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良英: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不瞒您说,在教学生涯的某个阶段,为了模仿名师,我常常到了欲罢不能之境地,用心地观看名师的课堂录像或品读名师的课堂实录,然后再移花接木,嫁接到自己的课堂上。结果呢,事与愿违,收效甚微。我们只偏向于学习名师的一招一式的“形似”,而忽视了万变不离其宗的“神似”。请您谈谈模仿名师的利与弊。
赖正清:模仿本身是无所谓利弊的。因为,任何技术技能的学习无不从模仿开始。厨师烹饪、医生手术、画家作画、书家写字、演员唱戏,都少不得模仿。模仿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各个阶段都会有模仿。像我,是民办教师出身,当老师的第一天自己并没有上课,而是请了一位以前当过十几年教师的生产队会计示范上课。我坐在教室后面听,课堂的仪式、教学的流程、教师的语言、学生的活动,一招一式看在眼里,思考取舍,第二天就模仿着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当然,你现在是衢州市名师,我当年的模仿跟你不可同日而语,你更多考虑的是怎样像名师那样,把课上得出彩。比如,学生爱表现,教学效果好,听课教师评价高等。而这些的确可以经常在名师的课堂教学中见到,听课者肯定会产生模仿学习的冲动。正因为这样,许多学校对外出听课老师都有“移课”的规定,就是在外面听了名特教师上课,回校要模仿名师的招式,移植所观摩的某一堂课。这是很有意义的做法。至于模仿名师上课的弊,就是你说的“收效甚微”,那是模仿的取舍选择出了问题,只能作为一种警惕,而不是模仿本身的弊端。比如像于永正老师在“千课万人”活动中曾经上过三年级的作文指导课,轻步缓行,谐趣迭起,我曾经用“低级趣味”来评价。所谓低级,是指要求放低,难度放低。三年级才开始学写作文,抄作文、提供主题语段、主要学习写好提示语,这样的学习任务学生不会感到难。所谓趣味,是指于老师扮演猴母猴子的诙谐幽默,作文评分的慷慨奖励,“三分文章七分读”的“伪”格言,学生都很有兴趣。除了于老师特有的表演天赋一般人难以模仿外,其他的如果都照搬于自己的课堂,我想也是能够出彩的。模仿当然要看自身条件,公鸡不要比下水,鸭子不要比上架。2012春晚的农民歌手朱之文,他是靠模仿著名歌唱家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首次奇迹般地出现在众人眼前的。他模仿唱这首歌,很符合他的嗓音条件,唱得如鱼得水。而他有一次在《星光大道》模仿唱刘欢的《好汉歌》就差强人意,因为调太高,难以唱得自如。朱之文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模仿可以缩短到达成功的距离;二是要依据自身条件来模仿。
徐良英:对一线教师来说,名师的课堂都会成为关注点和焦点。在名师的课堂中,我们常常惊叹名师教学理念的超前,感叹名师解读文本的独到,钦佩名师智慧的课堂生成。我们常常望名师兴叹,那么对于一线教师,我们到底应该向名师学些什么?您能结合具体的例子与我们分享您的感悟吗?
