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谢命运让我知难而进,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走进光明,走向世界。”
“失明将我的人生一分为二,29岁前,超越别人;29岁后,超越自我。一个人可以看不见道路,但绝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来!”对于失眠给自己人生带来的影响,中科院48岁的女教授杨佳觉得是人生的“又一次站起”。
在29岁那年,杨佳的双眼不可逆转地失眠,命运让她永远陷入黑暗。可是,在理想和信念的支撑下,她用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客服了无数困难,不仅重返讲台,而且还成为哈佛大学建校以来首位获得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两度当选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
逆境转角处,父亲变身“拐杖”
杨佳出生于1963年,1978年高考时,杨佳还是长沙市一名高一学生。“学校推荐我去试试,我想那就试试吧。”同年9月,15岁的杨佳迈入郑州大学校门,就读于外语系。郑州大学外语系毕业后,19岁的她成为了一名英语教师,并第一次参加高考阅卷。22岁时,杨佳考上中科院的研究生,24岁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讲师。那时在年轻杨佳的眼里,满是阳光。
可是,命运之手却“横刀夺爱”。1992年春天,29岁的杨佳忽然感觉眼前的世界变得朦胧起来,看书读错行,眼前的视野像大幕一般徐徐落下。经医生诊断是视神经病变,失明不可逆转。“拿到诊断书我的父亲一夜白头。”“北京新图书馆的图书证刚刚拿到手中,我最喜欢读书”,曾经的蓝天白云、亲人笑脸再也看不见了,苦心经营的婚姻也随之破裂,这些都让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惊恐。
有一次乘坐公交车,有人提醒她,“那儿有个座”,杨佳却无法挪步,她在想:“那儿”是哪儿?一个连“这儿”、“那儿”都分不清的人,生命位置又在哪里?在和黑暗博弈的日子里,她不得不思索:“人这一辈子,路该怎么走,是在别人的同情和怜悯下走完这一生,还是在困境中重生?”
经历过了苦苦挣扎,杨佳放下包袱,毅然选择了重新出发。她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样,在父母的帮助下,穿衣、吃饭、走路一样样地从头学起。而她最心爱的阅读,更是割舍不下,看不见书,就听书,哪怕录音机用坏了一台又一台;写不了字,就学盲文,哪怕从最简单的ABC“摸”起。
而在杨佳的内心,依然隐藏着一个梦——教书。尽管对于一个盲人而言,这样的梦想有些遥不可及,但当杨佳和父亲说起时,却得到了一个有力的回应:“爸爸给你当拐杖!”
就这样,失明19年,6000多个日日夜夜,杨佳紧握着父亲的手臂,坐公交、挤地铁,辗转到教学楼,风雨无阻。
“早晨不到6点,我和父亲就出发了。”早上8点,杨佳总会准时在教室迎接学生。她依然写着漂亮的板书,但没有人知道,她紧贴着黑板的左手是在偷偷丈量着尺寸;她采用多媒体教学,操作台的触摸屏上被贴上一小块一小块的胶布作记号;新学年第一堂课,她总要尽量多提问,那是她在用心记住学生们的声音;她还通过计算机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批阅学生的作业。“我从来不在课堂上说我眼睛看不见,教学的标准不能变。”杨佳说。
在教学评估中,杨佳得了98分。学生们在留言簿上写道:“我们无法用恰当的言辞来形容您的风采。您的内涵如此丰富,您的授课如此生动,在获取知识外,我们获得了乐趣和做人的道理。”
在失明前,杨佳还有个出书的心愿。她尝试新的电脑语音软件,苦战数月,瘦了一圈,出版的《研究生英语(论坛)写作》、《研究生英语阅读》灯,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杨佳找回了自信,“看”到了光明。她坚信:“只要活着,就应该让生命活出尊严,活出力量,活出希望,活出快乐,更活出爱。”
学业有成时,心系报效祖国
如果说这些已经足够精彩了的话,但对杨佳而言,那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因为热衷挑战的她,并没有止步。
2000年,杨佳凭着自己的实力,考入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攻读世界排名第一的MPA学位,师从于《软实力》一书的作者、全球化理论权威约瑟夫·奈。
哈佛老师上课思维活跃,形式多样,经常采用案例教学,从不照本宣科,而且还喜欢借助于图像讲解。对普通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方式一目了然,很容易接受和消化,可对杨佳来说确是头疼,只好课后加班补习。
哈佛大学课程多,课后阅读量很大,要求也非常严格,每次布置不下500页,普通学生都感觉时间不够用,杨佳必须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首先得把资料一页一页扫进电脑,再通过特殊的语音软件把内容读出来。这样一来,通宵达旦地学习就成为常事了。
杨佳知道,只有与时间赛跑,才能提高阅读速度。于是,她经过训练,终于将由原来每分钟听200多个英文单词,提速到400个,几乎就是录音机快进时变了调的语速。几年来,一遍遍地开始,一遍遍地停止,录音机的按键几乎都被按到没有了弹性。
6门课,杨佳有一台特殊的键盘,每一门课按下一个开关键,等同学帮她确认工作键的灯亮了后,她就开始飞快地记笔记。“她的笔记就是完整的讲义。”同学们说。
