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主线,带动言的学习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y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1 陈尧咨和卖油翁两个人,谁的水平更高?
  师:读了《卖油翁》后,你觉得陈尧咨和卖油翁各做了一件什么事?
  生:陈尧咨射箭,卖油翁倒油。
  师:一个在园里射箭,一个在园外倒油,哪个水平要高些?
  生:卖油翁。
  师:为什么呢?带上原文说。
  生:卖油翁“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而陈尧咨只是“十中八九”。
  师:“自”什么意思?“自从自从”,“自”者“从”也。卖油翁不是直接从葫芦口把油倒入葫芦里的,而是先在葫芦口上放上一枚小小的铜钱——铜钱中央有一个比葫芦口小很多的方孔——再从这个小小的方孔倒入,可是呢,那钱竟一点也没被打湿。读。
  生:“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师:不简单!陈尧咨呢?读。
  生:“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师:“矢”什么意思?有一个词语叫“有的放矢”,就是有目的、有目标的放箭,“矢”就是“箭”。那么,卖油翁到底是看“其”,还是看“其发矢”?
  生:看“其发矢”。
  师:对呀,是“见/其发矢”。结果怎么样?一起读:见——
  生:“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师:一个虽然是十支箭也就一两支射偏了,而另一个呢,钱一点都不打湿。看来,卖油翁还是要更厉害些。
  果真如此吗?看看卖油翁到底是怎么倒油的。好,你读。
  生:“徐/以杓酌油沥之。”
  师:我们平常说“太阳徐徐升起”,“徐徐”什么意思?
  生:慢慢地。
  师:为什么卖油翁要慢慢地倒?
  生:他不敢快快地倒,倒快了,怕油洒在了钱上。
  师:一个虽然“十中八九”,另一个却也只能“徐/以杓酌油沥之”。
  看样子,两个人很难分出高下。
  其实,就算是“疾/以杓酌油沥之”,也不能说明卖油翁的水平就要高些。两种事,不好比。
  问题2 射箭和倒油两件事,是怎么过渡过来的?
  师:陈尧咨射箭射得好好的,怎么就注意到园外的卖油翁了呢?卖油翁最初做了什么?
  生:“释担而立。”
  师:“释”什么意思?“释放释放”,“释”者“放”也。“释担而立”就是放下担子站起。也就是,先放下再站起。“站起”是承接“放下”这一动作发生的,所以这里的“而”表承接。那么,放下担子引起陈尧咨注意了吗?好像没有。放下担子之后站起来呢?也好像没有。好像都没引起陈尧咨的注意,那卖油翁接着会怎么做?
  生:“睨之久而不去。”
  师:到底是“睨之久/而不去”,还是“睨之/久而不去”?
  “睨之久/而不去”,是什么意思?
  生:斜着眼睛看了陈尧咨很久,却也不肯离去。
  师:“睨之/久而不去”呢?
  生:斜着眼睛看陈尧咨射箭,久久地不肯离去。
  师:你们说,哪种做法更能引起陈尧咨的注意?
  生:我觉得久久地斜着眼看,更能引起陈尧咨的注意。
  生:我觉得久久地站在那里,更能引起陈尧咨的注意。
  师:如果陈尧咨射箭时的站位或捡箭时的走位有利于看到园外路上的卖油翁,那卖油翁估计会“睨之久”,以引起陈尧咨的注意。如果陈尧咨射箭时的站位或捡箭时的走位不利于看到园外路上的卖油翁,那卖油翁估计会“久而不去”,以引起陈尧咨的注意。
  这句话到底如何读,不好定论。
  但可惜,我们所看到的,好像只有“睨之/久而不去”这一种,甚至有的资料书直接加上了逗号:“睨之,久而不去”。
  久久地怎么样呢?
  生:久久地不去。
  师:“久久地”,修饰“不去”,所以这里的“而”表修饰(带“地”,作状语)。你们看,从“释”到“立”,又从“睨”到“久而不去”,似乎总也不能引起陈尧咨的注意,那么,卖油翁接着还会干什么呢?
  生:“但微/颔之。”
  师:什么意思?
  生: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师:噢,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再读。
  生:“但/微颔之。”
  师:“但/微颔之。”这是写卖油翁在干什么?摘词。
  生:“颔之。”
  师:“颔”什么意思?