赖正清:我2010年在《教学月刊(小学版)》上有一篇“卷首语”《且慢模仿》,似乎有点反对模仿的味道,其实我是抨击那种不顾自身条件、不顾使用环境和教学对象的“硬”模仿。像你提到的三点,理念要先进,解读要创新,课堂要生成,都是我们要大力提倡的。但我们应该模仿名师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不能简单地把名师们的教学“成品”直接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比如王崧舟老师当年上《鸬鹚》,有个精彩的片段“一‘抹’抹出了什么”,学生、听课老师都大为振奋。后来就有许多教师在教到这儿时都要来“一抹”,甚至于教到其他课文的类似动词也都要来“一‘△’△出了什么”,就不见得有什么效果。其实,关注这个动词是想由此环节把欣赏文本原来柔和悠然的“静”转化为体验欢腾活跃的“动”,是王老师的诗意特质、文本的诗意风格、过程的诗意处理营造出了诗意的氛围,才使学生有了诗意的发挥。否则,学生如果天马行空,回答抹出了天、地、钞票、房子、老婆……你不能说学生答错,但跟教学本意相去甚远了。名师们上公开课,我们看到的都是“台上十分钟”的绝活,我们更应该学的是“台下十年功”的锻炼过程。当年教师技能培训,我曾经说过,语文老师需要具有“任政的字,倪萍的脸,赵忠祥的口齿,濮存昕的语言”,这些技能的学习和磨炼当然十分必要。而名师们理念的超越、文本的别解、环节的巧设、调控的灵动更需我们去琢磨体会。不过,名师亦非完人,人文至上、解读偏颇、话语霸权、学生歧视等等失误,有时也会在课堂上出现,我们就要有所甄别,有所扬弃。
徐良英:窃以为,之所以成为名师,取决于名师的心态。在成长路上,名师们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会遇到一些“重峦叠嶂”。但遗憾的是,我们面对“拦路虎”,却不知所措或茫茫然,但他们总是执著前行。我们发现,许多名师在成名之前,都有一个好心态。他们甘于寂寞,勇于实践,善于反思。那么,在前行的路途中,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学习名师?
赖正清:第一,占有时间。尽管很多人都信奉“不懂得休息就不懂得工作”,而我还是顽固地认为,除了少数天才,绝太部分人要想成才成名,时间是必备条件。现代社会,享受越来越方便,诱惑越来越多彩。你如果还是用前面那句话安慰自己,享受、轻松不落于人后,成功凭什么要垂顾于你呢?拿我来说,刚教书时我才是一个初中生,有了今天的发展,我觉得只是在时间上赢了别人。人与人的聪明才智,不过是一张纸的距离,但时间可以拉大或缩小这个距离。
第二,坚持“遇求”。成为名师,是很多老师都向往的,这是一个目标。但这个目标最好不要“追求”,应该“遇求”——可遇不可求。“追求”要追,容易浮躁,也太累。“遇求”是遇,向着目标走,不三心二意,顺其自然。遇到了,当然要;没遇到,继续走。对新教师我们提“三年五年十年”的成长计划,其实,“十年”并非是成长的终结,而可能是成长的新起点。
第三,重视琐碎。精彩是琐碎铺就的。备课时把课文好好朗读几遍;课文后的生字照着田字格认认真真临摹几遍;要学生小练笔写作文,自己也“下水”写一写。这些看起来很琐碎的事,五年十年过去了,就会令人刮目相看。
第四,善于反思。贾志敏老师一词、一句、片段、全文“即席生成”的作文教学,支玉恒老师用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的身份类比《太阳》的文本结构,窦桂梅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说书式”教学,薛法根老师《九色鹿》的文本剪裁等等,听课后需要我们思考与鉴别教者的意图和学生的语言收获;主题教学、诗意语文、球形建构、情智教育、生成理论等等教学流派和教学主张,我们不能只顺着他们的理论和所举范例去学习,更需要跳出来思考:主张会以小盖大吗?例子会以偏概全吗?实践会僵化拘泥吗?效果会离散语文吗? 徐良英:“一线名师”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其 课堂不仅展现个人的教学风格,更重要的是传递教 学的理念。观摩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一线教 师”是带着目的和希望去听课的,为了使自己能学有所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我们在观摩前应该做哪些充分的准备,观摩时到底观什么,观摩后还需要做哪些功课?请谈谈您的高见。
