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毕业会考前如何看书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mp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逢地理毕业会考时总有学生问我:“老师,该怎么看书?”“看哪里?”“是不是要把整本课文都背下来?”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在课余的时间里,学生自己看书复习的时候,仍然存在看什么和如何看的疑问。我的观点如下:
  
  一、用好会考指南书,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毕业会考指南》是专门用于指导学生参加毕业会考的教材,里面明确给出了学习的目的、内容和要求。按照该指南书,学生通过学习,在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方面要達到“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的要求。
  了解:就是要识别及记住常用地名、重要数据、重要地理术语、重要概念等基础知识,能正确识图、填图。
  理解:能简要说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地理事物的特点、分布、变化和成因等,能初步分析、比较地理事物的异同及原因,能读懂地理图、表。
  应用:能根据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或地理事物材料,解释、分析和解决一定的地理问题,判断地理事物类别及绘制简单的地理示意图。
  以上三个层次的要求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前一层次是后一层次的基础,高层次包括低层次,相互关联。明确了这些学习目的和要求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目的和要求来看书复习了。
  
  二、看什么
  
  我的手头上有一本某同学的地理课本,整本课文的文字上涂满了红色、黄色和其他颜色,在文字的下方还画有多种不同的符号。看得出来,主人是一位很认真学习的同学。但是,我认为,做各种符号和标志是为了突出比较重要的内容,如果整页课文甚至整本书都布满了各种颜色和符号的话,看上去密密麻麻、色彩斑斓的,需要突出的内容反而变得不突出了。我的建议是:根据目标要求,把所有需要了解的地名、数据、地理术语和概念归纳为需要记忆的一类,使用同样的简单符号,在名词的下方做上标记就可以了。这样,在以后看书复习的时候,既避免了眼花缭乱的感觉,又可以只要看到自己做的标记,就知道这些内容是需要记忆的东西。以此类推,根据目标要求,把需要理解的概念、原理用另一种符号在关键词下方做上标记,把需要应用的知识、原理和规律用第三种符号在关键词下方做上标志,这样,在课本上就只有分别表示了解、理解和应用的三种符号,看上去简单明了,方便同学看书复习。
  看需要了解的常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相关的数据以及重要的地理术语和概念:这些只需要了解的地理事物,我们只是需要简单的识记就可以了,不必做更多的要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世界最高峰叫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高度是8844.43米。它的名称和数据就是我们需要记忆的内容,也就是同学们看书复习时候需要看的地方。
  看需要理解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这些内容,就不是单纯的记忆那么简单了,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所以对看书的要求也提高了。对于这些内容,强调的是理解概念和原理的含义。例如:看课文里地转偏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同学们就不只是要了解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向左偏转,而且要理解物体偏转的方向是相对于它原来的运动方向而言的。只有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深入的理解,才能对具体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解决地理问题,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看课文中的例子。通常,课文在描述了一个地理原理或地理规律之后,都会列举一到两个具体的事例来帮助大家对原理和规律的理解。而课文中的这些事例往往就会成为我们会考考试中的问题被提出来。即使不是原原本本课文中的例子,也会是同类或者相似的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回答。所以,只要同学们理解并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例子,同时做到举一反三,考试中遇到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三、怎么看
  
  看书的时候要注意利用比较法: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区域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通过比较,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有助于对所学地理知识形成鲜明而准确的印象。
  看课本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地图来看:重视地图、图表、照片的研究、对比、分析和判断,做到既看文字又看文中的插图,还要把课本和地图册结合起来看。
  看书的时候要学会以综合的观点来分析地理事物:对土壤、水文、气候、植被和动物、人口、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综合研究,分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找出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看书以后要学以致用:读书不是为了读死书,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无论是试卷上的问题还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其他文献
近几年,网络研修已是教育热点话题,全国各地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教师研修网、我的 HERSP网等等给我们创设了很好的交流学习平台。但是,这些教研网络上的资源少,只有那些专家和指导教师为了培训我们学员而上传的优质材料,没有我们学员自认为好而上传的教学材料。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可利用网易(其他网也可以)创建一个公共平台,让教师把工作室连接上公共平台。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目的。  一
参加教育工作近两年,虽然每天都尽心尽力,但对于如何教育好学生却从来没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方法。一个月前开始接任初二(4)班的班主任,于是手忙脚乱、忘这忘那、愤怒疲惫开始成了我班主任工作的代名词,从每天早上6:30忙到晚上18:00甚至更晚,生活的中心除了学生似乎没有了其他着落点。但忙碌并不代表有效,相反衬托出一个年轻教师在班级管理上的无序状态,“为什么我进教室,学生对我视若无睹?”“为什么我每天要用超
兴趣对学生学习起积极作用,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不是负担,而是享受,地理教学才有效果。      一、缩小师生距离,以真挚情感来培养学生兴趣      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
152.地理课堂如何增强教学有效性?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教科院覃东升教研员回答:  一、重视三次备课,增强教学设计有效性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课本是教学的主要素材。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相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处理不同,个人备课时设计的教学方案也就有所不同,教学效果肯定会有差别
摘 要:文章以“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为例,利用“图释自然环境、图析人地关系、图解区际联系”串联教学重难点内容,通过“小小图解员、小小规划师、小小投资商”三大活动设计,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强化人地协调观。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塔里木盆地  一、教材分析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概况,即草原与荒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旧课程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如果不从史学观念这个角度去理解,是很难正确把握新课程内容变化的根源的。本文从岳麓版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精品课制作过程,展示了文明史观统领下的全新教学设计,从而验证了新史观引入的重要性,也说明仅仅局限于从内容的多寡、体例的变动等方面来认识新课程的变化是片面而无功的。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课程观念和教学观念,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自动倾向。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的途径有很多,让学生自己动手设置情景,参与情景教学是其中的一种。以下笔者就谈谈让学生亲手设置情景从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体会。    一、让学生自己动手创设情景,养成阅读自学的习惯    阅读是一种自学能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你我可能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在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怎么能同奉献协调?奉献者是否可以向社会索取回报?甚至还有人提出,市场经济时代再提奉献,岂不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诸如此类的看法,表明了在现阶段人们对奉献精神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其实奉献精神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概念。   1,中国古代——舍生取义。在中国古代“奉”和“献”两字原义都有祭神的含义,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奉献”更多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直接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各科任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桥梁。班级管理是否到位与一个学校的学风、校风的好坏直接相关,同时与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健康成长紧密联系。初中是学生由儿童向少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如何对初中生进行有效管理,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并从思想上获得成长,是广大教育者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
“歌女”这个代名词在当代看来,似乎早已被“天后”、“女明星”、“女艺人”所代替,华丽唯美的包装,迷幻纷繁的灯光,配上震撼全场的音乐,再加上天生丽质的容貌,一位极富现代气息的女明星由此诞生。然而,在上世纪30年代,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日寇的铁蹄践踏在中华民族的领土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国上下奋起反抗,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而对于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只能靠唱歌跳舞谋生的“歌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