  生:点头。
  师:是对陈尧咨点头呢?还是对陈尧咨善射点头?对,是对陈尧咨善射点头。有多善?十中八九。那么“颔之”的“之”指代什么?對,是对“十中八九”这一善射情况点头,“之”指代“十中八九”这种情况。陈尧咨如此善射,卖油翁是怎么点头的呢?
  生:微微地。
  师:噢,如此善射,竟也只博得卖油翁的“微微”点头。这种态度,能不引起陈尧咨的注意?——陈尧咨说了什么?
  生:“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师:注意,“汝”什么意思?对,是表非敬称的“你”的意思。卖油翁多大年纪,能称“你”吗?卖油翁是“翁”,是老人。面对老人,陈尧咨竟称“你”!很显然,陈尧咨对卖油翁不是很尊重,有轻蔑之意。
  陈尧咨的轻蔑之语反过来是否激怒了卖油翁?读——
  生:“无他,但手熟尔。”
  师:“尔”什么意思?注解。
  生:同“耳”,相当于“罢了”。
  师:用在句末,同“耳”,罢了。意思是:你这也没别的什么奥妙啊,只不过手技熟练罢了。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这种样子,能不彻底激怒一直“自矜”的陈尧咨?读:康肃——
  生:“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生:“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师:出现了两种读法。到底是“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还是“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不管是哪一种,陈尧咨这回是气坏了。这回,他连“汝”也不称了,而称“尔等”的“尔”。“尔”在这里虽然也是“你”的意思(用在句首),但却有骂人的意味:你这种人……。哪种人?卖油的人。你一个卖油的老头子也配与我论箭?所以如果只停顿一处的话,“尔”字句该怎么读?
  生:“尔/安敢轻吾射!”
  师:对了,你(一个卖油的人),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句末,叹号;也就是说,此时的陈尧咨已经不再是“问”,而是“忿”了。这极有可能是卖油翁想要的。因为他只有彻底激怒了陈尧咨,陈尧咨这样一个“当世无双”的“自矜”者才有可能放下箭来看卖油翁到底想干什么、到底要干什么:卖油翁终于从陈尧咨擅长的“射箭”一事上扯到自己擅长的“酌油”一事上来了:“以我酌油知之。”
  问题3 陈尧咨最后为什么要笑着把卖油翁赶走?
  师:陈尧咨笑着赶卖油翁走,原文是怎么说的?
  生:“康肃笑而遣之。”
  师:笑着干什么?
  生:笑着赶他。
  师:“笑着”,修饰“赶”,所以这里的“而”表修饰(带“着”,作状语)。
  陈尧咨为什么要笑着赶他?揣摩当时陈尧咨说话的语气。谁来替陈尧咨说?
  生:你油还真倒得好,我佩服你,你赶快走,别耽误了时间,去集市上把油卖了它。
  师:这是赞赏的笑。
  生:你油还真倒得好,我刚才竟吼了你,哈哈,真不好意思,你走吧,快走。
  师:这是尴尬的笑。
  生:你不是“睨”,就是“颔”,现在又“酌”上了,你个死老头到底想干嘛,走走走。
  师:这是解嘲的笑。
  生:你油倒得再好,能与我射箭比吗?哈哈,真是个笑话。走走走,到一边去。
  师:这是轻蔑的笑。
  生:你怎么这么讨人嫌哪,我没工夫看你这看你那的。你快走,走远些!