赖正清:我在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前,一般都要先做做“功课”。搜一搜网络,了解他的教学风格、主张、课堂实录;读一读文本,力争有新的发现;想一想当前,教学有哪些热点、焦点。观摩的时候主要看文本如何解读、课时如何分解、训练如何安排、教学如何有趣,在听课笔记上及时记下感受。听课是“观”,评课是“摩”,研究切磋。不管发言与否,都要做好自己评课的准备,因为那是在理性上去学习课例,提高自己“居高临下”看课的能力;更要好好听听别人的课评,知道名课得失,学习他人评课的视角。我曾经多次参加浙江大学举办的“千课万人”活动,承担评课任务。每一次评课,我都会提醒自己评课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去说一些正确的废话,要有个性的发现、创新的表达。比如听了一位颇负盛名的名师上《清平乐?村居》,我除了很欣赏他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的“语文化”之外,对他在解读文本上的“偏颇”有不同看法。我就用“‘思’不断,理还乱,穿越时空见稼轩”为引句,创设了“我”与稼轩——辛弃疾的一段对话这样的历史空间,让辛弃疾现身说法,发出我对这堂课的不同声音。去年上半年的“千课万人”,一天听了8位名师的10节课,我以“剑走偏锋”为题,用了9个贬义词语评价这8位名师的课,自贬为“歪批”——混乱比较、偏离主题、谬误引导、低级趣味、倒退分裂、平淡无奇、颠覆反动、东拉西扯、守材如命,以这样“寓褒于贬”的形式,抓住一点来赞赏各位名师的课。我想,如果名师的课是一道大餐,那么我们不能做纯粹的食客,我们应该知道这些美味佳肴的制作秘诀,因为我们回去还要当“厨师”的。评课就是“解密”,但有的听课者恰恰放弃了这一机会,实在可惜。
徐良英:在纷纷扬扬、热热闹闹的教学改革中,确实催生了一大批名师,这些名师催热了课堂,催热了媒体,也催热了大批粉丝的心。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名师的课堂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这与许多主办方打着“名师”的旗子.开展形式多样的“名师课堂”,实现“名和利”的双赢有关。有人说,名师课堂的数量在递增,质量在下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开设公开课的目的何在?开课的本身存在哪些问题?憧憬未来,我们如何在规范有序的“名师课堂”中,享受名师的引领,看到春暖花开的美丽场景。请您给我们指点迷津。
赖正清:的确,现在观摩活动很多,邀请函像雪片一样飞;一些“非名师”也纷纷亮相,研讨课、开门课、送教课……相当活跃。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征。积极看是流通、活跃、表现,消极看是泡沫、浮躁、炫耀。照我看,积极还是主流。从执教者角度说,一次公开课,选课、备课、搜课、询课、试课、磨课、说课、评课,简直“胜读十年书”;从听课者角度说,观摩、学习、尝试、反思、扬弃,也是专业成长的好途径。如果有可能,把名师当下的公开课与当年的成名课拿出来比较,我们会发现,无论是理念更新、文本解读,还是程序把控、技能运用,都有巨大的变化,更不要说当年的成名课其实也浸透了多年历练的汗水。至于对公开课的争鸣之声,认为“名师课堂”是作秀课堂,公开课应该展现家常课的特点,我想应该辩证地看。公开课不应该是家常课,需要精彩、精致、经典,需要包装。家常课与公开课有点像生活和艺术,生活要自然,艺术要塑造,要有“戏剧化”效果。咱们不能要求艺术作品取消“巧合”“悬念”“渲染”“典型”。不过,名师上课可以有“家常”的考虑。如教材内的教学材料,不拔高的教学目标,不复杂的教学内容,不卖弄的教材解读,易掌控的教学板块,可学习的教学技术,有实效的学生实践等等。像霍懋征、斯霞、贾志敏、于永正等这些老一辈的名师课堂,自然、扎实又不失智慧和情趣,这应该是我们都想要又能学的课堂。如果多一些这样的名师课堂,你说的“春暖花开”的美丽场景是一定能看到的。
(浙江省常山县天马二小 324200)
赖正清简介
赖正清,浙江省特级教师,衢州市享受教授级待遇中学高级教师,龙游县小学语文教研员,衢州市小语会会长,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
从教40多年,在教研岗位近30年,为教师评点过近3000节课,作过400多场讲座,修改过近千篇论文、教案,与几十位名师和骨干教师共同成长。发表论文60多篇,研究领域涉及小学语文教学各个方面,在识字教学的“双规教学法”、阅读教学的“三一教学法”、作文教学的“生活作文”、文本解读、诗词教学、命题评价等方面都有颇具影响的理论与实践。
