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针对新时期大学生厌学的表现,从社会、学校、教育者和大学生自身等多个方面对大学生厌学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了消除大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厌学现象 对策
大学生厌学是世界各地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此类问题,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一、厌学问题的提出和表现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是指那些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活动的学生。厌学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厌学主要表现为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没有进取心;上课迟到早退甚至逃课,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呆滞、心不在焉;课下作业不认真、抄袭现象严重;考试作弊,等等。
二、大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厌学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一系列社会和教育问题在学生身上的综合反映。正确分析学生厌学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不仅有助于学校的学风建设,而且对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大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因素对学生厌学情绪的影响。
一方面,学生的厌学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由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的体制逐步向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的制度转化,这种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变得非常突出,从而严重挫伤了在校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一些学生受到拜金主义思潮的冲击,追求金钱的心理倾向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脑体倒挂,导致“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使得有些学生在学校把学习当成副业而把经商当成了主业。
2.导致大学生厌学的学校方面的原因。
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一生中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心理和智力水平超过以往的任何阶段,高校教育更应把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大学阶段学生发展智力的重点,但是传统的高等教育制度及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首先,大一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其认知水平的不同,而大一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无视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优秀生“吃不饱”,感觉上课浪费时间,困难生“跟不上”而丧失信心,久而久之,他们坐在课堂上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是在痛苦地消磨时间,或者干脆逃课逃学。其次,教学改革缓慢,很多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基础理论课较多,而实践课较少,重视系统理论知识,忽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学内容陈旧过时,甚至有些学校连续多年用同一个教材;教学形式上多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对学习生活厌烦。再次,考试制度不健全,现在很多高校对学生的学术要求不高,考试要求不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要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就一定过关,因此大学生们平时有大把的时间聊天、上网、打游戏、谈恋爱,在考前临时突击,只求60分万岁。
3.教育者的教育力度不够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大学扩招使得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不能有效得到解决也是导致大学生厌学的一个主要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90后,他们在优越的物质环境和网络环境下成长,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他们更具有独立性,思想更成熟,视野更开阔,被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更迫切。若教师教育方式不当,引起学生反感,学生则因为对老师的反感而讨厌上老师的课,最终发展成对某一科目的厌恶。现在大学里的师生关系淡化,师生之间课余时间的交往较少,联系不够紧密,所以除课堂之外,学生和教师之间很少有学习、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交流,这种情况下,自律能力差、对生活迷茫的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在不知如何应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时便不由自主地滑向厌学生的行列。
4.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导致厌学现象的主要原因。
厌学现象的产生虽然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学生个体自身的原因,没有目标和动力是最主要因素。历经寒窗苦读和激烈的高考竞争之后,许多大学生一进入大学校园往往不知道学什么,为什么而学,失去奋斗目标,内心感到惶恐和不安,于是得过且过,随大流。没有了奋斗目标,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缺乏上进心,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就缺乏应有的自我约束,容易受外界影响。还有些学生这山望着那山高,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对本专业的课不感兴趣,宁愿放弃本专业的课学习另外的知识和技能,但又不够刻苦和认真,结果既没有增强自学能力,又产生了厌学情绪。
三、消除大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
对于大学教学,现在人们寄予更高的期望,认为“良好的大学教学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能够给予学生广博深厚的文化浸染;能够真切地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教学过程,特别是其探索性;教师的讲授具有鲜明的方法论意识”[2]。而我国大学教学的现实是教学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实践性和有效性。因此,在知识经济社会,高校必须转变以系统知识为中心的人才教育观,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把掌握基础知识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结合。教学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因此,高校教学要在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及时剔除陈旧的内容,增加反映新时代科技进步的新知识、新科技,学校应积极更新和采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国家级重点教材;教师不要一本教材用到底,在讲课的过程中及时应用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形式上,由单一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改变厌学情绪关键的一环;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一般的讲授,更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注入式”教学方法为“探讨式”教学,让学生真正作为教育的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把他们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重视新生入学教育。
大学生厌学与教育者的思想工作不到位有关系,加强新生入学教育,从思想上让他们意识到进入大学应该怎么做、做什么对于克服厌学有重要意义。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贯彻执行的教育方针,它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意识到,进入大学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的起点,只有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也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方法上的指导,有些学生想努力做好,但苦于方法不对头,他们高中阶段是在老师的安排下学习的,进入大学,必须教给他们学习、研究创新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动创新的能力。
3.创建文明校园环境。
这里的校园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又包括精神环境,大学本是文化社区,容不得低俗和聒噪。创建文明校园环境,须要加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管理。首先,校园环境要优美,图书馆、微机室等基础设施齐全。其次,组织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最后,净化校园空气,培育校园的学习学术气氛,为学生安心学习、教师苦心研究学问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影响大学生厌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把人性化的管理和严明的纪律约束相结合,那么对消除大学生厌学情绪和良好的学风建设一定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江滨.大学生厌学现象探析及对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3:142-144.
[2]肖川.中小学教学可从大学教学中吸取什么[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1).
