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一生的圣爱奠基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K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所有关心语文事业的人都切身感受到课改带来的新气象,“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鼓舞人心,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的传统语文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未成年学生出现的新问题,在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语文课上,教师“用什么”去教更有效,学生“用什么”来学更有益,这个关键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我们有理由对初中语文教材的改善寄予更适用、更完美、更符合时代需要的期待。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选文是教材的主干。新课程打破了人教社一统天下的格局,不同版本教材不断涌现。惊奇与喜悦的同时,不免要作一番认真的比较,希望选择一版质量高、好教好学,同时又能满足新时期初中生需要的好教材。教材版本的高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文的质量与价值。对选文质量与价值的评定不仅仅要以文质兼美为标准,还要兼顾各种类型选文的比例是否合理,更要考虑选文内容能否给成长中的青少年以充分的滋养,能否给他们的自我发展和人生取向以正确的引导。其实,“瓶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里面装的是不是好“酒”。问题是要弄清楚作为当代初中语文教学主体的初中生,有着怎样的需要、为什么有这样的需要。
  
  一、当今初中生成长的环境
  
  当今初中生成长的环境让人喜也让人忧。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长辈的手心里长大,有点儿被宠坏了,而且生逢太平盛世,物质条件优越,在物质上每个孩子都是“福娃”。另一方面,他们又要承受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精神上是苦恼的,也是脆弱的。他们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负面干扰。这个多姿多彩的复杂的信息化社会中暗藏着诸多看似有趣实则有害的诱惑,他们如何分清是非黑白?承担主流教育任务的语文应焕发自身的魅力,抢占学生生活的阵地,把迷失的孩子召回,引导他们进入语文世界,尽情地享受语文,不断从优秀的选文中吸收精神营养,从而找准人生的大方向。
  
  二、当今初中生成长的问题
  
  当今初中生多在12~16岁之间,心理和生理上正处在青春萌动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好奇心特别强,尤其对性与爱充满了向往和疑惑,再加上受到黄色书刊、黄色影视剧、黄色网站等的影响,他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假性早熟”和“假性恋爱”倾向。现在的初中校园里,早恋已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有人因早恋影响学习,甚至酿成悲剧。可他们根本不懂爱是何物,他们还是孩子啊,谁来告诉他们真爱是什么、应该怎样去爱?承担主流教育任务的语文不该沉默,要挺身而出,用语文中的美丽爱情为懵懂少年启蒙,并不断地浇水施肥,等待开花的季节,这应该成为当代语文教育的重要责任。
  可我们“用什么”为孩子一生的爱情奠基?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多少爱情题材作品可以给学生爱的指引呢?
  
  三、三个版本选文对比分析
  
  目前使用范围较广的初中课标教材主要有三个版本: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这里不妨把三个版本的选文作一下对比:
  人教版选文所涉领域广泛,文质兼美,展示了丰富的生活、多彩的世界,外国作品经典,现当代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入选总篇目213篇(含课内短诗,不含名著导读及课外古诗文背诵篇目),其中直面爱情的作品有3篇: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李清照的《武陵春》、《诗经》中的《关雎》,均安排在初三年级,从数量上看,约占总篇目的1.4%。
  语文版选文充分体现继承与创新的结合,新选文占一半以上,注重名人名篇推介,文言权重加大。入选总篇目236篇(含短诗),其中直面爱情的作品有3篇:邓颖超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诗经》中的《关雎》,均安排在初三年级,从数量上看,约占总篇目的1.3%。
  苏教版选文涉及古今中外,表现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科学的主题,有名家名作,也有反映民俗、贴近学生生活的新作。入选作品268篇(含短诗,也包括诗词诵读欣赏篇目,不含专题选文和名著推荐与阅读),直面爱情的作品只有李商隐《无题》。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文的主题是“至爱亲情”,所选《背影》(朱自清)、《甜甜的泥土》(黄飞)、《人琴俱亡》(刘义庆)、《我的母亲》(邹韬奋)、《父母的心》(川端康成),都是抒写父子母子亲情的,遗憾的是,抒写爱情的作品未被选入该主题。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三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新篇目都占相当大的比例,题材也很广泛,但直面爱情的作品少得可怜(姑且不说入选的作品是不是爱情的经典之作)。
  