赖正清:模仿本身是无所谓利弊的。因为,任何技术技能的学习无不从模仿开始。厨师烹饪、医生手术、画家作画、书家写字、演员唱戏,都少不得模仿。模仿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各个阶段都会有模仿。像我,是民办教师出身,当老师的第一天自己并没有上课,而是请了一位以前当过十几年教师的生产队会计示范上课。我坐在教室后面听,课堂的仪式、教学的流程、教师的语言、学生的活动,一招一式看在眼里,思考取舍,第二天就模仿着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当然,你现在是衢州市名师,我当年的模仿跟你不可同日而语,你更多考虑的是怎样像名师那样,把课上得出彩。比如,学生爱表现,教学效果好,听课教师评价高等。而这些的确可以经常在名师的课堂教学中见到,听课者肯定会产生模仿学习的冲动。正因为这样,许多学校对外出听课老师都有“移课”的规定,就是在外面听了名特教师上课,回校要模仿名师的招式,移植所观摩的某一堂课。这是很有意义的做法。至于模仿名师上课的弊,就是你说的“收效甚微”,那是模仿的取舍选择出了问题,只能作为一种警惕,而不是模仿本身的弊端。比如像于永正老师在“千课万人”活动中曾经上过三年级的作文指导课,轻步缓行,谐趣迭起,我曾经用“低级趣味”来评价。所谓低级,是指要求放低,难度放低。三年级才开始学写作文,抄作文、提供主题语段、主要学习写好提示语,这样的学习任务学生不会感到难。所谓趣味,是指于老师扮演猴母猴子的诙谐幽默,作文评分的慷慨奖励,“三分文章七分读”的“伪”格言,学生都很有兴趣。除了于老师特有的表演天赋一般人难以模仿外,其他的如果都照搬于自己的课堂,我想也是能够出彩的。模仿当然要看自身条件,公鸡不要比下水,鸭子不要比上架。2012春晚的农民歌手朱之文,他是靠模仿著名歌唱家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首次奇迹般地出现在众人眼前的。他模仿唱这首歌,很符合他的嗓音条件,唱得如鱼得水。而他有一次在《星光大道》模仿唱刘欢的《好汉歌》就差强人意,因为调太高,难以唱得自如。朱之文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模仿可以缩短到达成功的距离;二是要依据自身条件来模仿。
徐良英:对一线教师来说,名师的课堂都会成为关注点和焦点。在名师的课堂中,我们常常惊叹名师教学理念的超前,感叹名师解读文本的独到,钦佩名师智慧的课堂生成。我们常常望名师兴叹,那么对于一线教师,我们到底应该向名师学些什么?您能结合具体的例子与我们分享您的感悟吗?
赖正清:我2010年在《教学月刊(小学版)》上有一篇“卷首语”《且慢模仿》,似乎有点反对模仿的味道,其实我是抨击那种不顾自身条件、不顾使用环境和教学对象的“硬”模仿。像你提到的三点,理念要先进,解读要创新,课堂要生成,都是我们要大力提倡的。但我们应该模仿名师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不能简单地把名师们的教学“成品”直接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比如王崧舟老师当年上《鸬鹚》,有个精彩的片段“一‘抹’抹出了什么”,学生、听课老师都大为振奋。后来就有许多教师在教到这儿时都要来“一抹”,甚至于教到其他课文的类似动词也都要来“一‘△’△出了什么”,就不见得有什么效果。其实,关注这个动词是想由此环节把欣赏文本原来柔和悠然的“静”转化为体验欢腾活跃的“动”,是王老师的诗意特质、文本的诗意风格、过程的诗意处理营造出了诗意的氛围,才使学生有了诗意的发挥。否则,学生如果天马行空,回答抹出了天、地、钞票、房子、老婆……你不能说学生答错,但跟教学本意相去甚远了。名师们上公开课,我们看到的都是“台上十分钟”的绝活,我们更应该学的是“台下十年功”的锻炼过程。当年教师技能培训,我曾经说过,语文老师需要具有“任政的字,倪萍的脸,赵忠祥的口齿,濮存昕的语言”,这些技能的学习和磨炼当然十分必要。而名师们理念的超越、文本的别解、环节的巧设、调控的灵动更需我们去琢磨体会。不过,名师亦非完人,人文至上、解读偏颇、话语霸权、学生歧视等等失误,有时也会在课堂上出现,我们就要有所甄别,有所扬弃。
徐良英:窃以为,之所以成为名师,取决于名师的心态。在成长路上,名师们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会遇到一些“重峦叠嶂”。但遗憾的是,我们面对“拦路虎”,却不知所措或茫茫然,但他们总是执著前行。我们发现,许多名师在成名之前,都有一个好心态。他们甘于寂寞,勇于实践,善于反思。那么,在前行的路途中,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学习名师?
