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到年初,盘点上一年的重大事件都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但不得不说,它对于接下来的一年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想提及的是一位伟人的离去——Senator Sergio Pininfarina先生是意大利设计、工业、文化和政治圈内的大师级人物,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他的成就和个人魅力令我终生景仰,愿他安息。
现在,我们无法直截了当地回答过去的一年究竟是好还是坏,因为这取决于人们所关注的地区以及看待问题的视角。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或许数据能够说明一切——从几大车企的年产量和年销量来看,去年无疑是创纪录的一年。不同的是,有的车企和市场创造了增长的记录,而有的则在史无前例的衰退中告别了2012。
欧洲市场表现低迷,美国、日本和中国强势走高
欧洲市场的新车销量较之2011年有所下滑,但中国、北美和巴西(南美地区最值得关注的市场)等地却实现了增长。
2012年欧洲市场新车销量约1252万辆,较2011年下滑7.8%。考虑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今年欧洲市场的表现恐怕将不会有太大的改观。对于整个欧洲市场,尤其是一些下滑幅度达到两位数并且很可能继续走低的车企来说,2013年的日子并不好过。在欧洲最大的五个汽车市场中,仅有英国取得了5.9%的增长,这还要归功于小型城市轿车54.2%的销量增幅以及柴油车地位的提升。
2012年,奥迪和路虎成为了欧洲市场上的明星,其中奥迪欧洲销量为675899辆,增幅5%;路虎欧洲销量99422辆,增幅达到惊人的45%。
与此同时,韩国车企在欧洲市场上也实现了意料中的强势增长。现代售出了414636辆新车,增幅9.4%;起亚的销量尽管只有327995辆,但增幅却达14.1%。
2012年欧洲市场上表现最低迷的车企依次是雷诺(-19.1%)、菲亚特(-16.7%)、通用(-13.8%)、福特(-13.2%)、标致雪铁龙集团(-12.9%)和沃尔沃(-9.9%)。
超级跑车和豪华车制造商的表现可谓喜忧参半。其中,宾利、兰博基尼和保时捷在销量和市场份额方面都有所增长,而阿斯顿·马丁、法拉利和玛莎拉蒂则因为缺乏新车型而表现乏力。
尽管欧洲市场的整体销量下滑,但奥迪( 11.7%)、宝马( 11.6%)、劳斯莱斯( 1%)等一些顶级车企却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新的销量纪录。
认真分析之后不难发现,大部分在2012年取得辉煌业绩的车企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推出了一系列富有竞争力的新车型,例如路虎揽胜极光、奥迪Q3、现代i40和ix35,以及大众新一代高尔夫。显而易见,产品价值和设计品质再一次主宰了市场。
在美国,新车销量持续三年保持增长。2012年销量达1478万辆,较之上一年增长13.5%,比起2009年低谷时的1060万辆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在经历了2011年的海啸之后,2012年日本车市强劲复苏,年销量重回500万区间。除了三菱不幸下滑15.15%,其它日本车企均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业绩。
巴西的汽车销量在2012年创下新纪录,达到380万辆,比上一年增长4.65%。在巴西市场上,菲亚特以23.1%的市场份额继续领跑,大众(21.1%)、通用(17.1%)和福特(8.9%)紧随其后。
中国市场2012年的汽车销量增幅约5%,继续刷新着之前的记录。值得一提的是,庞大的中国市场为宝马和奔驰等欧洲车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更不用说根深蒂固的大众和奥迪。德国本土市场的低迷已经完全被中国市场强大的购买力掩盖了。据业内人士预测,欧洲市场的销量在2013年仍将持续走低。
不同的冷暖角落
如果你是菲亚特首席执行官Sergio Marchionne,那么你一定会为菲亚特在美国和巴西市场上的成功而感到高兴,同时也要忍受在欧洲市场的落寞。在底特律,即便很多人不能正确拼写出Sergio这个名字,但他依然声名远扬。不过,在欧洲却是另一番景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究竟是菲亚特对于新车型研发的投资力度不够,还是人们压根就不喜欢Sergio和他的菲亚特汽车?时间会给出我们答案。
