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步”走向“同步”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y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的写字教学都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第一学段。可是,小学低段写字教学存在的“识练分离,导练不一,练评脱节,练用相悖”四大问题,使得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汉字书写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把低段学生的写字教学落到实处,做到“练”与“导,评,用”同步进行、整体推进,学生的写字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一、导、练同步
  但凡技能,就得训练,写字也不例外。叶圣陶先生有言,“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训就是指‘指导’),练是学生的事”。由此可见,只有导练同步,才能使学生掌握写字的技能,成为提升个人素质的基本功。
  (一)在练习中落实常规
  1.规范“双姿”
  “双姿”亦即坐姿和握笔姿势。好的“双姿”是写好字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对新入学的孩子就更应该把“双姿”教育作为始学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如编写关于三个“一”的“写字姿势歌”——“右手握笔背挺直,眼离书本约一尺,手离笔尖约一寸,胸离桌边约一拳,做到三个一,字写工整视力好。”初学写字阶段,动笔前,经常引导学生背背,再采用不同形式,落实到学生动笔过程中,逐一指导,随时矫正。也可以在教室前方悬挂示意图,让学生在写字时更好地检验自己的“双姿”是否正确,能自觉照着规范的要求做。
  2.选好工具
  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写字使用铅笔,而且要选用HB型号的。自动铅笔过细、过脆,H类铅笔过硬,B类铅笔过软、过粗,使用起来不易掌握转、提、顿等书写技巧。外观上要选择粗细适宜、有棱线、无过多花纹的,这样手不易疲劳,注意力不易分散。教师可以当堂示范或让学生亲自体验。
  (二)在练习中掌握技能
  1.基本笔画的训练
  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小结构单位和“部件”。小学生最初学的二十个字为“一、二、三、十、木、禾、上、下、土、个、八、入、大、天、人、火、文、六、七、儿”,包括了汉字的绝大多数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勾”。每个汉字笔画的书写都起落有致、形态万千,因此,一年级学生初学书写时,教师就该注重指导这些基本笔画的运笔。为了让学生提高兴趣,集中注意,更快地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技巧,可专门编写基本笔画歌:如“点”的书写小口诀——轻轻起,重重落,收笔时,回一回。学生在观察、描红、书写等系列化训练中,就能有效体会基本笔画起笔—行笔—收笔的奥秘,感受方块汉字区别于拼音字母的奇特魅力。
  2.独体字的训练
  独体字的训练十分重要。练过书法的人都知道,独体字虽然笔画较少,但要写好却并不容易。要写好独体字,关键先指导学生找准“顶梁”之笔,定为主笔(这一主笔往往是田字格中的压线之笔),再引导孩子观察其他笔画的占位……边讲解边示范。如,指导书写“马”和“鸟”时,把“ㄅ”定为主笔,观察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后,教师再边作技术指导边范写,重点指导好这一主笔,起笔要粗壮有力,行笔要稳健,收笔要形成回锋。趁学生兴趣高涨之时,引导他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边说笔顺边练写。
  3.合体字的训练
  合体字是由254个部首(《辞海》中所收录)和280个独体字排列组合而成。合体字的训练主要应让学生感受和创造合体字的结构美。书圣王羲之云:“ 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分间布白,远近宜均。 二字合为一体,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一语道破写字中的弊病。为避此弊,合体字的训练重在逐步让学生掌握“穿插”“避让”“收放”“相背”“相交” “相接”等汉字结构原则。
  如笔者在指导书写人教版二上《识字2》生字中的“观”和“戏”二字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哪一笔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又”中的“捺”改成“点”很快成为焦点,于是笔者追问为什么要这样改?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所云了。引导观察,不难发现“棋”中的“木”也有类似改动,然后范写加以比较,辨认美丑,学生自然一目了然,再顺势让他们懂得“避让”:很多字有这种“谦让”精神,自己变成偏旁时不再张扬,收回部分“触角”,把更多的位置留给另一半,“又”的改变就是为了让“见”“戈”有位可站,又能与之亲密无间合二为一。学生们很快又明白“琴”的第一个“王”的最后一“横”变成“提”的道理,举一反三,“土、足、车、身”等等作偏旁时的变动就豁然而解了。这样,学生练习时就特别注意,规律找到后,碰到类似的字,就无需教师对生字作逐一指导。同时,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汉字书写口诀:“横细竖粗,左窄右宽,上紧下松……”