就是这个拥有“最完整讲义”的学生,不仅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还超出学校规定,多学了3门科目。毕业典礼上,院长约瑟夫·奈亲自给杨佳颁发毕业证书,并对她说:“祝贺你!佳,你是中国的软实力!”顿时全场几千名师生自发起立,为哈佛大学建校300多年来第一位获得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鼓掌。
哈佛学成归来,杨佳有了更大的舞台。在中科院研究生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杨佳在中国首创《经济全球化》、《沟通艺术》课程,成功将哈佛MPA课程本土化,受到同事和学生的欢迎。她的课程被挂到网上,创下中科院研究生院“空中课堂”点击量第一的纪录。
尽管行动不便,杨佳却热衷参与各项志愿者活动。她在担任奥运会专家顾问期间,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制定“NP3S”专业服务标准,填补国内空白。她利用专业优势,服务社会,积极推动我国的残疾人权益保障事业,并担任了《科技助残全球化与标准化》科研项目负责人。
杨佳还是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唯一的盲人女性。作为民主党派人士,她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责,积极为国家建言献策。在政协会议期间,她就“关于通过残奥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10余项涉及残疾人权益的问题进行呼吁,并围绕节能减排等问题递交提案。
“一个人以何种方式获取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杨佳说。
知难而后进,奏响命运最强音
“感谢命运让我知难而进,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走进光明,走向世界。”回首自己的人生历程,杨佳总是不忘感恩。
2008年10月,在外出差的杨佳突然接到通知,要她赴纽约竞选“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委员会”委员。她知道,这次自己是代表国家政府来参与竞选的,一定要全力以赴。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她淋漓尽致地发挥着自己的语言优势,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热情地和各缔约国代表交流。最终投票时,她在首轮就高票胜出,非常顺利地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委员。次年,她当选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2011年4月,她再次当选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
在联合国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人权领域斗争无处不在。当时联合国秘书处打算以经费紧张为由,要求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在工作语言中取消中文,杨佳听说后,立即准备了各项材料,找到关键人据理力争,最终联合国不得不放弃了此前的诉求。杨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中文在国际上的地位,为国家赢得更多话语权。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杨佳第一时间说服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发表声明,对我国切实有效保障震区残疾人的各项权利给予支持,随后更多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响应,也积极加入进来。这种速度对联合国来说前所未有,被推崇为“中国模式”。2011年4月,她再次当选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
“一滴水也能映出太阳的光辉。通过我可以让世人看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看到一个大国的崛起,一个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只有国家好了,残疾人才会好,残疾人好了,国家会更好。”杨佳这样说。
哈佛毕业10年,杨佳做的工作再次受到关注。2011年5月,杨佳荣获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校友成就奖”,成为在今年提名的全球120多位杰出校友候选人中唯一的获奖者,也是第一位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大陆人。
每一步,都凝结着数不清的汗水和付出;每一步,都奏响着命运的最强音。在最近几年,杨佳最喜欢的便是奔赴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和大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故事。杨佳告诉他们:“一个人可以看不见,但不能没有见地;可以没有视野,但不能没有眼界;可以看不见道路,但绝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来!”