赖正清:第一,占有时间。尽管很多人都信奉“不懂得休息就不懂得工作”,而我还是顽固地认为,除了少数天才,绝太部分人要想成才成名,时间是必备条件。现代社会,享受越来越方便,诱惑越来越多彩。你如果还是用前面那句话安慰自己,享受、轻松不落于人后,成功凭什么要垂顾于你呢?拿我来说,刚教书时我才是一个初中生,有了今天的发展,我觉得只是在时间上赢了别人。人与人的聪明才智,不过是一张纸的距离,但时间可以拉大或缩小这个距离。
第二,坚持“遇求”。成为名师,是很多老师都向往的,这是一个目标。但这个目标最好不要“追求”,应该“遇求”——可遇不可求。“追求”要追,容易浮躁,也太累。“遇求”是遇,向着目标走,不三心二意,顺其自然。遇到了,当然要;没遇到,继续走。对新教师我们提“三年五年十年”的成长计划,其实,“十年”并非是成长的终结,而可能是成长的新起点。
第三,重视琐碎。精彩是琐碎铺就的。备课时把课文好好朗读几遍;课文后的生字照着田字格认认真真临摹几遍;要学生小练笔写作文,自己也“下水”写一写。这些看起来很琐碎的事,五年十年过去了,就会令人刮目相看。
第四,善于反思。贾志敏老师一词、一句、片段、全文“即席生成”的作文教学,支玉恒老师用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的身份类比《太阳》的文本结构,窦桂梅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说书式”教学,薛法根老师《九色鹿》的文本剪裁等等,听课后需要我们思考与鉴别教者的意图和学生的语言收获;主题教学、诗意语文、球形建构、情智教育、生成理论等等教学流派和教学主张,我们不能只顺着他们的理论和所举范例去学习,更需要跳出来思考:主张会以小盖大吗?例子会以偏概全吗?实践会僵化拘泥吗?效果会离散语文吗? 徐良英:“一线名师”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其 课堂不仅展现个人的教学风格,更重要的是传递教 学的理念。观摩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一线教 师”是带着目的和希望去听课的,为了使自己能学有所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我们在观摩前应该做哪些充分的准备,观摩时到底观什么,观摩后还需要做哪些功课?请谈谈您的高见。
赖正清:我在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前,一般都要先做做“功课”。搜一搜网络,了解他的教学风格、主张、课堂实录;读一读文本,力争有新的发现;想一想当前,教学有哪些热点、焦点。观摩的时候主要看文本如何解读、课时如何分解、训练如何安排、教学如何有趣,在听课笔记上及时记下感受。听课是“观”,评课是“摩”,研究切磋。不管发言与否,都要做好自己评课的准备,因为那是在理性上去学习课例,提高自己“居高临下”看课的能力;更要好好听听别人的课评,知道名课得失,学习他人评课的视角。我曾经多次参加浙江大学举办的“千课万人”活动,承担评课任务。每一次评课,我都会提醒自己评课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去说一些正确的废话,要有个性的发现、创新的表达。比如听了一位颇负盛名的名师上《清平乐?村居》,我除了很欣赏他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的“语文化”之外,对他在解读文本上的“偏颇”有不同看法。