  二、练、评同步
  评价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在书写中存在的优缺点,扬长避短,还可以与同伴相互欣赏,取长补短,更可以得到教师的二次指导,更好地掌握写字技巧。
  (一)边练边评
  “边练边评”, 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写的字,重在分析优缺点。在平时的写字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每个字练写三遍,第一遍在仔细观察范字后再写;第二个字写好后与前一个及范字进行比较,找出优点与不足;第三个字默写,一气呵成。等通篇练完,再让学生在自认为今天写得漂亮的字的右下角打上一个小小的“☆”。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这种自评方式对低年级学生提高书写能力十分有效。
  (二)及时互评
  “及时互评”,让学生之间及时相互评价,重在相互欣赏、共同进步。每次练字结束,“请同桌替老师评评同桌的字”,是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教师心里要十分清楚实在有问题的“困难户”,写字过程就多予指导,评价时对这些学生也要有倾斜政策。阶段性地组织小组评或大组评。让发现者上台在实物投影机上边展示边评价,教师同时把好评价关,适时进行补充点评,使得被评价者和评价者都有成就感,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会相互欣赏,又可以培养学生适当的评价能力。
  (三)重视展评
  “展评”,从不同层面进行展示,从班级到年级再到校级等等都可以开辟优秀作业展览区或书法特色专栏,定期或不定期地展示学生优秀的或进步快的书法作品或书写漂亮的作业;开展评比活动,如开展不同级别的“小小书法家”“校园十佳书法家”等活动;认真选送学生作品出校门,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投寄到合适的刊物。这样,一方面,表扬优秀,增强其学习书法的信心;另一方面,树立榜样,引起同伴对书法的重视与兴趣。
  三、练、用同步
  除了专门的写字指导、练习时间,写字练习更需要在语言环境中进行,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无论是抄写生字还是写话训练,无论是平时练习还是考试等,只要有书写实践的,都要把字写好,做到“提笔即练字”“要写就写漂亮的规范字”。低年级学生的字要反复练,但不能过于单一枯燥,不能有过重负担。
  (一)设计主题练习,强化问题字的练习
  对一些书写上的“问题字”进行反复练,可能会使学生出现厌倦情绪而适得其反。教师可以分不同阶段,以抄写生字词、扩词、形近字辨析、选词填空等多种形式进行。但要有需求,要精选。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相当部分学生把“及”和“乃”字部分笔画混淆在一起,怎么也写不好;“欠”字下的“人”就是摆不正;“班”的第五笔总是写成短撇……针对这些情况,可设计这样一些小练习:
  ①给下面的字加偏旁成新字再组词
  欠 次 ( ) 欢 ( ) 吹 ( )
  乃 奶 ( ) 扔 ( ) 仍 ( )
  及 级 ( ) 极 ( ) 吸 ( )
  ②扩词
  班( 加班 )( 上班 )( 班长 )( 班级 )(晚班)……
  在学生动笔前,教师可将这些字的书写注意点再重申一下,等完成这些作业,这些字的书写又有了一次提升,同时对字词进行了归类积累。
  (二)在平时学习中使用漂亮的字
  “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用”。配套作业上的作业书写要整洁漂亮,是低段学生练习写字的一个重要平台。而同时也要重视初步培养低段学生造句写话时书写的整体排版之美。写一句话或几句话时要注意每个字大小匀称、间距适宜、标点要占一个字的位置等等。
  字如人面,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写一手好字视为己任,在教学中明确对学生写字的要求,重视日常写字,各科作业都应要求书写规范、认真、端正,做到识—练—导—评—用同步进行,学生的写字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浙江省杭州春芽实验学校 310020)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着重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用语文课程的视角审视当前的小语课堂,仍普遍存在“重教轻学,重文轻言,重形轻质”的课堂形态,教师注重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的活动;以理解内容为中心的研读模式遮蔽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的实践活动模式;追求课堂环节设计的新颖有趣而忽略了文本自身的意义解读,致使课堂质量提效甚微。  正所谓,“君子务本,本
