容反而变得不突出了。我的建议是:根据目标要求,把所有需要了解的地名、数据、地理术语和概念归纳为需要记忆的一类,使用同样的简单符号,在名词的下方做上标记就可以了。这样,在以后看书复习的时候,既避免了眼花缭乱的感觉,又可以只要看到自己做的标记,就知道这些内容是需要记忆的东西。以此类推,根据目标要求,把需要理解的概念、原理用另一种符号在关键词下方做上标记,把需要应用的知识、原理和规律用第三种符号在关键词下方做上标志,这样,在课本上就只有分别表示了解、理解和应用的三种符号,看上去简单明了,方便同学看书复习。
看需要了解的常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相关的数据以及重要的地理术语和概念:这些只需要了解的地理事物,我们只是需要简单的识记就可以了,不必做更多的要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世界最高峰叫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高度是8844.43米。它的名称和数据就是我们需要记忆的内容,也就是同学们看书复习时候需要看的地方。
看需要理解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这些内容,就不是单纯的记忆那么简单了,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所以对看书的要求也提高了。对于这些内容,强调的是理解概念和原理的含义。例如:看课文里地转偏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同学们就不只是要了解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向左偏转,而且要理解物体偏转的方向是相对于它原来的运动方向而言的。只有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深入的理解,才能对具体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解决地理问题,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看课文中的例子。通常,课文在描述了一个地理原理或地理规律之后,都会列举一到两个具体的事例来帮助大家对原理和规律的理解。而课文中的这些事例往往就会成为我们会考考试中的问题被提出来。即使不是原原本本课文中的例子,也会是同类或者相似的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回答。所以,只要同学们理解并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例子,同时做到举一反三,考试中遇到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三、怎么看
看书的时候要注意利用比较法: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区域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通过比较,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有助于对所学地理知识形成鲜明而准确的印象。
看课本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地图来看:重视地图、图表、照片的研究、对比、分析和判断,做到既看文字又看文中的插图,还要把课本和地图册结合起来看。
看书的时候要学会以综合的观点来分析地理事物:对土壤、水文、气候、植被和动物、人口、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综合研究,分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找出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看书以后要学以致用:读书不是为了读死书,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无论是试卷上的问题还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