“失明将我的人生一分为二,29岁前,超越别人;29岁后,超越自我。一个人可以看不见道路,但绝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来!”对于失眠给自己人生带来的影响,中科院48岁的女教授杨佳觉得是人生的“又一次站起”。
在29岁那年,杨佳的双眼不可逆转地失眠,命运让她永远陷入黑暗。可是,在理想和信念的支撑下,她用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客服了无数困难,不仅重返讲台,而且还成为哈佛大学建校以来首位获得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两度当选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
逆境转角处,父亲变身“拐杖”
杨佳出生于1963年,1978年高考时,杨佳还是长沙市一名高一学生。“学校推荐我去试试,我想那就试试吧。”同年9月,15岁的杨佳迈入郑州大学校门,就读于外语系。郑州大学外语系毕业后,19岁的她成为了一名英语教师,并第一次参加高考阅卷。22岁时,杨佳考上中科院的研究生,24岁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讲师。那时在年轻杨佳的眼里,满是阳光。
可是,命运之手却“横刀夺爱”。1992年春天,29岁的杨佳忽然感觉眼前的世界变得朦胧起来,看书读错行,眼前的视野像大幕一般徐徐落下。经医生诊断是视神经病变,失明不可逆转。“拿到诊断书我的父亲一夜白头。”“北京新图书馆的图书证刚刚拿到手中,我最喜欢读书”,曾经的蓝天白云、亲人笑脸再也看不见了,苦心经营的婚姻也随之破裂,这些都让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惊恐。
有一次乘坐公交车,有人提醒她,“那儿有个座”,杨佳却无法挪步,她在想:“那儿”是哪儿?一个连“这儿”、“那儿”都分不清的人,生命位置又在哪里?在和黑暗博弈的日子里,她不得不思索:“人这一辈子,路该怎么走,是在别人的同情和怜悯下走完这一生,还是在困境中重生?”
经历过了苦苦挣扎,杨佳放下包袱,毅然选择了重新出发。她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样,在父母的帮助下,穿衣、吃饭、走路一样样地从头学起。而她最心爱的阅读,更是割舍不下,看不见书,就听书,哪怕录音机用坏了一台又一台;写不了字,就学盲文,哪怕从最简单的ABC“摸”起。
而在杨佳的内心,依然隐藏着一个梦——教书。尽管对于一个盲人而言,这样的梦想有些遥不可及,但当杨佳和父亲说起时,却得到了一个有力的回应:“爸爸给你当拐杖!”
就这样,失明19年,6000多个日日夜夜,杨佳紧握着父亲的手臂,坐公交、挤地铁,辗转到教学楼,风雨无阻。
“早晨不到6点,我和父亲就出发了。”早上8点,杨佳总会准时在教室迎接学生。她依然写着漂亮的板书,但没有人知道,她紧贴着黑板的左手是在偷偷丈量着尺寸;她采用多媒体教学,操作台的触摸屏上被贴上一小块一小块的胶布作记号;新学年第一堂课,她总要尽量多提问,那是她在用心记住学生们的声音;她还通过计算机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批阅学生的作业。“我从来不在课堂上说我眼睛看不见,教学的标准不能变。”杨佳说。
在教学评估中,杨佳得了98分。学生们在留言簿上写道:“我们无法用恰当的言辞来形容您的风采。您的内涵如此丰富,您的授课如此生动,在获取知识外,我们获得了乐趣和做人的道理。”
在失明前,杨佳还有个出书的心愿。她尝试新的电脑语音软件,苦战数月,瘦了一圈,出版的《研究生英语(论坛)写作》、《研究生英语阅读》灯,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杨佳找回了自信,“看”到了光明。她坚信:“只要活着,就应该让生命活出尊严,活出力量,活出希望,活出快乐,更活出爱。”
学业有成时,心系报效祖国
如果说这些已经足够精彩了的话,但对杨佳而言,那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因为热衷挑战的她,并没有止步。
2000年,杨佳凭着自己的实力,考入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攻读世界排名第一的MPA学位,师从于《软实力》一书的作者、全球化理论权威约瑟夫·奈。
哈佛老师上课思维活跃,形式多样,经常采用案例教学,从不照本宣科,而且还喜欢借助于图像讲解。对普通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方式一目了然,很容易接受和消化,可对杨佳来说确是头疼,只好课后加班补习。
哈佛大学课程多,课后阅读量很大,要求也非常严格,每次布置不下500页,普通学生都感觉时间不够用,杨佳必须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首先得把资料一页一页扫进电脑,再通过特殊的语音软件把内容读出来。这样一来,通宵达旦地学习就成为常事了。
杨佳知道,只有与时间赛跑,才能提高阅读速度。于是,她经过训练,终于将由原来每分钟听200多个英文单词,提速到400个,几乎就是录音机快进时变了调的语速。几年来,一遍遍地开始,一遍遍地停止,录音机的按键几乎都被按到没有了弹性。
6门课,杨佳有一台特殊的键盘,每一门课按下一个开关键,等同学帮她确认工作键的灯亮了后,她就开始飞快地记笔记。“她的笔记就是完整的讲义。”同学们说。