[3]严正辉.大学生“厌学”现象透析[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58-61.
[4]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二十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 大学生 厌学现象 对策
大学生厌学是世界各地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此类问题,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一、厌学问题的提出和表现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是指那些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活动的学生。厌学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厌学主要表现为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没有进取心;上课迟到早退甚至逃课,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呆滞、心不在焉;课下作业不认真、抄袭现象严重;考试作弊,等等。
二、大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厌学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一系列社会和教育问题在学生身上的综合反映。正确分析学生厌学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不仅有助于学校的学风建设,而且对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大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因素对学生厌学情绪的影响。
一方面,学生的厌学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由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的体制逐步向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的制度转化,这种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变得非常突出,从而严重挫伤了在校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一些学生受到拜金主义思潮的冲击,追求金钱的心理倾向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脑体倒挂,导致“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使得有些学生在学校把学习当成副业而把经商当成了主业。
2.导致大学生厌学的学校方面的原因。
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一生中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心理和智力水平超过以往的任何阶段,高校教育更应把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大学阶段学生发展智力的重点,但是传统的高等教育制度及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首先,大一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其认知水平的不同,而大一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无视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优秀生“吃不饱”,感觉上课浪费时间,困难生“跟不上”而丧失信心,久而久之,他们坐在课堂上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是在痛苦地消磨时间,或者干脆逃课逃学。其次,教学改革缓慢,很多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基础理论课较多,而实践课较少,重视系统理论知识,忽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学内容陈旧过时,甚至有些学校连续多年用同一个教材;教学形式上多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对学习生活厌烦。再次,考试制度不健全,现在很多高校对学生的学术要求不高,考试要求不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要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就一定过关,因此大学生们平时有大把的时间聊天、上网、打游戏、谈恋爱,在考前临时突击,只求60分万岁。
3.教育者的教育力度不够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大学扩招使得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不能有效得到解决也是导致大学生厌学的一个主要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90后,他们在优越的物质环境和网络环境下成长,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他们更具有独立性,思想更成熟,视野更开阔,被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更迫切。若教师教育方式不当,引起学生反感,学生则因为对老师的反感而讨厌上老师的课,最终发展成对某一科目的厌恶。现在大学里的师生关系淡化,师生之间课余时间的交往较少,联系不够紧密,所以除课堂之外,学生和教师之间很少有学习、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交流,这种情况下,自律能力差、对生活迷茫的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在不知如何应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时便不由自主地滑向厌学生的行列。
4.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导致厌学现象的主要原因。
厌学现象的产生虽然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学生个体自身的原因,没有目标和动力是最主要因素。历经寒窗苦读和激烈的高考竞争之后,许多大学生一进入大学校园往往不知道学什么,为什么而学,失去奋斗目标,内心感到惶恐和不安,于是得过且过,随大流。没有了奋斗目标,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缺乏上进心,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就缺乏应有的自我约束,容易受外界影响。还有些学生这山望着那山高,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对本专业的课不感兴趣,宁愿放弃本专业的课学习另外的知识和技能,但又不够刻苦和认真,结果既没有增强自学能力,又产生了厌学情绪。
三、消除大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
对于大学教学,现在人们寄予更高的期望,认为“良好的大学教学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能够给予学生广博深厚的文化浸染;能够真切地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教学过程,特别是其探索性;教师的讲授具有鲜明的方法论意识”[2]。而我国大学教学的现实是教学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实践性和有效性。因此,在知识经济社会,高校必须转变以系统知识为中心的人才教育观,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把掌握基础知识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结合。教学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因此,高校教学要在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及时剔除陈旧的内容,增加反映新时代科技进步的新知识、新科技,学校应积极更新和采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国家级重点教材;教师不要一本教材用到底,在讲课的过程中及时应用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形式上,由单一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改变厌学情绪关键的一环;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一般的讲授,更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注入式”教学方法为“探讨式”教学,让学生真正作为教育的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把他们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重视新生入学教育。
大学生厌学与教育者的思想工作不到位有关系,加强新生入学教育,从思想上让他们意识到进入大学应该怎么做、做什么对于克服厌学有重要意义。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贯彻执行的教育方针,它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意识到,进入大学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的起点,只有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也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方法上的指导,有些学生想努力做好,但苦于方法不对头,他们高中阶段是在老师的安排下学习的,进入大学,必须教给他们学习、研究创新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动创新的能力。
3.创建文明校园环境。
这里的校园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又包括精神环境,大学本是文化社区,容不得低俗和聒噪。创建文明校园环境,须要加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管理。首先,校园环境要优美,图书馆、微机室等基础设施齐全。其次,组织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最后,净化校园空气,培育校园的学习学术气氛,为学生安心学习、教师苦心研究学问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影响大学生厌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把人性化的管理和严明的纪律约束相结合,那么对消除大学生厌学情绪和良好的学风建设一定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江滨.大学生厌学现象探析及对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3:142-144.
[2]肖川.中小学教学可从大学教学中吸取什么[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1).
[3]严正辉.大学生“厌学”现象透析[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58-61.
[4]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二十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