阿尔法·罗密欧的销量甚至在意大利本土都节节倒退。2012年,意大利消费者总共只购买了42174辆阿尔法·罗密欧,这个数字还不及现代,与宝马、奔驰和奥迪就更没法比了。
在欧洲市场上,韩国车企对本土汽车制造逐渐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即便实力雄厚的大众集团也不例外。在史无前例的残酷市场竞争中(因经济衰退的影响而加剧),韩国汽车双雄在销量和市场份额方面都取得了增长,这在2012年的欧洲市场上显得尤为耀眼。
属于设计师的时代
如果你是现代集团的一名管理人员,你一定会为过去五年中起亚品牌在欧洲的崛起而振奋不已。事实上,现代集团的高层们正是这样想的,以至于他们作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决定——直接将彼得·希瑞尔由设计总监提拔为起亚公司总裁(与其他两人一道行使公司最高权力)。据我所知,由非本国籍人士担任公司一把手,这在汽车企业中还是头一回。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彼得·希瑞尔既不精通经济学,也不是真正的技术工程师,更谈不上有经验的管理者,他只不过是一名汽车设计师而已。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并不是任何一名设计师都可以让起亚品牌在几年时间里就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起亚汽车带来富有竞争力的造型和营销策略,并形成强有力的品牌设计风格。
所有这一切成就都要归功于彼得·希瑞尔从奥迪和大众那里带来的宝贵经验。在大众集团任职期间,彼得·希瑞尔为奥迪设计了多款里程碑式的车型,从而使得奥迪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尝试之后,终于迈入了一线豪华品牌的行列。
彼得·希瑞尔的升迁不仅说明了设计师的创造力和贡献在当代车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揭开了优秀设计师受到车企疯狂追逐的根本原因。 观致汽车在选择设计总监的时候,不惜花大力气请德高望重的Gert Hildebrand出山。作为前MINI品牌的设计部门负责人,Hildebrand的经验与才华正是年轻的观致汽车所看重的因素。
2012年中,工作发生变动的知名设计师还有如下几位:Steve Mattin离开沃尔沃加入了俄罗斯Lada汽车公司;大众集团先进设计部门的Luc Donckerwolke(前兰博基尼首席设计师)被擢升为宾利品牌设计总监;Karim Habib被任命为宝马品牌设计总监,同时,劳斯莱斯设计总监Ian Cameron正式退休,Giles Taylor将接替他的职位。
中国车企继续吸引着西方优秀设计师的加盟。曾经就职于美国三大车企的James Hope于去年初开始担任奇瑞汽车设计总监,Tony Williams Kenny则远赴上海,成为了上汽设计中心的负责人。
华晨汽车聘请了意大利设计师Dimitri Vicedomini作为设计总监,北汽邀请到知名设计师Leonardo Fioravanti(长年把持宾尼法瑞纳和法拉利的设计部门)作为顾问,为其设计发展提供指导(编者按:曾经为奔驰设计量产车型的中国人张帆也回国担任广汽造型设计总监)。
我们很快就会通过车展和形形色色的概念车看到这些外国设计师为中国车企带来的变化,由他们主导设计的首批量产汽车最快可能在2014年正式上市。
年度车
在评价一名汽车设计师及其作品时,真实的销售数据往往比媒体和网络上那些铺天盖地的“XX年度车”头衔更加具有说服力。
2012年令我个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车型要数大众新款高尔夫。表面上看新高尔夫的优势似乎并不突出,但请相信,时间将会证明一切。尽管高尔夫这个名字听起来已经不新鲜,但不论从设计、工程还是整体性能上来看,新高尔夫都是同级别车型中的领头羊,随着时光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将会意识到这一点。
我个人最为欣赏的动力系统是宝马发布的最新发动机家族(排量覆盖1200cc到3.0L,涵盖柴油机和汽油机),准确地说,应当是它们与8速自动变速器所组成的动力总成。唯一令我感到担忧的就是这套动力总成不菲的价格。
我个人最喜欢的设计作品来自巴黎车展上的保时捷Panamera概念车(尽管距离量产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宾尼法瑞纳Cambiano创新型电动轿车,以及有着“抽象派代表”之称的雷诺ZOE电动汽车。
电动车都去了哪儿?