就是这个拥有“最完整讲义”的学生,不仅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还超出学校规定,多学了3门科目。毕业典礼上,院长约瑟夫·奈亲自给杨佳颁发毕业证书,并对她说:“祝贺你!佳,你是中国的软实力!”顿时全场几千名师生自发起立,为哈佛大学建校300多年来第一位获得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鼓掌。
哈佛学成归来,杨佳有了更大的舞台。在中科院研究生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杨佳在中国首创《经济全球化》、《沟通艺术》课程,成功将哈佛MPA课程本土化,受到同事和学生的欢迎。她的课程被挂到网上,创下中科院研究生院“空中课堂”点击量第一的纪录。
尽管行动不便,杨佳却热衷参与各项志愿者活动。她在担任奥运会专家顾问期间,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制定“NP3S”专业服务标准,填补国内空白。她利用专业优势,服务社会,积极推动我国的残疾人权益保障事业,并担任了《科技助残全球化与标准化》科研项目负责人。
杨佳还是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唯一的盲人女性。作为民主党派人士,她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责,积极为国家建言献策。在政协会议期间,她就“关于通过残奥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10余项涉及残疾人权益的问题进行呼吁,并围绕节能减排等问题递交提案。
“一个人以何种方式获取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杨佳说。
知难而后进,奏响命运最强音
“感谢命运让我知难而进,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走进光明,走向世界。”回首自己的人生历程,杨佳总是不忘感恩。
2008年10月,在外出差的杨佳突然接到通知,要她赴纽约竞选“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委员会”委员。她知道,这次自己是代表国家政府来参与竞选的,一定要全力以赴。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她淋漓尽致地发挥着自己的语言优势,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热情地和各缔约国代表交流。最终投票时,她在首轮就高票胜出,非常顺利地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委员。次年,她当选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2011年4月,她再次当选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
在联合国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人权领域斗争无处不在。当时联合国秘书处打算以经费紧张为由,要求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在工作语言中取消中文,杨佳听说后,立即准备了各项材料,找到关键人据理力争,最终联合国不得不放弃了此前的诉求。杨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中文在国际上的地位,为国家赢得更多话语权。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杨佳第一时间说服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发表声明,对我国切实有效保障震区残疾人的各项权利给予支持,随后更多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响应,也积极加入进来。这种速度对联合国来说前所未有,被推崇为“中国模式”。2011年4月,她再次当选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
“一滴水也能映出太阳的光辉。通过我可以让世人看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看到一个大国的崛起,一个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只有国家好了,残疾人才会好,残疾人好了,国家会更好。”杨佳这样说。
哈佛毕业10年,杨佳做的工作再次受到关注。2011年5月,杨佳荣获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校友成就奖”,成为在今年提名的全球120多位杰出校友候选人中唯一的获奖者,也是第一位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大陆人。
每一步,都凝结着数不清的汗水和付出;每一步,都奏响着命运的最强音。在最近几年,杨佳最喜欢的便是奔赴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和大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故事。杨佳告诉他们:“一个人可以看不见,但不能没有见地;可以没有视野,但不能没有眼界;可以看不见道路,但绝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