  四、初中语文教材呼唤直面爱情的作品
  
  初中语文教材爱情题材作品缺乏与初中学生需要爱情启蒙教育的现状,强烈呼唤更多的直面爱情的作品进入初中语文教材,也就是说未来的初中语文教材首先要敞开门来“接纳爱情”,然后是研究、确定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爱情题材作品的条件,进而解决语文课堂“用什么”教学生做人,“用什么”为学生萌动的爱情奠基的大问题。既然是作为奠基之用,那入选的作品必须是健康的、经典的、有震撼力的,必须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而不应该低估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初中语文应在学生爱情萌动之初就为他们导航,一步一步地、有梯度地、从正面引导他们认识爱情。
  1.提醒爱情(初一阶段):初一学生正值身心发育、情感萌发的关键时期,这时他们心里开始有清楚的性别意识,男女同学之间在行为上保持距离,心理上却希望接近和了解,这是他们生命中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蝶变”期,此时是通过语文对他们进行爱情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机。这一阶段的选文主题应是提醒爱情,宜选短诗、小散文、书信、故事等容易理解的作品。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诗经》中的《关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还有梁祝、牛郎织女等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都在可选之列。通过教材中的爱情作品,教师才能在语文课堂上,把爱情教育融入情感教育之中,引领学生认识爱情。这一时期的爱情教育非常必要,既是早恋的“预防针”,也是未来爱情走向的“指南针”。
  2.欣赏爱情(初二阶段):初二学生正处在青春活动期,朦胧的爱的意识已在心中涌动,他们对爱情充满浪漫的幻想和憧憬,在语文课上,应给他们最大的心理满足和精神慰藉。这一阶段选文主题应是欣赏爱情,宜选诗词、散文、小说(节选)等经典之作,例如:马克思的《致燕妮》系列(诗歌或书信)、邓颖超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李清照的《一剪梅》、秦观的《鹊桥仙》。通过这些爱情名篇,让学生在语文课上亲近爱情,尽情地欣赏爱情,使学生认识爱情的真意,懂得如何去珍惜爱情、呵护爱情,逐步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正确的爱情观。
  3.敬畏爱情(初三阶段):这个阶段的初中生正当豆蔻年华,他们在初一、初二读过、看过、欣赏过爱情的经典之后,能够正视自己的感情,冷静地思考爱情。这一阶段的选文主题应是敬畏爱情,可选诗词、散文、小说(节选)、戏剧(节选)等体裁的爱情力作,例如:舒婷的《致橡树》、陆游的《钗头凤》、苏轼的《江城子》(悼亡词)、朱自清《给亡妇》、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文学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通过可感而有震撼力的作品,对爱情的敬畏之情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他们会在渗透着人情美、人性美的教育中领悟到爱情不是他们想象中的浪漫故事,也不是一句简单的承诺,它是一种崇高的付出,更是一种神圣的责任,爱意味着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真正的爱情不但需要用真心,更需要用蓬勃的事业、用坚强的生命来捍卫。
  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爱情启蒙教育不能灌输,不适合通过教科书的形式来分析和通过生理卫生课的形式来图解。情感的问题适合用情感的方式来解决,爱情启蒙教育需要用充满感性与浓情的情感美文来熏陶、滋养。问题的关键还是解决爱情题材作品“入门难”的问题。200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本领先一步,在初三上学期首开“爱情如歌”单元,安排了两篇必读课文、三篇选读课文和两首课外学习的诗歌,选文包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普希金的《致凯恩》、舒婷的《致橡树》、苏童的《老爱情》、节选自《简·爱》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公刘的《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以及秦观的《鹊桥仙》7篇,热情讴歌爱情的美好,曾引起不小的轰动。
  事实证明,没有人文教育的语文教育是片面的,没有情感教育的人文教育是残缺的,而没有爱情启蒙教育的情感教育也是不完整的。当然,我们不能认为初中语文教材入选爱情题材作品就能解决初中生成长的所有问题,但谁也不能否认语文对人格塑造、人生观形成的巨大作用。一篇有震撼力的作品可以让人记忆终生,可能影响人的一生,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语文的优势和魅力也正在于此。
其他文献
自2014年起,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沪浙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为什么要进行高考改革?它带来了什么?为了应对新高考的要求,学校面临了哪些挑战,做出了哪些改变?这都是我们关注的重要内容。为此,本刊特邀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组成员,原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王本中先生,谈谈他对高考改革的思考与理解,以飨读者。  2017