2012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预计能够达到创纪录的10万辆,但截至目前我并没有找到可靠的统计数据来证明这一点。假设上述销量属实,那么所有这些电动汽车都去了哪儿呢?
当然,整个汽车工业和我本人都对电动汽车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一旦中国开始大规模发展电动汽车,要实现上述销量目标并不是什么难事。事实上,30年前人们就已经对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进行了详细预测,也正是从那时起,发展全新的未来个人交通系统逐渐被提上了日程。
PSA集团联手通用汽车,阿斯顿·马丁落入意大利人之手
2012年,PSA集团与宝马分道扬镳(双方曾共同开发了先进的4缸发动机,并制定了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计划),转而与通用结为盟友。这一消息在业内一度引起巨大轰动,尽管PSA与通用堪称强强联手,但欧宝、标致和雪铁龙品牌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这个新成立的联盟能够取得成功?我个人对此并不持乐观态度。
去年的另一个劲爆消息,由意大利Bonomi家族掌控的Prestige公司在12月份收购了阿斯顿·马丁37.5%的股份,从而获得了对这家老牌超级跑车制造商的实际控制权。
在竞购阿斯顿·马丁股份的过程中,Prestige击败了来自印度的对手Mahindra公司。Prestige已经允诺为阿斯顿·马丁注资1.9亿欧元(约合1.5亿英镑),并且针对技术研发和新车型的投放制定了相应的投资计划。Prestige是一家善于股权投资的公司,它在2006年时斥资8500万欧元收购了知名摩托车制造商Ducati公司。经过重塑之后,Ducati在市场上大获成功。Prestige随即以10倍于收购成本的价格(8.6亿欧元)将Ducati转手出售给大众集团(编者按:今年是阿斯顿·马丁创立100周年)。
这一事实再次证明了意大利人在超级跑车领域无可争议的王者地位。
首先,我想提及的是一位伟人的离去——Senator Sergio Pininfarina先生是意大利设计、工业、文化和政治圈内的大师级人物,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他的成就和个人魅力令我终生景仰,愿他安息。
现在,我们无法直截了当地回答过去的一年究竟是好还是坏,因为这取决于人们所关注的地区以及看待问题的视角。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或许数据能够说明一切——从几大车企的年产量和年销量来看,去年无疑是创纪录的一年。不同的是,有的车企和市场创造了增长的记录,而有的则在史无前例的衰退中告别了2012。
欧洲市场表现低迷,美国、日本和中国强势走高
欧洲市场的新车销量较之2011年有所下滑,但中国、北美和巴西(南美地区最值得关注的市场)等地却实现了增长。
2012年欧洲市场新车销量约1252万辆,较2011年下滑7.8%。考虑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今年欧洲市场的表现恐怕将不会有太大的改观。对于整个欧洲市场,尤其是一些下滑幅度达到两位数并且很可能继续走低的车企来说,2013年的日子并不好过。在欧洲最大的五个汽车市场中,仅有英国取得了5.9%的增长,这还要归功于小型城市轿车54.2%的销量增幅以及柴油车地位的提升。
2012年,奥迪和路虎成为了欧洲市场上的明星,其中奥迪欧洲销量为675899辆,增幅5%;路虎欧洲销量99422辆,增幅达到惊人的45%。
与此同时,韩国车企在欧洲市场上也实现了意料中的强势增长。现代售出了414636辆新车,增幅9.4%;起亚的销量尽管只有327995辆,但增幅却达14.1%。
2012年欧洲市场上表现最低迷的车企依次是雷诺(-19.1%)、菲亚特(-16.7%)、通用(-13.8%)、福特(-13.2%)、标致雪铁龙集团(-12.9%)和沃尔沃(-9.9%)。
超级跑车和豪华车制造商的表现可谓喜忧参半。其中,宾利、兰博基尼和保时捷在销量和市场份额方面都有所增长,而阿斯顿·马丁、法拉利和玛莎拉蒂则因为缺乏新车型而表现乏力。
尽管欧洲市场的整体销量下滑,但奥迪( 11.7%)、宝马( 11.6%)、劳斯莱斯( 1%)等一些顶级车企却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新的销量纪录。
