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对缘\”术治疗Barlow病引发的二尖瓣关闭不全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H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缘对缘"(edge-to-edge)技术治疗Barlow病(Barlow's disease)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00年4月至2005年4月采用"缘对缘"术式治疗14例Barlow病病人,观察术前术后二尖瓣反流量、术后瓣口面积、左室流出道流速、跨瓣压差及心功能状态等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无围术期死亡.术中、术后1周心脏超声检查显示9例二尖瓣微量反流,5例轻度反流.术前6例左室流出道流速(116.33±5.05)cm/s,术后1周(107.17±10.23)cm/s(P>0.05).14例随访1~60个月,平均26.8个月;无死亡及二次手术.术后二尖瓣瓣口平均面积为(3.00±0.57)cm2;跨瓣压差术前(8.13±4.49)mmHg(1 mmHg=0.133 kPa),术后(6.25±3.82)mmHg(P=0.050).8例二尖瓣微量反流,6例轻度反流.术后心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结论"缘对缘"术是治疗Barlow病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一种简单易行且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其他文献
近年来,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愈来愈盛行,但仅靠临床结果很难对OPCAB和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的内脏缺血程度作出客观评价.胃肠道pH值的监测,可直接反映胃肠道黏膜血液灌注与氧合状况.为此,我们应用胃张力计法测量CCABG和OPCAB者围手术期胃黏膜pH值,以评价二者对胃肠道黏膜血供的影响程度。
期刊
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报道的右位心心脏移植术罕见,均为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者[1-5].2005年11月,我们施行1例右位心心脏移植,现报道如下。
期刊
自发性食管破裂发病急,症状特殊,早期(从食管破裂到就医72 h内)易误诊.对于晚期(超过72 h)自发性食管破裂合并脓胸者的治疗,各家意见不一.我们总结14年来对18例晚期自发性食管破裂合并脓胸病人的治疗,报道如下。
期刊
2005年12月28日,我们为一8月龄患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成功施行了原位心脏移植术,现病婴已生存1年余,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Ⅰ级,未见明显排斥反应。
期刊
目的 探讨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和红细胞流变学特性改变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6只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采集正常红细胞变形指数.手术创伤组(A组),SD大鼠24只;同系移植组(B组),供受体均为SD大鼠,共48只;同种移植组(C组),供体为Wistar大鼠,受体为SD大鼠,各24只.B组、C组应用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观察术后1、3、5、7 d移植心的病理改变,同时采用黏性测量法测定红细胞聚集指数
病人 男,22岁.出生时即左侧乳头缺如,相应部位有一米粒大小肿物,质软、可活动,随年龄增长缓慢增大,近5年增长速度变快,无不适,无异常分泌物。
期刊
1987年1月至2002年5月我们共收治创伤性膈肌破裂23例,占同期胸部损伤3.12%(23/737例),现就其诊疗体会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本组23例中男19例,女4例;年龄17~50岁,以青壮年居多.膈肌左侧破裂19例,其中2例为陈旧性;右侧破裂4例。
期刊
2001年至2006年我们为18例病人行肺包虫囊肿完整切除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期刊
病人 女,37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活动后心悸、胸闷6年.查体:口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 cm,不弥散,未触及抬举性冲动,可触及细震颤.心尖部可闻及3/Ⅵ级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主动脉瓣第2听诊区可闻及3/Ⅵ级舒张期泼水音,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3/Ⅵ级收缩期杂音。
期刊
2004年6月至2006年4月我们采取心上联合径路吻合的手术方法矫治8例新生儿和婴幼儿心上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者,现总结经验体会报道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