  师:这是无奈的笑。
  终于,卖油翁——一个不知姓名的老人,在陈尧咨的笑声中,走远了……
  [作者通联:湖北阳新县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高中必修教材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很值得研讨,其中火烧草场片段意蕴丰赡构思精巧,本文拟从一个秘密、两个善人、三处动作、四处风雪、五个地点、六处心理、七处照应等七个方面予以简析。   一个秘密,解密林冲决然反抗的根由。   两间草厅被雪压倒了,林冲只得去半里路远的古庙借宿一夜。因为慢慢地吃牛肉喝冷酒,没有早早入睡,所以听到了“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发现是草料场起火了,正要开门去救火,“只听得
2009年3月19日下午,南宁市第十四中学琅东校区正在举行“诵读爱同诗文,共建书香校同”集体诗歌朗诵比赛。七、八年级20个班的同学整整齐齐地坐在观众席上,神情严肃而专注。  八(17)班朗诵的诗歌是《祖国啊,我为你自豪!》。他们全班同学穿着蓝红相间的冬季校服,胸前扎着醒目的红领巾。《红旗颂》的音乐声缓缓响起,“当巍峨的华表,让挺拔的身躯披上曙光。”伴着乐曲声,领读严梦羽同学开始了他们班参赛的第一句
编者按:3月底4月初,本刊编辑部的全体小编们背上行囊,蹬蹬蹬来到贵港,蹬蹬蹬又去到柳州,与多所中学的小读者座谈互动。热情的小读者为我们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重温春日里那美好的时光吧。  春风和煦,暖阳普照,小编们收拾行囊踏上了旅程。要问我们为什么难掩心底的兴奋与激动?那是因为小编们要去拜访小读者们了,喜悦之情当然是溢于言表啦!    柳州市龙城中学:
1989年,一个法国物理学家在他的实验室里,发现了一件怪事:一包包得好好的照相底片,放在桌子上无缘无故地感光了。一瓶荧光物质一硫化锌,放在桌子上,无缘无故射出浅绿色的光芒。  这是谁在捣鬼?物理学家像大海捞针似地开始寻找原因。他把桌子上的所有东西都仔细观察过;把照相底片看了又看,把桌子上的硫化锌、硫化钙试了又试,依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后,他的视线落到了桌子上的一瓶黄色晶体上,终于解开了谜底。
摘 要 李华平教授的阅读教学课始终以“问题”主导着整个课堂,问题是其课堂教学的灵魂。这些问题具有“语文性”,属于语文问题,且主问题下有一系列子问题与之相呼应。李教授能够提出恰当的语文问题得益于他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对文本解读、深度教学的深入钻研。李教授的语文问题对推动语文课程建设、纠偏语文教学偏差、示范师生课堂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阅读教学;语文问题;教育规律;文本解读;深度教学
摘 要 當语文课程内容以学习任务群的形态呈现,意味着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都要发生相应的改革。如何使教学内容化零为整,发挥综合效应?如何以任务为导向,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王岱老师在上述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她以写作为任务群教学的纽带,设计了台阶式写作任务链接丰富多样的目标、情境与活动,使语文课堂中的写作呈现出鲜明的过程性、方法性与台阶性。   关键词 学习任务群;台阶式写作;过程
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但传统单篇阅读教学过于关注文本涉及的语文基础知识,导致语文课堂毫无生机可言,直接影响班级学生参与度、课堂教学效率。群文阅读是一种近几年新兴的阅读教学模式,它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之举,与语文教育改革提倡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运用群文阅读提高课堂效率,是一项极其深入且有启发性
材料:  在岁月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有数不清的难忘经历:欢乐的、痛苦的、悲伤的、欣喜的;成功的、失败的、坚强的、软弱的……然而所有这些都如一级级向上的阶梯,引领我们一步步从稚嫩走向成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都是我们人生的巨大财富。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十分宝贵并值得珍惜的东西。  题目:__________伴我成长。  要求: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把题目补充完整。②600字以上,中心明确,叙述描写具体,有
统编本语文教材选入了節选自《史记》的《周亚夫军细柳》,此文如苍山绵延,给人一派爽心悦目之感。司马迁不仅在大处处理得精妙异常,即使在言语的细节上,哪怕每一个字也打磨得珠圆玉润,使之在塑造人物,语言的乐感等方面显出无比的力度。教参已经从对比、衬托、侧面描写等角度对此文作了分析,在此不再赘言。本文立足文本的语言,从句式、用词等角度入手,在语言的细节上细读文本,以期从篇章出发,具体感知《史记》的“史家之绝
《战国策》是一部介乎子、史之间的典籍,主要记录了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为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等,同时也记载一些历史事实。作为其中一篇记述纵横家游说言辞的典范之作,《邹忌讽齐土纳谏》之所以历久传诵,很大程度并非邹忌“说了什么”影响着后人的思想——建立制度性的言论通道,保障人民的话语权力,尽管这一民主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弥足珍贵,但是,真正让它流芳万世、惠施无穷的,恰恰是凭借其“怎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