认真分析之后不难发现,大部分在2012年取得辉煌业绩的车企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推出了一系列富有竞争力的新车型,例如路虎揽胜极光、奥迪Q3、现代i40和ix35,以及大众新一代高尔夫。显而易见,产品价值和设计品质再一次主宰了市场。
在美国,新车销量持续三年保持增长。2012年销量达1478万辆,较之上一年增长13.5%,比起2009年低谷时的1060万辆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在经历了2011年的海啸之后,2012年日本车市强劲复苏,年销量重回500万区间。除了三菱不幸下滑15.15%,其它日本车企均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业绩。
巴西的汽车销量在2012年创下新纪录,达到380万辆,比上一年增长4.65%。在巴西市场上,菲亚特以23.1%的市场份额继续领跑,大众(21.1%)、通用(17.1%)和福特(8.9%)紧随其后。
中国市场2012年的汽车销量增幅约5%,继续刷新着之前的记录。值得一提的是,庞大的中国市场为宝马和奔驰等欧洲车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更不用说根深蒂固的大众和奥迪。德国本土市场的低迷已经完全被中国市场强大的购买力掩盖了。据业内人士预测,欧洲市场的销量在2013年仍将持续走低。
不同的冷暖角落
如果你是菲亚特首席执行官Sergio Marchionne,那么你一定会为菲亚特在美国和巴西市场上的成功而感到高兴,同时也要忍受在欧洲市场的落寞。在底特律,即便很多人不能正确拼写出Sergio这个名字,但他依然声名远扬。不过,在欧洲却是另一番景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究竟是菲亚特对于新车型研发的投资力度不够,还是人们压根就不喜欢Sergio和他的菲亚特汽车?时间会给出我们答案。
阿尔法·罗密欧的销量甚至在意大利本土都节节倒退。2012年,意大利消费者总共只购买了42174辆阿尔法·罗密欧,这个数字还不及现代,与宝马、奔驰和奥迪就更没法比了。
在欧洲市场上,韩国车企对本土汽车制造逐渐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即便实力雄厚的大众集团也不例外。在史无前例的残酷市场竞争中(因经济衰退的影响而加剧),韩国汽车双雄在销量和市场份额方面都取得了增长,这在2012年的欧洲市场上显得尤为耀眼。
属于设计师的时代
如果你是现代集团的一名管理人员,你一定会为过去五年中起亚品牌在欧洲的崛起而振奋不已。事实上,现代集团的高层们正是这样想的,以至于他们作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决定——直接将彼得·希瑞尔由设计总监提拔为起亚公司总裁(与其他两人一道行使公司最高权力)。据我所知,由非本国籍人士担任公司一把手,这在汽车企业中还是头一回。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彼得·希瑞尔既不精通经济学,也不是真正的技术工程师,更谈不上有经验的管理者,他只不过是一名汽车设计师而已。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并不是任何一名设计师都可以让起亚品牌在几年时间里就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起亚汽车带来富有竞争力的造型和营销策略,并形成强有力的品牌设计风格。
所有这一切成就都要归功于彼得·希瑞尔从奥迪和大众那里带来的宝贵经验。在大众集团任职期间,彼得·希瑞尔为奥迪设计了多款里程碑式的车型,从而使得奥迪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尝试之后,终于迈入了一线豪华品牌的行列。
彼得·希瑞尔的升迁不仅说明了设计师的创造力和贡献在当代车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揭开了优秀设计师受到车企疯狂追逐的根本原因。 观致汽车在选择设计总监的时候,不惜花大力气请德高望重的Gert Hildebrand出山。作为前MINI品牌的设计部门负责人,Hildebrand的经验与才华正是年轻的观致汽车所看重的因素。