關键词:2016年度;河南省;校园足球; 颁奖典礼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77-01  2016年1月13日下午,由河南省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郑州师范学院、河南省中原一校一品研究指导中心协办,由河南省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宣传部)承办的“2016年度河南省校园足球颁奖典礼暨校园足球校长论坛”在郑州师范学院盛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结合,发挥各种学习资源的有效性和潜在作用。特别是在多媒体课件流行的今天,一些传统的东西渐渐被替代和遗忘。笔者想以最简单易得的学习资源——一张长方形纸为例,谈谈教师如何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效使用,发挥它们不可替代的作用。  你能折出一些分数吗?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师:拿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学
作文教学流派纷呈,每位教师对作文教学都有  各自不同的教学策略、价值取向等,但从人本主义的  角度出发,作文教学要让学生从“愿写”到“会写”似  乎已成为公认的教学规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  了一系列尝试与改革,摸索出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寻源挖泉    一个人说话或写文章必然要有一定言语表述动  机的支持,即要有话愿说,有言可表。如何在实践中  有效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并帮助学生寻找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  2 品味揣摩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母与念国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3 在体悟情感的过程中,初步领会文章“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领会文章“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设计]    一、揭题导
童话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民间文学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俗风俗和语言特点,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美德。民间童话、童谣、神话、寓言、戏剧等民间文学融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于一体,是小学生乐于阅读的书籍,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最佳精神食粮。细细品味何夏寿老师执教的《草桥结拜》一课,为我们呈现了四大亮点。  一、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年终岁末,揖别即将逝去的一年,那种回望与盘点,必将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深层思考。  一、评说2015年语文教育研究的新气象、新进展  本年度语文教育研究的各个层面,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和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不断向纵深发展,使语文课程改革更加稳健、更加踏实地向前推进。  在理论研究方面,给我们总的印象是更加接地气,更加触及语文本体。笔者根据所获信息,梳理出以下四点:一是语文课程改革如何立足新常态、适应新常
【设计背景】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是表达情感、锤炼语言、激荡脑力的最佳载体。从小对孩子加强诗歌教学,能够熏陶孩子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拓展孩子的创造思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他们天真、质朴、富于幻想,与儿童诗有着天然的机缘。他们与诗亲近,不仅仅因为儿童诗的悦耳音律,更在于儿童诗超凡的想象力。小学低年级学生常常以直观表象的形式进行思维,他们往往只能运用只言片
徐良英: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不瞒您说,在教学生涯的某个阶段,为了模仿名师,我常常到了欲罢不能之境地,用心地观看名师的课堂录像或品读名师的课堂实录,然后再移花接木,嫁接到自己的课堂上。结果呢,事与愿违,收效甚微。我们只偏向于学习名师的一招一式的“形似”,而忽视了万变不离其宗的“神似”。请您谈谈模仿名师的利与弊。  赖正清:模仿本身是无所谓利弊的。因为,任何技术技能的学习无不从
“翻转课堂”由原来的“教师主导信息传递,学生自主吸收内化”,变为“学生自主信息传递,教师主导吸收内化”,这是一种教学内在逻辑的颠倒。其实质是教学理念的转变,从关注教师“怎么教”到注重学生“怎么学”,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契合当下倡导的“以学论教”“以学定教”和“先学后教”。如果不拘泥于网上学习与微视频呈现,“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变“教—学”为“学—教”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实践。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