以往提到“教育”这个词,大家往往想到的是“学校”。这也说明,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把教育的责任归结于学校,如果一个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社会舆论也多批评学校或教师。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定位也在发生变化,今天“教育”发展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组合,已经形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既要有紧密联系又具有不同职责和界限的共识。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其根在家庭,而学校与家庭
写作,应该是一个人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它源自人的心灵对世界、对人生的真切感悟和深入思考。然而,现实中我国学生的作文水平却着实令人担忧,作文教学中师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多,效果却并不理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据了解,美国的学生在小学三四年级就能够写出结构、形式相当严谨、规范的论文来,这与他们受到的严格而又开放的写作训练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写作训练是美国母语
2006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现代散文阅读有这样一道题:“文章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题目的要求非常明确具体,一是“当夫人”(不是“丈夫”或别的什么人)的感受,二是要结合最后一段(而不是全文)的有关内容。这样,答案就必须从“丈夫耐心倾听”和“妻子向丈夫倾诉”这两个方面去概括“当夫人”
在对2008年高考作文题进行评述之前,有必要对各省市高考自主命题的发展过程做一下简要回顾。  各省市高考自主命题始于2000年,此前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命题。2000年上海市率先试行自主命题,2002年北京市试行自主命题。自2004年起至2006年,自主命题的省市陆续扩增至16个,包括上海、北京、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山东、安徽、江西、四川、陕西。  自2004
《2007年山东省高考科目考试说明·语文科》(以下简称“《说明》”)是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以及山东省政府和教育厅颁发的有关文件编制的,它从山东省课程改革和近几年高考的实际出发,把《课程标准》和《大纲》有机地统一起来。《课程标准》和《大纲》是国家意志的外在体现
一、教学目标    1 在朗读中品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2 利用教师博客建立多重的交互性学习平台。  3 以听助析,以读带析;通过音乐想象空间的延伸,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4 通过对照辨别作品不同的演绎方式(读与唱),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并使之升华为一种审美理解和审美体悟;通过理解词句,分析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5 通过网络收集相关资料,提高筛选整合资源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分
陈文奎老师《语言文字规范,高考语文难以承受之重》一文(《语文建设》2007年第7~8期),主要根据前几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对几个异形词的选取和个别成语运用题的设置不够审慎,而认为“高考语文试题难以承受语言文字规范这一任务”。我们同意陈文“对尚未加以整理的异形词高考应当避开”的看法,而对从中引出并在全文力主的上述观点却不敢苟同。我们认为,语文高考理应包括语言文字规范的内容,承担语言文字规范的任务是语
一、洞察“公转”“自转”,把准高考脉搏    综合2006年高考作文题以及教育部和各省考试中心发布的最新信息,2007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将呈现如下基本走势:  1.三大“公转”轨道  2007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将会展现给我们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生机,但如下三点将会是其“公转”的轨道:  (1)立意自定。无论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会留给考生自主确定立意的空间。但三者在立意范围上有一
【摘要】教研员作为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一只独特的专业支持力量,是教师中的关键少数。教研机构职能的转变要求教研转型,教研员负有更大的使命。新时期教研从六个方面实现转型:从“学科教学”转向“课程育人”、从“双基获得”转向“素养发展”、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证据”、从“专家讲授”转向“教师众筹”、从“统一研修”转向“个性服务”。  【关键词】教研转型 教研员使命 教研机构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