2012年中,工作发生变动的知名设计师还有如下几位:Steve Mattin离开沃尔沃加入了俄罗斯Lada汽车公司;大众集团先进设计部门的Luc Donckerwolke(前兰博基尼首席设计师)被擢升为宾利品牌设计总监;Karim Habib被任命为宝马品牌设计总监,同时,劳斯莱斯设计总监Ian Cameron正式退休,Giles Taylor将接替他的职位。
中国车企继续吸引着西方优秀设计师的加盟。曾经就职于美国三大车企的James Hope于去年初开始担任奇瑞汽车设计总监,Tony Williams Kenny则远赴上海,成为了上汽设计中心的负责人。
华晨汽车聘请了意大利设计师Dimitri Vicedomini作为设计总监,北汽邀请到知名设计师Leonardo Fioravanti(长年把持宾尼法瑞纳和法拉利的设计部门)作为顾问,为其设计发展提供指导(编者按:曾经为奔驰设计量产车型的中国人张帆也回国担任广汽造型设计总监)。
我们很快就会通过车展和形形色色的概念车看到这些外国设计师为中国车企带来的变化,由他们主导设计的首批量产汽车最快可能在2014年正式上市。
年度车
在评价一名汽车设计师及其作品时,真实的销售数据往往比媒体和网络上那些铺天盖地的“XX年度车”头衔更加具有说服力。
2012年令我个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车型要数大众新款高尔夫。表面上看新高尔夫的优势似乎并不突出,但请相信,时间将会证明一切。尽管高尔夫这个名字听起来已经不新鲜,但不论从设计、工程还是整体性能上来看,新高尔夫都是同级别车型中的领头羊,随着时光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将会意识到这一点。
我个人最为欣赏的动力系统是宝马发布的最新发动机家族(排量覆盖1200cc到3.0L,涵盖柴油机和汽油机),准确地说,应当是它们与8速自动变速器所组成的动力总成。唯一令我感到担忧的就是这套动力总成不菲的价格。
我个人最喜欢的设计作品来自巴黎车展上的保时捷Panamera概念车(尽管距离量产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宾尼法瑞纳Cambiano创新型电动轿车,以及有着“抽象派代表”之称的雷诺ZOE电动汽车。
电动车都去了哪儿?
2012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预计能够达到创纪录的10万辆,但截至目前我并没有找到可靠的统计数据来证明这一点。假设上述销量属实,那么所有这些电动汽车都去了哪儿呢?
当然,整个汽车工业和我本人都对电动汽车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一旦中国开始大规模发展电动汽车,要实现上述销量目标并不是什么难事。事实上,30年前人们就已经对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进行了详细预测,也正是从那时起,发展全新的未来个人交通系统逐渐被提上了日程。
PSA集团联手通用汽车,阿斯顿·马丁落入意大利人之手
2012年,PSA集团与宝马分道扬镳(双方曾共同开发了先进的4缸发动机,并制定了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计划),转而与通用结为盟友。这一消息在业内一度引起巨大轰动,尽管PSA与通用堪称强强联手,但欧宝、标致和雪铁龙品牌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这个新成立的联盟能够取得成功?我个人对此并不持乐观态度。
去年的另一个劲爆消息,由意大利Bonomi家族掌控的Prestige公司在12月份收购了阿斯顿·马丁37.5%的股份,从而获得了对这家老牌超级跑车制造商的实际控制权。
在竞购阿斯顿·马丁股份的过程中,Prestige击败了来自印度的对手Mahindra公司。Prestige已经允诺为阿斯顿·马丁注资1.9亿欧元(约合1.5亿英镑),并且针对技术研发和新车型的投放制定了相应的投资计划。Prestige是一家善于股权投资的公司,它在2006年时斥资8500万欧元收购了知名摩托车制造商Ducati公司。经过重塑之后,Ducati在市场上大获成功。Prestige随即以10倍于收购成本的价格(8.6亿欧元)将Ducati转手出售给大众集团(编者按:今年是阿斯顿·马丁创立100周年)。
这一事实再次证明了意大利人在超级跑车领域无可争议的王者地位。