我就用“‘思’不断,理还乱,穿越时空见稼轩”为引句,创设了“我”与稼轩——辛弃疾的一段对话这样的历史空间,让辛弃疾现身说法,发出我对这堂课的不同声音。去年上半年的“千课万人”,一天听了8位名师的10节课,我以“剑走偏锋”为题,用了9个贬义词语评价这8位名师的课,自贬为“歪批”——混乱比较、偏离主题、谬误引导、低级趣味、倒退分裂、平淡无奇、颠覆反动、东拉西扯、守材如命,以这样“寓褒于贬”的形式,抓住一点来赞赏各位名师的课。我想,如果名师的课是一道大餐,那么我们不能做纯粹的食客,我们应该知道这些美味佳肴的制作秘诀,因为我们回去还要当“厨师”的。评课就是“解密”,但有的听课者恰恰放弃了这一机会,实在可惜。
徐良英:在纷纷扬扬、热热闹闹的教学改革中,确实催生了一大批名师,这些名师催热了课堂,催热了媒体,也催热了大批粉丝的心。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名师的课堂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这与许多主办方打着“名师”的旗子.开展形式多样的“名师课堂”,实现“名和利”的双赢有关。有人说,名师课堂的数量在递增,质量在下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开设公开课的目的何在?开课的本身存在哪些问题?憧憬未来,我们如何在规范有序的“名师课堂”中,享受名师的引领,看到春暖花开的美丽场景。请您给我们指点迷津。
赖正清:的确,现在观摩活动很多,邀请函像雪片一样飞;一些“非名师”也纷纷亮相,研讨课、开门课、送教课……相当活跃。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征。积极看是流通、活跃、表现,消极看是泡沫、浮躁、炫耀。照我看,积极还是主流。从执教者角度说,一次公开课,选课、备课、搜课、询课、试课、磨课、说课、评课,简直“胜读十年书”;从听课者角度说,观摩、学习、尝试、反思、扬弃,也是专业成长的好途径。如果有可能,把名师当下的公开课与当年的成名课拿出来比较,我们会发现,无论是理念更新、文本解读,还是程序把控、技能运用,都有巨大的变化,更不要说当年的成名课其实也浸透了多年历练的汗水。至于对公开课的争鸣之声,认为“名师课堂”是作秀课堂,公开课应该展现家常课的特点,我想应该辩证地看。公开课不应该是家常课,需要精彩、精致、经典,需要包装。家常课与公开课有点像生活和艺术,生活要自然,艺术要塑造,要有“戏剧化”效果。咱们不能要求艺术作品取消“巧合”“悬念”“渲染”“典型”。不过,名师上课可以有“家常”的考虑。如教材内的教学材料,不拔高的教学目标,不复杂的教学内容,不卖弄的教材解读,易掌控的教学板块,可学习的教学技术,有实效的学生实践等等。像霍懋征、斯霞、贾志敏、于永正等这些老一辈的名师课堂,自然、扎实又不失智慧和情趣,这应该是我们都想要又能学的课堂。如果多一些这样的名师课堂,你说的“春暖花开”的美丽场景是一定能看到的。
(浙江省常山县天马二小 324200)
赖正清简介
赖正清,浙江省特级教师,衢州市享受教授级待遇中学高级教师,龙游县小学语文教研员,衢州市小语会会长,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
从教40多年,在教研岗位近30年,为教师评点过近3000节课,作过400多场讲座,修改过近千篇论文、教案,与几十位名师和骨干教师共同成长。发表论文60多篇,研究领域涉及小学语文教学各个方面,在识字教学的“双规教学法”、阅读教学的“三一教学法”、作文教学的“生活作文”、文本解读、诗词教学、命题评价等方面都有颇具影响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