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东坡肉”之苏东坡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iori1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轼其人,一生坎坷跌宕。特别是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期间,苏轼游历赤壁,作上下两赋,千古传诵;垦城东一坡,以种田为生,悠然洒脱。然而苏轼的豁达洒脱不仅仅体现在诗词歌赋抑或流传下来的事迹之中。例如苏轼所做的美食“东坡肉”,从其来源、后世评论看,其中流露的不仅有黄州饮食文化,也有苏轼别样的情怀。
  【关键词】东坡肉 苏轼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8-0027-01
  一、引言
  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作为苏轼人生的转折点,把苏轼从官场仕途的巅峰拉向低谷。之后生活更是坎坷不断。连连被贬,职位低微并无实权,又远离故乡漂泊无依,苏轼心灰意冷骨子里却仍然有豁达洒脱的意味。“一蓑烟雨任平生”,“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都是他的超然豁达。而本文主要从苏轼烹制的“东坡肉”为例,论苏东坡之人物形象。
  二、“东坡肉”的来历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不但对诗文、书法造诣很深,而且堪称我国古代美食家,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东坡肉”最早在徐州创制,《徐州古今名馔》记载,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苏轼身先士卒,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最终保住了徐州城。徐州人民欢欣鼓舞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便称之为“回赠肉”。这就是“东坡肉”的雏形。《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对其也有记述。
  苏轼贬谪黄州时,作有《煮肉歌》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1]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苏轼二任杭州知州时,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担肉给他拜年,苏轼便命将猪肉和酒烧好后给民工吃,家人误听为黄酒和猪肉同烧,大家吃后反而觉得更加酥香味美。“东坡肉”美名才慢慢传遍全国。[2]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種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三、由“东坡肉”浅析苏轼其人
  1.与人同乐
  苏轼一生交友广泛,与人和乐,喜欢同人分享。这与孟子“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的观点相似。苏轼作为学识渊博的文化人,开明士大夫中的一员,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朋友中有诗人、官吏,也有渔夫、樵民,有僧人,也有道士苏轼诗文中有关他和友人互相送鱼、送酒、赠茶、赠菜的记载是很多的。[3]在“东坡肉”的制作来历中,可以看到百姓赠肉于他,由苏轼自己加工后,又回赠于百姓,共同分享。
  2.乐于实践
  实践出真知,光空想是不够的,苏轼喜食猪肉,这也是“东坡肉”能被烹制出来的客观条件之一,但苏轼除了想到,还乐于做到,并乐于实践。结合当时的人情和国情,以黄州流行的传统猪肉烧制法为基础,结合家乡眉山的烧肉法,在反复思考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才做出了美味佳肴“东坡肉”。
  3.勇于创新
  在黄州时,猪肉极贱,“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想创造出美味“东坡肉”,只吃不做或只做不吃不行。苏轼勇于创新自己发明了一种炖猪肉的方法:用少量水煮开后,再用文火炖上数小时,放上酱油。“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此法强调微火慢煨,肉肥而不腻,色香味浓酥糯可口,后来得到民众的喜爱。[4]这样的创新与实践既满足了苏轼自己对于猪肉的热爱,同时也使“东坡肉”得到发展。
  4.洒脱旷达
  苏轼是性情中人,始终是坦荡率真的形象。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轼到黄州,“廪禄相绝”,家中人口又多,生活环境艰苦,于是“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5]可谓“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样的环境他淡泊名利,心态渐渐平和,并不影响其创见能力,论文中所述“东坡肉”即为一例。这是他热爱生活的乐观心态洒脱旷达超然物外的情怀使然。
  四、结语
  总之,苏轼的“东坡肉”的发明,不论是从起因、来历,还是烹调方法的改变,都能体现苏轼别样的人物形象。政治的失意环境的艰苦,将他的精神境界的人物形象一步步推向更高层次。到今天,随着人们对饮食的科学性与多样性要求的提升,“东坡肉”这道菜在黄州本地更为出名受人追捧。其中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处世哲学与饮食文化也更给我们以启迪。
  参考文献:
  [1]苏轼、苏轼文集.猪肉颂:卷二〇[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6.
  [2]朱英.中国历史上十一大舌尖上的美食.新华网.2013
  [3]康保苓,徐规.苏轼饮食文化述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卷第1期p.98
  [4]周云荣.浅谈苏轼的创新人生——以东坡美食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卷第1期p.11
  [5]苏轼.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与章子厚参政书二首之一:卷四十九[Z].北京:中华书局,1986.
其他文献
【摘要】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构建多元化毕业设计选题和指导模式。通过以科研课题项目组为指导团队、以学生导师课题研究为导向、以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为导向、跨专业联合指导为导向、以校企联合形式为导向等模式,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实践证明,多元化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毕业设计 多元化 模式 质量  【中
期刊
【摘要】近年来幼小衔接引起了相关教育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的教育过程,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素质教育的宣传、实施、协调,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联系沟通,且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特点,密切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合作,使幼小衔接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育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要】文章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分析,以长沙师范学院2016年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必修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为例,采取对比实验法,结合相关科学调研统计,对新模式的教学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对研究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线教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微课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24
期刊
【摘要】为满足国家教育发展、学校少先队组织发展和队员个体的成长需要,以课程观为引领,把平等作为原则、体验作为核心、融合作为手段、形式作为载体、评价作为促进,建构“人人都是升旗手”校本国旗课程,是市桥实验小学对少先队升旗活动的优化转型。这一举措,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使爱国主义教育有了更有力的抓手,为实施“根教育”作出了有益探索,让队员的生命得以成长。  【关键词】主体 建构 课程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本论文基于英语专业本科生笔头“稚译”问题,研究广东省双语双方言现象与学生笔头“稚译”之间的深层关系,为探究教学过程中可能施行的去“稚”方略做研究准备,以利地道标准译文,规范并优化根植于双语双方言地区的各高校英語、商务英语及翻译专业翻译类课程的教与学,并为未来研究各地域双语双方言现象对地方院校笔译教学与学习的影响打下基础。  【关键词】双语双方言 笔译 稚译  【课题项目】广东科技学院201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中职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能够发现,我们在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程度还不够深,这是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的不断努力才能逐渐弥补差距,本文在进行详细研究后,就目前一体化的现状以及进一步的研究做出了相关论述。  【关键词】评价 兴趣 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8-0031-02  理论一体化的教学理
期刊
【摘要】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党始终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始终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本文试着立足新时代大学生现实,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理论、新信息、新思想、新观念,希望能寻找实施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8-0044-01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学科能力培养是中学教学三大任务的中心环节,而思维能力培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学生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独立的学习历史知识并很好地运用历史知识。中学历史教学中提高思维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期刊
【摘要】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人类的生存、进步和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为推动环境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普及和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追求进步、可塑性强,在高校教育阶段开展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往往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將浅析高校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当前现状并提出一些实施建议,希望能促进高校环境
期刊
【摘要】在智慧校园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将面临管理理念、服务形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在“促进学习,促进信息交流,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体验”的图书馆管理理念的指引下,顺应智慧校园的发展,改变图书馆简单服务部门的角色定位是当务之急。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可以从图书馆服务能力构建层次中获得启发。  【关键词】图书馆 智慧校园 高职院校 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